师说心语 于歆杰:教学道路上的四重心境

 

根据我的切身体会,一个好为人师的人,笃信并坚守好人为师,努力为人好师,最终势必体会到为人师好。...

讲述教学与育人心得
师说心语


于歆杰,清华大学电机系长聘副教授,清华首门慕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电路原理”负责人,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及教材奖。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称号。2017年获清华大学首届“新百年教学成就奖”。

根据我的切身体会,一个好为人师的人,笃信并坚守好人为师,努力为人好师,最终势必体会到为人师好。


| 于歆杰

我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完成本科和直博学习后,于2001年留在电机系任教至今,从教16年。2002年开始讲授电类专业本科生“电路原理”课,同年开设研究生“演化计算及其应用”课,2010年任电路原理教学组组长至今。现在回想起来,我在教学方面的成长,经历了下面的四重心境。

好为人师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教师,首先需要具有好为人师的潜质。当然这里的好为人师并非贬义,而是指这个人不仅仅是喜欢琢磨事,更重要的是,喜欢把琢磨出来的结果与他人分享,尤其是面对面地分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这个职业和演话剧很像,都很强调现场的分享和回馈。

上课这个事还是比较累的,姑且不论备课、改作业、答疑、出题、考试这些,2节课连上下来,90分钟大声说话,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累。之所以很多优秀的教师上课之前“病病殃殃”,一站在讲台上,就“生龙活虎”,我想最重要的是,这些老师对于现场分享和回馈这件事,发自内心地喜欢。这种“精神鸦片”的魅力,对一些人来说,难以抗拒。
▲于歆杰在课堂上。

好人为师

这一点还真是真正给学生上课以后才切身体会到的。原先我总以为,我是一名理工科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公式、就是图表、仿真或实验,思想政治教育与我何干?开始上课以后,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只要你教,你就是在教人生观。理工科教师的身教对学生的思想恐怕比人文教师的言传有更深的影响。

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和人生的态度。教师为这90分钟课程,是进行了充分准备(哪怕由于经验不足讲砸了),还是倚老卖老拿老片子翻来覆去讲,学生听10分钟就明白了。教师在台上怎么“演”,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下面怎么学。

教师对学生诉求的处理,可能比讲授的内容更为重要。我们老说,现在的学生都太功利,只关注期末成绩,期末不考的内容一点都不会看。本文不讨论这件事正确与否或者怎么改变这个现状,只讨论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教师该怎么办?是不是能够在学期初,把课程的评分规则用清晰明了的白纸黑字下发给学生,并且在一个学期内始终贯彻执行?是否能够坚持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重新出题?是否能够坚持每次考试,平行的教学班都流水改卷?这些事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尊重程度,进而影响其价值观。

为人好师

想当老师,当然会想当个好老师。但是这里的“好”,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境界的。

首先,作为一个强调现场的分享和回馈的“话剧演员”,好老师必须会“讲故事”。也就是说,好老师必须能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学生讲明白。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教学基本功。

其次,优秀的老师不能只会单向地传授知识,哪怕对这个传授再熟练也不行。优秀的老师必须有意愿、并且善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困难,并给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开放课程和慕课的出现和大行其道,使得几乎所有老师都面临一个问题:你讲的这部分内容,已经有比你更优秀的老师,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得更精彩了,你的生存之道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只停留在很好地“传术”的层面上,是够不上优秀教师的。这就涉及到如何在课堂(哪怕是大容量课堂)上,实时采集学生学习的反馈。

再次,是否有好的科研会最终决定在成为卓越老师的道路上能走多远。上过几年大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什么时候是教室里所有学生目不转睛盯着你看?是你把定理证明的特别漂亮吗?是你把例题求解得特别干净利索吗?这些都很好,但都不是决定性的。是你在说:“我们3年前干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的学术背景是……科学问题是……简化后得到的模型是……大家看,这模型可以很好地用我们今天讲授的……来进行分析和求解。我们3年前,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解决了这个科学问题,从而很好地完成了这个项目”的时候!学生都很明白,这样的内容,只能从这个老师这听来。没有丰富且前沿的科研做支撑,怎么能够从根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涉及到很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的精力投入。
▲2016年6月,于歆杰在清华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沙龙作“化云为雨,润物无声”主题报告。

为人师好

好为人师只是潜质,要想在教师这个对脑力和体力都有较高要求,且收入并不高的职业上一直坚持发展下去,必须不断收到正向的反馈。这个反馈就是体会到为人师好。这里面会有很多乐趣,比如与年轻人相处的乐趣、助人成长的乐趣、被学生和社会认可的乐趣、切身感受到自身提高的乐趣等等。

根据我的切身体会,一个好为人师的人,笃信并坚守好人为师,努力为人好师,最终势必体会到为人师好。

当然,这只是我当前的体会,并且用四个汉字的排列组合进行了描述,也未必那么准确。我相信,随着教龄的增长,体会也会发生变化,届时可能会有更多重的心境。
配图 | 苑洁 宋晨

封面设计 | 李霖

编辑 | 粽


    关注 清华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