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催眠,不同的人生!

 

不同的催眠不同的人生...






说起“催眠”,很多人就会联想幽暗的房间里、惨淡的光束、一只不断晃动的水晶球、一个压得沉沉的男人的声音,还有就是一个原本端坐在椅子上的人从正襟危坐到瘫软,然后逐渐睡去……

从这种外在的操作层面来说,几乎没有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催眠。但是从催眠的本质来看,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旷日持久的催眠中长大。因为催眠的本质是暗示。父母平时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甚至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成长环境都起着暗示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孩子时刻被父母催眠。回想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这些催眠痕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女孩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母亲对女儿多动症的治疗不得其法,于是只好把她带到了心理咨询室,让她接受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做了简单问询之后,让小女孩独自呆在咨询室中。他带着女孩的母亲走出咨询室,出去之前咨询师没有把门关紧,而是留了一道门缝。半小时后,咨询师和母亲在敞开的那一道门缝当中看到 —— 小女孩在跳舞!
“您的女儿是一个天生的舞蹈家呢!”咨询师如是说。后来这个小女孩成为了著名音乐剧《猫》的主角,并出演了《歌剧魅影》。她成为了百老汇的一颗闪耀的巨星,她是吉利安·林恩。


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师

说起“催眠”,很多人就会联想幽暗的房间里惨淡的光束、一只不断晃动的水晶球、一个压得沉沉的男人的声音,还有就是一个原本端坐在椅子上的人从正襟危坐到瘫软,然后逐渐睡去……

从这些外在的操作层面来说,几乎没有父母会能自己的孩子进行催眠。但是从催眠的本质来看,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旷日持久的催眠中长大,因为催眠的本质是暗示。父母平时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甚至父母为孩子创造的成长环境,都起着暗示的作用。

我们只需想象一下,如果当年那位母亲没有看到女儿跳舞的身影,也许她脑海中深深植入的信念就是:我的女儿是多动症,我的女儿是有问题的。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她传递给女儿的也必然是负向的催眠,她的女儿也就不断地处于问题状态,那颗百老汇的闪耀巨星就不复存在了。



不同的“催眠”,不同的人生

[/b]

现身说法

在一次成人心理成长小组的活动中,心理指导老师要求每位组员说出小时候妈妈经常对自己说的话,或者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然后思考这句话跟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工作的关系。大家沉默片刻,开始坦诚分享。




Say


妈妈对我说

“你值得拥有”

第一个分享的是小琳,她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妈妈常对我说‘你值得拥有’。比如,我妈妈拿出她仅有的工资给我买生日蛋糕,买漂亮衣服。我觉得有点奢侈,她就会说‘你值得拥有’”。她说:“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魔力的。因为妈妈这句话,我一直深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拥有一切。老公送我贵重礼物,我欣然接受,因为我习惯性地认为‘我值得拥有’。哪怕面临失败,我照样不会轻看自己。我今年接手原本由老公经营的生意,亏了几十万。我依旧深信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的价值。在这样的心态下,我接受失败的现实,不妄自菲薄,不自暴自弃。坚信通过努力我能经营好生意。我觉得这都是我妈妈那句话的力量。”



“你太傻”

小美略带忧伤地开始分享:“在我的记忆里,我妈妈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告诉我‘你太傻’。第一次,是因为我被小伙伴骗走我心爱的玩具。后来,学习成绩不理想,她会说,‘你太傻,怎么学都没用。’我想帮她干点家务,她会说,‘去,你笨手笨脚的,不帮倒忙我就谢天谢地了。’谈恋爱没成功,她说,‘你这么傻,恋受都谈不成。’她说我傻的时候,总是一幅咬牙切齿的样子,仿佛我是她深恶痛绝的仇人。这句话就像咒语缠绕着我,我总想证明自己不傻。但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考虑的是我这么做会不会让人觉得很傻。于是,我的很多精力都在这种焦虑和担心上。另一方面,我遇到挑战时总是退缩,因为我害怕自己失败后,又一次被证明自己很傻……现在,我的工作、生活总是裹步不前,陷在这个泥坑里。”

上述案例的主人公,虽然表面上看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但她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母亲长期催眠的结果。

父母跟孩子的天然关系,给父母们催眠威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条件,时间、空间、教育正当性等条件都最为优越。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院长蔡敏莉说,孩子在10岁前都是处在催眠状态。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毫无阻抗地接受周围环境所给予的一切暗示,诸如从家庭陈设所透露出的生活品味,父母待人接物所潜藏的价值观等。因此,说孩子时刻被父母“催眠”一点也不过分。
用积极的信息暗示孩子
父母时刻在“催眠”孩子是一个事实,那么如何使这种催眠产生理想的效果,就像小琳的妈妈那样,这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注意,不再用消极信息暗示孩子,而改用积极信息。比如,考试前不要对孩子说“千万别紧张”,吃饭前别当孩子的面对他人说“他很挑食”,孩子做错事别责怪“你就是这样笨头笨脑的”,自己心情不好别说孩子“看着你我就烦死了”……为了取得更好的催眠效果,暗示信息要多次重复,但不能变成烦人的唠叨。努力让孩子听到重复的暗示信息后产生一些愉悦的情感体验,因为人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些带有情感体验的内容。
用图像化信息暗示孩子
图像更容易被无意识接受,因此,父母在暗示孩子的时候,最好将要传达的信息图像化,让孩子听了之后仿佛能看到具体的情景,能调动孩子的多种感觉。比如说要让孩子每天坚持看书20分钟,简单地要求孩子“每天必须坚持看书20分钟”,其效果不如将信息图像化、调动多种感觉的暗示方式:“宝贝,妈妈一闭上眼睛,仿佛就看到你坐在小桌子边,翻开你最喜欢的《好饿的毛毛虫》,一页一页地、仔细地看……”
用新鲜有趣的信息暗示孩子
因为无意识一直在不断地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那些更新鲜、有趣的暗示信息更容易为被意识接收。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认真听老师讲话,紧跟着老师的步骤,可以暗示孩子:“你今天上课的时候,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对吧,看她的嘴巴一开一合,耳朵把每一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老师的话就像排着队的小朋友,一个一个钻进你的耳朵里……”也可以换个角度:“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在小椅子上坐得直直地,老师一提问,你就大声地回答,小朋友和老师都为你的回答鼓掌……”
重复暗示的力量有多大
重复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很难用语言描述。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切身感受。

游戏参与者围坐在一起,选出一位游戏主导者。

游戏主导者指挥参与者做一件事情:快速地说21遍“老鼠”。此时,游戏主导者最好引导大家一边念一边打拍子配合,不仅能调动气氛,还可以在大家不自觉的状态下逐渐加快速度。

数完之后,再让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念21遍“老鼠”。

当大家念完停下来以后,游戏主导者严肃认真地问大家:“猫怕什么?来,大家大声告诉我!”

结果会怎么样?80%的人会特别自信地回答:“老鼠!”

假如再重复问一遍:“猫怕什么?”

大家会以更高的热情回答:“老鼠!”

你看,这就是重复暗示的力量。

5月11日晚上8点,著名催眠大师,李胜杰老师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微课分享,想听微课请点击报名:


报名:
请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关注 静和悦美心灵之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