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队招新,让人如嫁了女儿一样感触良多

 

深夜,痴人说梦话最近有点火,让人如嫁了女儿一样感触良多。辩论本是一个小众活动,知识储备、思维逻辑是它的准入...

深夜,痴人说梦话


最近有点火,让人如嫁了女儿一样感触良多。

辩论本是一个小众活动,知识储备、思维逻辑是它的准入门槛。圈里人不多,但是彼此珍惜与敬重。那时少爷的《洛阳集》、《橘皮集》被辩手们当做红宝书一样,学习交流与讨论。大家在争鸣网每日灌贴交流,乐死不疲。



但一个事物越小众,命运就越危急。辩论也是,央视在2011年宣布无限期停办国辩。一时,辩论不知该去向哪里。

做为圈中老人,做老师的少爷和马薇薇率先挽救,先后自费去各地担任赛事评审,希望用自身影响力与能力匡扶这项小众活动。那时的少爷还没有刘海,薇薇还不太会化妆。 

华辩世锦赛和新国辩等赛事的发展是第二个挽救,这两大赛事各有特点,世锦赛降低参赛门槛使辩论普适化,新国辩拔高评委水平使辩论专业化。新国辩是胡渐彪在2013年办起的,赛事全名叫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那届表演赛邀请到了1993到2011年的最佳辩手们,以“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致敬国辩二十年。林正疆也在此重回辩论,扛起圈内旗帜。

陈铭这年参加《超级演说家》走红,引发了僵尸恐龙们的思考。既然辩论在电视中沉寂,那为何不能在电视中站起,于是邱晨、马薇薇、胡渐彪、黄执中等相继演说,正名辩论,不过节目中故事煽情性选手更受喜爱这一现实给了他们一个巴掌,好在这几位都坚持了下来。



所以有了《奇葩说》的大热。我敢打保票没有胡黄马的加入,这个节目不会成功,至少不像现在这样子成功。《奇葩说》重视观点的多元,思维的碰撞,这正中辩论的下怀。不过最开始,谁也不敢保证这档节目是不是披着辩论的外衣招摇撞骗,谁也不敢说辩手明星化、辩论大众化是福是祸。

之后我们看到他们的豪赌——或台前或幕后全力支持《奇葩说》,不过想想辩论都那样了,这场赌局输了也不会怎么样。不过他们赢了!在微博上,亲眼见证了马的粉丝由几万到十几万,到几十万,再到现在的220万。前两天去看展览,亲眼看到一个小学生拿着iPad在看最新一期的《奇葩说》。

在正规辩论上的影响就是,凡是马薇薇评判的比赛,一定座无虚席。而且世锦赛、新国辩等比赛的决赛和表演赛门票都需要抢,和那些《奇葩说》的粉丝们抢,和那些为了一睹马薇薇芳容的人抢。



不可否认的是《奇葩说》与胡黄马邱颜的走红,的确推动了整个华语圈的发展——新人多了,赛事多了,观众多了,赞助商多了,团委的支持多了。

但这些又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辩论成了官员们的政绩、商家的促销广告,而辩手们为了和团委搞好关系不得不打更多的主题辩论,为了吸引观众不得不请大牌评委或抽奖送礼物,为了筹钱不得不接受赞助商对于赛事的干预。不过有比赛打,大家都在兴头上,谁在乎这个呢?

李树裕在《奇葩来了》中,控诉辩论娱乐化,认为误导新生。马薇薇在微博反驳完之后,立了三个点阐述辩论娱乐化的影响:

1、泛娱乐化使辩论选题没有深度

2、会使正规赛的辩手被商业运作后离开正规辩论,导致水平下降

3、舆论的关注容易使正规赛在政治角度受限



文明修身性辩题的泛滥、陈咏开世锦赛一轮游、团委对赛事辩题的管控恰恰证明了以上三点。而李树裕的观点,虽未有效论证,但年轻辩手们对《奇葩说》的关注远高于极大赛事的关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今晚校队招新,面试者准备辩题阐述观点,然后接受学长姐质询。这是我听到的辩题:



政策辩题寥寥可数,列举事例太生活琐碎化、只表态度不予论证。明显的奇葩辩论,这让人担心,正规辩论该怎么办?不清楚其他学校招新如何,但愿只有我们这一家这样。

刚刚微博搜索黄执中,映入眼球的是他和马一起参加百度百科的10周年典礼视频,他们针对“应追求信息的速度还是信息的深度”即兴辩论。温柔一刀和宝岛辩魂出席商业活动,总是让人感觉怪怪的。

所以,到这时。有了一种在酒桌上领导让你给大家辩一段的惆怅,在大街看到《南山南》和小苹果一样流行的惆怅,在朋友圈看到诗和远方被随意摆弄的惆怅。

这不是矫情,是不想心爱的东西被拿出来供路人评赏。
↙本文选自微博,点击原文查看
责编 / 511

审核 / 一只吐槽星的剁椒少女

如有疑问,请联系QQ:3033455744


爱辩论-更多精彩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关注微信

欢迎关注阿辩的新浪微博:争鸣辩论网-阿辩





    关注 辩论演讲口才大百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