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酿酒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

 

酒色深赤,入口酸甜、回味带点辛与辣,这就是清溪客家酿酒。...





建城1258年的东莞,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亦是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地方,留下了大量历史深厚、意义重大的人文景观。《文化周末》报携手城记,策划《城记文化专列》,从“莞之源——东莞城市原点”西城楼出发,历时一年,行走在莞邑大地,穿梭于街头巷尾,每周深入挖掘东莞各镇街的人文和历史,记录这一座城市的记忆。同时邀请有兴趣的读者乘坐,将一路文化风景,与你分享。

——编者按

城记文化专列第十七站

清溪客家酿酒


酒色深赤,入口夹杂些微的酸甜,与市面上的黄酒类似,但回味中却又带着明显的辛与辣……这就是被客家人传承已久的客家酿酒,因为是给生产后的妇女补身饮用,又名“客家娘酒”。在清溪,从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制客家酿酒,随着传承这门老手艺的老一辈客家人渐渐离世,以及酿酒工具的缺失,现在能够完整酿出醇正传统客家娘酒的人已经不多了。


酒色深赤,入口酸甜、回味带点辛与辣,
这就是清溪客家酿酒。
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的客家酿酒,
一般由家中女主人承担酿制。
酿酒水平的高低,
是衡量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重要依据。
 
凤姑,一个年过七旬的客家妇人,
是酿酒的第三代传人,
与客家酿酒结缘五十八年。
她不仅酿酒,也爱她酿出的酒。
 
淘米五六次,直到淘米水变清;
蒸饭要恰到好处,不干不稀,不硬不软;
将熟饭放在大筲箕上冷却;
饭填入缸之后,再放入酒曲和酒饼;
四层素布、两只颇有历史的大瓦缸;
四十天的发酵与酝酿,
凤姑把客家人的智慧精华蕴含其中。
 

(蒸熟了的糙糯米饭)


(酿酒用的酒饼和令酿酒呈现绛红色的红曲米)
喜酒、满月酒、寿宴、拜师宴等,
客家人会拿酿酒来款待亲朋好友。
即便需求量不少,
但是喝的人多,酿的人少。
 


自改革开放后,
酿酒工具的缺失,制作过程繁琐辛苦,
年轻一代大多不愿学,
客家酿酒面临失传的危险。
 
2006年,清溪镇
对客家酿酒进行了发掘保护,
2009年,清溪一食府
结合传统推出“客家娘酒”,
2010年,清溪客家酿酒
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2015年,清溪原创舞蹈
《客家酿》走进米兰世博会,
这些举措都是清溪客家人,
为了留住这份代代相传的醇厚。


》》链接

清溪客家三宝

客家菜、莞香茶、客家酿酒并称清溪客家三宝。清溪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烧鹅、酿豆腐和咸菜焖猪肉。酿豆腐是代表性的客家菜。据说客家人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而烧鹅则是客家人“年夜饭”必须有的菜肴。而咸菜焖猪肉之所以成为“招牌”,是因为它完全保留了客家菜“咸、肥、香”的特点。以莞香叶入茶,很早以前就有了,这是地地道道的清溪发明。据说,当时人们把莞香树砍回来当柴烧,有些人则会拿来泡茶喝,可以消暑。莞香叶真正成为茶,还是近几年的事。

清溪原创舞蹈《客家酿》亮相米兰世博会

广东省非遗节目——清溪原创舞蹈《客家酿》经过大半年时间的筹划和准备,终于在去年10月的米兰世博会广东活动周的开幕式的节目展演期间完成了首场演出,向全世界游客展现了清溪的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姑娘们婀娜多姿、充满客家风情的舞姿吸引了馆内众多游人的观看,而舞蹈背景则以通过挖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糯米酒酿制技艺”的传统文化元素,以视频的形式将“糯米酒酿制技艺”现场为观众进行播放展示,并有机融合音乐、舞蹈的艺术视听,丰富舞台艺术作品的综合艺术感染力,结合世博会主题,将岭南农业食品传统酿酒的劳作、生活画面细腻地展示。


(清溪原创舞蹈《客家酿》)
》》流程

第一步:蒸饭。米洗完以后,要放进大缸浸泡3-4个小时,盛起,用大号的蒸笼把米蒸熟。用柴火来蒸以保证火力,蒸一个小时后,将冷却后的沸水均匀地浇在米的表面,继续把米蒸熟。

第二步:晾饭。用铁铲把蒸熟的饭铲到大筲箕中,摊开,冷却。

第三步:入缸。晾干后的饭仍结成团,入缸的同时要倒入冷却的沸水冲散(不能用生水)。

第四步:加料。将砸碎的酒饼和酒曲加到晾干的饭里。注意不能把缸填得太满,大半即好,便于后来放酒。

第五步:封口。用四重布封口发酵,底下两层必须是素白的布,以防酒染上布的颜色。3天后开封倒入白米酒。6天后再开封,用铲压一压米,不能搅拌。最后封口,等待约40天。

第六步:过滤。准备大桶和筲箕过滤酒渣,需耗时一个晚上。过滤后,可将酒装入酒埕中,每埕可装40斤酒。如需加入药材,可在此时放,一埕酒约配半斤药材,再浸泡一个月。


下一站

清溪麒麟制作


东莞好舞麒麟,每逢传统佳节、喜庆之日,都会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有舞麒麟,必有麒麟制作。东莞的麒麟制作,蜚声海外,其制作十分讲究,有独特麒麟头设计,精美的彩绘、装潢,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工艺非常高超精致,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和保留价值。2014年,彩扎(清溪麒麟制作)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文原刊于《文化周末》报533期(2016年5月6日)B10--11版“城记文化专列”


城记往期回顾:

谢岗  那天,在谢岗聊了一下八卦

桥头  东莞真功夫,桥头莫家拳

企石  江边村,有着东莞罕见的高规格明代斗拱牌楼

横沥  唯一源自东莞的姓氏,跟莞香有莫大关系。

横沥  深圳90%的牛肉来自东莞!

石排  城记|石排燕岭古采石场探秘

茶山  这个村落有18000平米的生态林当“靠山”

石龙  石龙铁路桥,沧桑历史从1907年开始

石龙  一个仅十几万人口的东莞小镇是“大力士”之乡

石龙  明嘉靖年间,石龙开墟,九庙六桥鸣凤里

石碣  城记|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高埗  新旧高埗的前世今生

万江  这个古老的比赛,从清乾隆二年起已经翻腾了270多年

万江  城记 | 你的记忆里有座金鳌洲塔

莞城  你可能不知道的一段东莞运河简史

莞城  城记|这座城楼曾埋藏着莞邑金戈铁马梦
策划 | 曾理、郑子龙   统筹 | 林玉清
版面设计 | 何德和   本期主笔 | 林玉清
执行 | 常雪梅 、郭石磊、夏艳芬、柯秋彬


    关注 文化周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