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新政— 重金引援受限 U23球员保送上场|2017体育法热点评论

 

本文为“2017中国体育法律热点事件”活动来稿,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文为“2017中国体育法律热点事件”活动来稿,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事件回顾
2017年新赛季开始前仅两个多月时,中国足协突然对联赛的规程进行了重大调整,规定每场比赛每队上场的外援最多3人,取消了亚洲外援的名额;每队必须有1名23岁以下球员进入首发名单。

这两项重大的调整对2017年各队的引援和比赛战术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前吃香的亚洲外援,出场机会锐减,纷纷离开中超。

2017年春天的转会窗里,中超仍然从欧洲主流联赛引进了奥斯卡、维特赛尔、伊哈洛等著名球员,耗费了惊人的转会费和薪资,继续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也引起了管理层的忧虑。



联赛中期,足协进一步规定:自2017年夏季转会期起,对处于亏损状态的俱乐部征收与引援支出等额的引援调节费用。6月,中国足协细化规则,规定引进外援超过4500万人民币,引进国内球员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的,才需要征收调节费用。

这个措施被称为中国版的奢侈税,使原本火热的转会市场一下子冷却,甚至影响到了欧洲转会市场。

而U23政策,在执行之初,因不少球队没有足够水平的人员储备,让首发的U23球员只踢半场甚至十几分钟就换下。对此,足协进一步规定,从2018年起,各队每场比赛累计上场的U23球员人数,应与上场的外援人数相同。

看得出来,足协的重点是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年轻球员上场比赛,积累经验。然而,在2018年1月的亚洲U23锦标赛上,被寄予厚望的中国队未能小组出线。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先公认的小国弱旅越南队历史性地打进了该项赛事的决赛。
评述


虽说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可我们的职业足球联赛建设了二十多年,却没有使国家级足球队在亚洲层面上有显著进步,这使得管理层和球迷产生了一定的焦虑。

有观点认为,外援过多既耗费了过多的外汇资金,也挤占了本土年轻球员的成长空间,因此必须要通过强有力的措施予以立即纠正,这可能是2017年关于限制引援和U23政策出台的部分背景。

宏观上说,笔者支持足协引导各个职业联赛俱乐部重视财政问题,学会理性消费,不追求短期目标,扎实地打好训练和比赛所需的基础。如果引进外援花费过大,使得俱乐部或母公司财政负担过重,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最糟的后果会导致俱乐部破产,影响联赛的稳定性。因此,重视财政平衡问题的确非常重要。

但另一方面,引进内外援毕竟是各俱乐部自主消费的范畴,而且中超连续几年的明星级引援的确使得中超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上升,体奥动力出资80亿元购买中超转播权,甚至英国都开始直播中超比赛,就证明了在商业化方面,中超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能和浩克、拉维奇这样的球员做队友或对手,对本土球员的水平提高不可能没有帮助。如果中超的明星球员减少,无论对联赛的观赏性和商业价值,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关于把U23球员强制出场变成一项政策,争议相当大。一个球员能不能上场不是因为他的水平高低,而是因为他的年龄,这不符合竞技体育的规律和平等原则。一个在2017年成为主力的23岁球员,在下一年因为年龄超标可能就会立刻面临生涯的转折点。

为了争夺年轻球员人才,一些比较优秀的年轻球员会获得与年龄和水平不相匹配的高收入,反而影响他的进取心。中超联赛已经往商业化方向努力了二十年,再回到承载锻炼年轻人为主要目标的专业体育模式,让足球从业人员和球迷都有些不适应。

我们理解,管理层推出各项举措,出发点是为了中国足球更好的发展。但中国足球的发展,未必只看国字号球队的大赛表现。足协要求俱乐部建设不要急功近利,自身也应给俱乐部的建设和职业联赛的发展保留足够的耐心。

我们希望,足协出台重大政策前能多方听取意见,展开充分的讨论、论证,涉及中超联赛的有关政策能让各个俱乐部有更多的准备期。
(END)


陈蔚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律师
热爱体育的心从未离开



    关注 体育与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