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Oculus Rift 到 Pico Neo:碎片化的 VR 产品歧途

 

游戏业的发展史已经明确证实了这条路确实走不通,实话实说,这次我们真应该从游戏主机而不是智能移动设备的发展史里学点东西。...



作为一家专注教育行业的科技公司负责报道 VR 行业资讯科技编辑,常常浏览并翻译国外知名 VR 门户网站的新闻就成了我每日例行的工作——至于为啥不把国内的行业资讯作为经营重点,那恐怕就是个需要诸位同事跟院校老师解释的复杂问题了。用国父的话来说,那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还需努力,咱们共勉。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把新闻视野限定在国外 VR 资讯网站上,也并不意味着会与国内的 VR 行业彻底绝缘。例如说,上个月 26 日 HTC 的那场 VR 生态圈大会就刷遍了国外的虚拟现实新闻门户站——说实话,在满屏幕的英文当中看到一张背景里有中文的照片还真是挺亲切的,至于报道内容……好吧,我承认当时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照片上了,真惭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 HTC 这种一线大厂之外,国内非一线厂商被国外 VR 资讯网站报道也不是没有例子——譬如说,就在今天上午,当我例行公事地浏览挑选翻译新闻时,一个醒目的关键字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The Chinese hardware……没错是国货无误,不过等等,这个标题里的 Pico……这家厂商的产品我们云歌科技在之前也写过测评啊

带着尚未消散的记忆以及刚刚产生的疑惑我点开了这条新闻,噢……懂了,此 Pico 确与上个月测评过的那个 Pico1 出自同一家国内厂商无误,只不过这次登场的产品是新型号的 Pico Neo,外型是这个样子:



确认了关键字,接下来的资料收集工作就简单得多了——不费吹灰之力,我就从这款新产品的国内官方网站上找到了介绍信息:暂且不提那略显微妙的手柄造型,就整体定位来看,这个和升级版 PS4 一样冠上了「Neo」名号的 VR 头显确实比之前的手机盒子更像那么回事——内置的处理运算单元和液晶屏幕取代了用户自备的手机,外接的手柄提供了更像样的操作体验;同时,除了可以打着「VR 一体机」的名号摆脱外接设备直接看视频玩游戏之外,还可以作为 PC VR 头显连接我们的个人电脑使用,咦,这看似有点意思……

平心而论,作为一名标准的原教旨主义 PC 玩家,在对所谓的「手机盒子」和「VR 一体机」不以为然之余,对于那些可以视作廉价合理 PC VR 设备解决方案的产品,我向来是赞誉有加的——在我看来,倘若这个 Pico Neo 能够省略那些多余的「一体机」运算单元来进一步控制成本,在确保产品素质能达到宣传文案七成水准的同时把自己纳入 SteamVR 的生态体系中,那么我是绝对有兴趣来自掏腰包一试究竟的。毕竟,相比于老不发货的 Rift 以及贵得要命的 Vive,一款没有明显短板的平价 PC VR 头显无疑十足符合我这种普通电脑游戏玩家的需求,不是吗?

但是且慢……这又是啥?



理想的意淫持续了不到三十秒……向下滚动的商品页面就把我拉回了现实。



是不是很眼熟?

不不不,我丝毫没有追究这款造型猥琐的控制器有没有抄袭 PS MOVE 的嫌疑——今天的重点不在于此。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我把这个产品页面反反复复看了三遍,又打开京东上的 Pico Neo 预约产品页面仔细读了读那个排版一塌糊涂的「规格与包装」清单,总算确认了一个事实:

这款造型设计明显属于汉阳造的追踪手柄——以及配套的追踪摄像头和充电底座——并不是标准版 Pico Neo 套装中的组件。



讲真,认清了这个事实之后,我对这款国产头显的兴致立刻丧失了九成五不止。没错,就某种意义来说,这种营销策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Oculus Rift 把头显和体感控制手柄分两步发售的套路——然而,这种拆分设备套件发售的行为无论是迫于形势还是主动为之,最终酿成的都是一个相同的结果:

  开发者群体的分裂化,外加玩家群体的碎片化。

  这个结论或许有点难懂,简单解释一下:设想一下你为一款崭新的硬件设备开发游戏,除了利用最基本的机能开发中规中矩的作品之外,还可以针对这款硬件额外选配的附加套件来开发更独特更好玩但也更昂贵的游戏——那么,作为开发者来说,你会选择循规蹈矩的方案,还是脑洞大开充分利用所有硬件设备的另类神作呢?

我估计肯定会有朋友选择后者,且从人数比例来看还应该不是小众——然而很遗憾,从专属游戏发展史的记录来看,选择仅供强化硬件设备使用的大部分作品都死得很惨。少数在历史上留名的杰作要么确实具备出类拔萃的素质,要么搭上了硬件平台销量海啸的顺风车,要么具备不使用扩展附件依靠基本款的设备也能畅玩的机能,要么纯粹是运气使然撞上了大运——一言以蔽之,对于如今的 VR 游戏行业来说,完全不具备参考价值。

或许会有朋友对这个定论表示质疑,没关系,下来就让我们做出抽丝剥茧的证明。

我清楚,在不少国内 VR 从业者的心目中,和虚拟现实产品市场定位最为接近的应该是智能移动设备。但事实上,从专属内容的某些特性(针对设备特色量身定制),以及产品本身与用户之间的消费关系(娱乐消遣色彩浓厚,缺乏实用工具属性)来看,至少在目前阶段,硬件构成方面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应该是传统的游戏主机行业——OK,那就让我们看看能从这里找到哪些教训和经验吧:

1994 年,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并迎接即将到来的 32 位主机大潮,彼时依旧在主机硬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游戏大厂 SEGA 为自己最受欢迎的 16 位主机 MD 推出了一款增强配件——Super 32X。



根据 SEGA 官方的设计,虽然与全新架构的主机相比还有差距,但这款配件确实可以有效提高 MD 的处理性能,从而让购买者在不投入过多预算的前提下体验到更出色的视听娱乐享受——只不过代价就是没有买 32X 的玩家无法单凭 MD 主机来运行这些新游戏。设想很美好,但现实又如何呢?

从 1994 年上市到 1995 年退市,经过持续不断的打折促销,Super 32X 总共售出了 65 万套以上,针对这款加强配件开发的专用游戏则有 40 款左右,其中不乏《毁灭战士》《真人快打 2》乃至《星球大战》这些来自知名系列的名作——看上去好像还不错?实际上,这些游戏没有一款被玩家认可成为叫好又叫座的大作,其中最出色的一款《星球大战》主题游戏被老牌游戏杂志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打出了 6.25/10 的及格分,其它游戏的销量和人气估计大家都猜得出来。

事实上,这款彻底失败的硬件对 SEGA 的打击远不止「赔掉了如日中天的 16 位主机欧美市场」那么简单,在接下来的真·32 位主机大战中,凭借 Super 32X 给玩家带来的“买了主机也不能玩所有游戏”糟糕印象,SEGA 倾力打造的新主机 Saturn(也就是世嘉土星)销量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北美 60% 的主机市场份额从此一落千丈,一代主机大厂 SEGA 由此走上了衰败之路,硬派游戏缔造者的招牌一路褪色直到 DC 退市终成绝响。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对于把专属(并非特指独占,泛指针对硬件特色专门开发制作)游戏作为核心卖点的设备来说,倘若不把硬件整体的最短板作为基准线来开发游戏,那么最终的结果多半会是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全败局面——不仅仅是 SEGA 的 MD,从红白机到 PS2,在游戏主机的黄金时代,几乎在所有的主流平台上都能找到如此这般自寻死路的作品。毕竟,从消费心理与实际购买力的角度来看,选择「最小值/乞丐版/标准化」配置的玩家永远是多数派,倘若罔顾他们的需求执意去开发「全配置/土豪版/特质化」特色的游戏,那么最终的下场多半也逃脱不了 SEGA Super 32X 的套路。

也许还会有朋友不以为然:哪有那么复杂,不就是体感控制手柄吗?又不是 GPU 和 CPU 这种核心硬件的升级,我直接做个既能用手柄玩也能上体感的游戏不就万事大吉了?

想法不错,只不过忽略了两个事实——第一,这种既可以用手柄控制又兼容体感设备的游戏八成是完全没能发挥体感硬件优势,甚至连 VR 系统特色都没能体现出来的庸作;第二,即便是有经验有能力制作出有别于以上庸作的开发团队,他们对待这种兼顾体感与手柄的控制方案态度是这个样子:



顺带一提,截图中这位开发者所属的团队制作了《Subnautica》,素质如何大家一试便知——顺便大家不妨留意一下这款作品当前支持的 VR 设备种类。

归根结底,「不在同一代平台上搞差异化对待」是游戏业发展至今被无数厂商的血泪的教训一再证明的行业公论。之所以 HTC 不惜拉高售价也要强行把体感和追踪设备与和头显一起打包发售,「让所有 Vive 用户的出发点保持一致」无疑是最核心的理由之一;之所以 Oculus Rift 会遭受那么多非议,产能迟迟不能弥补订单的需求固然是主因,但延迟发售且再掏一笔钱才能入手的体感控制器 Oculus Touch 绝对是国内外稍有常识的评论者重点抨击的核心:

  没错,即便当前 Oculus Rift 的玩家和开发者关注的都是手柄控制的 VR 游戏,但等到 Oculus Touch 发售之后又该怎么办?

  放弃传统手柄强制推行体感控制吗?如此一来和 Vive 相比 Rift 又有多少成本优势?

  继续保持传统手柄与体感控制并立的局面?那开发者究竟是迁就前者开发代入感大打折扣的非体感 VR 作品,还是抛弃基础用户制作体感设备专属的游戏?  无论如何抉择,开发者以及玩家群体的分裂碎片化恐怕都是不可避免的后果,对于 VR 元年最具代表性的支柱产品之一来说,这种前景无疑是所有 VR 爱好者都不愿意目睹的——但除了咎由自取,我们又能怎么评价这种下场?

  国外核心 VR 厂商的困局已经变成了近乎既定事实的悲剧,然而就在我们身边,依旧有不乏前途的厂商主动选择这种「开发者与用户群体碎片化」的歧途策略来推广营销自家的产品……这算是黑色幽默吗?

说实话,我丝毫不怀疑诸位国内 VR 硬件创业者具备的勇气和能力,但是……整个行业过去的历史所包含的经验和教训难道对于我们真的没有一点参考价值吗?

在发出“天下布武”的宏愿之前,难道不应该先来结合现实认真探讨规划我们的发展之道吗?拜托了,诸位前辈,请明智选择一条真正值得追随的道路吧。

欢迎关注云歌科技公众号了解更多VR、AR及移动互联网最新资讯。


    关注 云歌科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