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识字的孩子就一定更聪明吗?(深度剖析)

 

不当的早识字可能扼杀“聪明”...



文|房欲飞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博士)



语言学习沉默期决定识字早晚


就像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一样,孩子对于文字符号的敏感期,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有的孩子很小就对文字产生了敏感,在听爸爸妈妈读绘本时,就因对文字感兴趣而识字量稳定增长;

有的孩子对文字的敏感则来得比较晚,虽然学前就跟爸爸妈妈读了许多书,却直到上小学都不怎么识字,但突然某一天,又好像读过的字一下子全都认识了,识字量猛增。

这种现象,可以用语言学家克拉申关于语言学习沉默期的理论来解释:

Ø  如果孩子语言学习的沉默期较短,就可以在语言输入之后很快输出,早早认识许多字;

Ø  反过来,那些语言学习的沉默期较长的孩子,则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发生质的变化。




沉默期短的孩子:语言输入--【沉默期】--输出(识字)



沉默期长的孩子:语言输入--【沉……默……期】--输出(识字)
但能说前一种类型的孩子一定比后一种类型聪明吗?显然不能!两类孩子只是语言习得的机制存在个体差异而已!


不当的早识字扼杀“聪明”
如果孩子识字过程是自然、轻松愉快的,那么早早识字的孩子的确可以用“聪明”来形容,因为这至少说明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记忆力甚至思维能力都不会太差。

但如果孩子的识字并不是自愿自发的,而是家长通过各种手段强化甚至强迫的结果,就很难说孩子本身聪明了。因为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在接受这样的强化训练之后,都有可能达到某种结果。

但让人遗憾和需要父母引起警惕的是,经由这种方式早早识字的孩子,即使原本十分聪明,因为经受了大量的灌输和强迫,到了学龄期,也有可能出现厌学的逆反行为,由原本聪明变为不那么“聪明”。


关于孩子识字的“聪明”做法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了:我想让孩子早点识字,又想避免拔苗助长的恶果,有什么好办法吗?


“聪明”做法



家长首先需要摆正心态,不要太在意结果,平时带孩子外出时看到孩子感兴趣的路牌、玩具店之类的,就顺便指认一下;



平时带孩子读书的时候,拿出一本书,习惯性地指认一下标题上的大字,如果孩子认出了某个字,就及时鼓励他的积极性。



面临幼升小的孩子,如果有意识地想加快其识字进度,在孩子不反对的前提下,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有朗朗上口的儿歌的读本,陪孩子一起背、一起看,儿歌背下来后,再看书的时候,孩子就容易把字音和字形对应,识字的速度也会有所加快。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杂志2018年1期
编辑|严芳
插图|李丽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订阅2018年《父母必读》杂志
好妈妈微课

推荐



学习更多好妈妈微课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更多精彩阅读推荐:

亲子共读有很多争议?你是哪一派?

阅读点亮童年——儿童早期阅读幼儿园园长论坛暨2017年度优秀童书排行榜TOP10发布会

我们怎么选出好书? 2017年优秀童书排行榜TOP10揭晓!

童年不是用来为成年牺牲的

聪明的妈妈不逼孩子道歉

“陪孩子写作业”真的是父母的事吗?

你是怎么把真正的自己弄丢的?

论那些戏精附体的孩子:你以后不去演戏真是可惜了!

宝宝被拒绝竟拿头撞墙,我很无奈……

两届凯迪克奖获得者劳拉:所谓天赋,到底是什么?

不要让孩子倒着生长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父母必读杂志,购买更多亲子共读好书


    关注 父母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