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杀手2049》喂饱了耽美向,击昏了大片迷 废客评藻

 

《银翼杀手2049》就是一块味美肉鲜的五花肉,保质期可以是2017一整年。...



目前来看,好莱坞有两类大片,一类以漫威出品的超级英雄电影为主,快节奏、速消费,在最少的时间内,让观众发泄情绪;另一类却品种繁多,如维伦纽瓦的《降临》,诺兰的《敦刻尔克》,以及接下来要谈的《银翼杀手2049》,这一类,则并不是完全的速食食品,它有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者论”遗风,虽然是在类型片中运作,但是恰如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屏风”,讲究“藏”的艺术,它是夹带导演私货的。



这一点“私货”,对于大片影迷来说,是阻碍,是发泄情绪的大坝,所以最为广泛的大众对此并不热忱,相反,还偶有抵触;但是对于耽美向的迷影群体来说,这点“私货”才是最有意思的东西,费里尼、伯格曼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是艺术,难啃,但是这类好莱坞大片,却是块五花肉,有肥有瘦,不仅吃出了味道,还可以评头论足一番,不像漫威者流的电影,简直是块流油的肥肉。

《银翼杀手2049》就是一块味美肉鲜的五花肉,保质期可以是2017一整年。



这部电影承接了1982斯科特版的《银翼杀手》,继续讲述追杀复制人的故事。在斯科特的手中,其实《银翼杀手》是个纯种的黑色电影,它有侦探查案的故事线索,也有社会腐化、人性堕落的场景展示,还有形式上注重高反差的打光,以及主要场景都发生在黑夜中的设定,早在三四十年代的古典好莱坞时期,黑色电影就建立上述元素的类型化叙事了。



后来在五六十年代,这个类型逐渐没落了,和当初的西部片一样,逐渐走向衰落,让位于歌舞片和史诗片。

但是斯科特对此貌似兴趣很重,他是一个搞科幻cult片的能手,1979年的《异形》便是如此,《异形》不是A级大片,即使现在被夸得天花乱坠,但骨子里还是一个B级片质感的cult片,有实验的精神,这种精神延伸到1982年的《银翼杀手》时,便是把黑色电影改头换面了。



拍《异形》的时候,斯科特讲究幽闭空间的瞬间惊悚,但是《银翼杀手》相反,它的电影空间很大,专业人名之为“赛博朋克”。简而言之,就是满世界点缀着亚洲元素的未来雨夜城市。

 

空间变了,故事也得变,故事不同了,人性的矛盾就转移了,《银翼杀手》便是将黑色电影中,对于犯罪深渊中人性的矛盾,转换为科学恶果中的认同矛盾,这一大变,成就了斯科特,也成就了后来众多科幻电影。



按照名家的言论是:押井守和沃卓斯基兄弟在《银翼杀手》中悟了。

维伦纽瓦呢?他不仅“悟”了,更变法了。《银翼杀手》只用蓝黑色调,《2049》不仅如此,还对半加入了橘黄色调;《银翼杀手》将黑夜作为大体的背景,而《2049》却将空间的维度增多,建筑室内、垃圾场等等都纳入了。



为什么要如此做?这是我看电影时的一个疑问,斯科特想让人物困顿在雨夜的潮湿和黑暗中,他将凌厉的打斗、诡异的装扮作为视觉呈现,他想干嘛?是压抑,斯科特想让哈里森·福特在梦魇中冲撞,他想塑造一个牢笼,所以《银翼杀手》只是一个神启,它没有完整的世界观,后来人可以窥视管豹,但却不能知秋。



维伦纽瓦呢?他是在摸索世界观,所以他在放,而不像斯科特,是在收。他加入了复制人的孤儿院,加入了复制人的梦境如何创造,加入了复制人和人类的抗争历史。所以场景增多,是必然的,至于色调转变,那就是导演和摄影师的求新了,摄影师罗杰·迪金斯,有着出色的摄影运动和色彩捕捉,没有它,本片将会掉格。就如同《长江图》,即使杨超对于“溯回”理念理解再透,没有李屏宾,也是枉然。



有人抱怨,这种别一样的大片,在国内的票房如此之差,竟然还比不过《全球风暴》这种好莱坞套片,是该“呜呼哀哉”的,我个人觉得这没有必要,观影取向如果非要往深度和审美上靠,那么八九十年代香港片的火爆并理解不了了。

反观之,《2049》也并非完全无暇的,至少在剧情构造这块,问题还不少,爱情戏份仿照了《她》就不说了,AI女友和男主结局处理的就不怎么高明,至于由杰瑞德·莱托少爷饰演的反派,在最后的结局上的“缺席”,也难以说圆。

但是有了迪金斯的摄影,貌似一切都可以原谅了,这个理由甚至可以直接暗示我去电影院看第二遍,不是吗?

苹果机的投食处
长按即可投食给吧哥

 编辑 | 鲜有废客
看完再多的赞叹不如一次有效的转发


    关注 百度电影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