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组织:风行的原因是什么?

 

自由,是代价最为高昂的奢侈品!...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流行都要经历一个“橄榄形”的过程:最开始是少部分先知先觉者开风气之先,承担的风险非常大,但可能获得的回报也非常丰厚;中间是大部分跟风者,看到前面有人吃螃蟹成功了,于是跟进,风险降低了,回报自然也低了;最后是少数顽固不化的保守者,这部分人很可能是错失了第一个机会的人,发现错过了吃肉的机会就不愿再跟进喝汤,他们也许会成为另一个新生事物的开拓者。这实际上就是“边缘优势”原理:重大的创新往往来自非主流的边缘群体!

社群组织,虽然看起来热闹,实际上目前还是处于非主流的边缘地带,很多社群组织的实践者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一般都是在主流组织中难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通过社群组织这种方式来探索一条新的出路。既然是探索,就一定有很多东西没有想清楚,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主体管理学试图从理论研究的层面分析社群组织兴起的必然性和运行规律,从而帮助社群实践者增强信心,为仍在犹豫不决者增加决策的依据。

下面我们用“内因与外因”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哲学工具来分析社群组织风行的原因。虽然大家对百度骂声一片,但不能否定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平台的作用,比如百度百科虽然谈不上什么思想和可信度,但还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共同的素材来源渠道,在逻辑起点这个层面可以消除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为减少纷争做了一些贡献,这应该算是其存在的价值之一吧?比如我们要用到“内因与外因”这一对概念,可以将百度百科的解释作为逻辑起点:内因与外因,是表明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条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个定义估计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异议,也就是说,在分析一个事物的运动发展的时候,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进行,其中内因是动力,外因是条件,最终的结果是动力和条件共同作用形成的。

那么,社群组织风行的动力和条件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任何社会运动兴起的内部因素都是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简称为“心”;外部因素都是潮流和趋势,简称为“势”。两者合起来就是“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两者相辅相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社群组织风行的心理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运动的学者和作品非常多,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恐怕要算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了,该书不仅版本众多,甚至有出版社直接将其改头换面,书名改为《心理操控书:政界领袖、商界精英操控大众心理的真相》,努力迎合读者心理的动机暴露无遗。不过,我们不打算从勒庞的思路来寻找社群组织风行的心理因素,因为我们觉得结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的分析更加深刻到位,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他的《逃避自由》一书正是对人们努力通过“社群组织”这种方式抱团取暖的心理动机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社会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他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逃避自由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而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他分析了自文艺复兴以降,资产阶级文明是怎样通过新教、道德、政治、市场竞争等各方面手段将人置于彼此孤立的境地,逐步培养人们的权威主义性格,并以此确立服从外在权威的资本家性格对社会无意识的长久统治;而当代的法西斯纳粹主义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意识和人类关系异化的顶点。

简单来说,自由与安全是人类无法摆脱的一对矛盾,追求自由往往以失去安全为代价,获得了安全往往是以牺牲自由所换取的,一句话:自由是代价最为高昂的奢侈品!

上面是从内因(动力)来分析社群兴起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内部原因无论是古今中外都始终存在,但是为什么此时此地会发生?这就要分析外因(条件)了,也就是种子需要合适的土壤和自然条件才能生长发芽乃至根深叶茂。

下面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社群组织兴起的外部原因——历史大趋势,既然是历史趋势,一定是沿着历史长河顺流而下,势成必然,无可阻挡的大潮流。

金观涛,一个自然科学家出身的社会科学研究者,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科学视角发现了延续几千年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简单来说,这个超稳定结构就是儒家学者构建的,将家文化外推到整个社会的“金字塔”结构,这个金字塔结构足够稳定,所以能够为所有的人提供足够的“安全感”,相应的代价就是要牺牲部分的自由。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虽然王朝不断更迭,但实际上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始终是存在的,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基本上都是以家族为单位完成的,也就是说,家族给每个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港湾,虽然牺牲了一部分自由,但也在承受范围之内。49年解放以后,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解体了,代之以城市的机关单位和农村的生产队和公社。改革开放以后,这种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机关单位和生产队也解体了,人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但是“不安全感”也随之而来,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和酝酿,到今天人们“逃避自由、归于组织”的心理动机逐步成为了一股大的潮流趋势,于是,社群组织也顺势而起了。

(2016年5月5日于长沙茶子山)


    关注 主体管理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