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 | 辅仁读书会第197期(论语会讲第61讲)

 

杏坛礼乐2016年4月16日,辅仁读书会第197期(《论语》会讲第61讲)于主楼A809如期举行,本次会讲请...



杏坛礼乐
2016年4月16日,辅仁读书会第197期(《论语》会讲第61讲)于主楼A809如期举行,本次会讲请来了章伟文老师作指导。此次读书会由李亚飞主持,由云龙主讲,在读书会开始之前,大家例行静默五分钟。本次主讲为《论语·乡党》第到章《论语·先进》第1章。大家例行静默、诵读之后,读书会正式开始。
1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此条争论在历史上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断句问题。一种是朱子这样的断句,另一种是将断句移至“不”字后,也就变成了“伤人乎否?问马”;还有一点就是“厩焚”中的厩到底指的是公厩还是私厩的问题。其大意可以翻译为: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堂下来之后,就问道“烧伤人了没?”而没有问马的情况。很多人引用此条来证明孔子的爱人精神。

或曰:“不问马”是说“不先问马”还是“根本不问马”

或答:“两种断句其实也是围绕这一问题而争论的,后一种断句之所以不同意“不问马”的断句也正是在于这一点。“伤人乎否?问马”的断句认为孔子应是先问人,后问马,而不是“不问马”。其实朱子的断句其意也是如此,朱子认为“不问马”是“未睱问”马的意思,而不是压根儿不问的意思。故而两种意见其实都在强调贵人贱畜的意思。当时流行一种观点,好多贵族认为奴隶没有马值钱,故而大多数人更爱惜马,而不是奴隶,孔子是对这一倾向的纠正。将马厩解释为公厩的人意在强调,孔子所问是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孔子能够在其位而谋其政。

或曰:这里可能在强调,什么人管什么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本分。

或曰:文中强调厩焚,主要通过人与马的对比来显示孔子的爱人精神。儒家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之爱是内在包含着一种差等性的仁爱,孟子批评夷子“爱物差等,施由亲始”是二本,程子认为张载的《西铭》与墨家的兼爱不同,里面本身就有一个差等性,王阳明更认为良知上条理自然有一个轻重厚薄,都是这种差等之爱的精神的体现。

或问:厩焚与退朝有没有关系。或答:厩焚应该先发生的,孔子听说家中马棚失火了所以退朝之后才会立即问起此事。

或曰:孔子对人的划分不是按照阶级划分的,而是按照道德水准划分的,儒家讲人禽之辩,讲华夷之辩,讲君子小人之辩,讲义利之辩,不会讲贫富之辩等。儒家的君子小人已经从地位变成了道义上评价。

章伟文老师点评:人的思想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从亲亲到仁民,从仁民到爱物是一以贯之的。此条主要体现爱有差等。乡党主要从具体的礼仪规范上来讲,但是从另一层面来看,有的人是从诡词为用的讲的。在讲形上之本时是可以的,讲具体的生活时是不能这样讲的。儒家有时从本上说,有时是从用上说。此条是从形而下的层面来谈问题的,但是要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进行贯通的理解。孔子要在当下的具体规范中呈现出一种普遍性,我们学习这个主要是去体验孔子的价值关怀。

2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主要有下面几种翻译:

一、孔子脸色一动,山鸡飞向天空,盘旋一阵,又落在一处。孔子道:“这些山梁上的雌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野鸡站在高高的树上,子路向它们(供给食物)拱拱手,它们又振一振翅膀飞去了。

二、野鸡见到人,感觉脸色不对,立即一蹬腿飞走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来者不善,走为上策”。飞到空中盘旋,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些人并非那么坏,又在不远处停下来。孔子说:“这是山梁上的野鸡,得其时啊,得其时啊。”子路把孔子这句话理解错了,以为是说“正是时下最好吃的东西啊”。于是设法把野鸡抓来,做好供奉给孔子吃,因为这不是孔子的本意,所以孔子嗅了三下,没吃就起身走了

三、一片斑斓色彩蓦地腾空而起,经过一段短距离滑翔,集中落在了另一个不远的地方,孔子连忙说:“这是山梁间的雌野鸡,等会儿,等会儿,大家都不要动。”子路领悟了老师的意思,恭恭敬敬地站在那等候,过了会,经过仔细观察,估摸着那群野鸡已经走远,孔子他们才小心翼翼地动身上路。

正如杨伯峻所说:“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有夺文,如朱子说:“此上下必有阙文。”(《论语集注》)也有人认为有错简。至于文句的解释,亦众说纷纭。如关于“色斯举矣”,皇侃《论语义疏》认为:“谓孔子在处观人颜色而举动也。”而朱子的解释是:“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论语集注》)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则云:“‘色斯’者,状鸟举之疾也。与’翔而后集’意正相反。‘色斯’犹‘色然’,惊飞貌也。”关于“共”字,虽然大家都读如“拱”,但如何解释却又生分歧。有人释作“拱手”,有人释作“供给(食物)”,有人据《尔雅·释诂》释作“执也。”关于“嗅”字,有人读如字,有人认为当作“呜”,有人认为当作“叹”,有人读为“狊”,释作“张两翅之貌”。

也有人认为,此章既无阙文,也无错简。“色斯”以王说为是,“共”为“拱执”之“拱”,“嗅”则以读为“狊”为宜。则一幅绝美的场景跃然纸上:孔子师徒漫步山中。突然,一只野鸡嗖的一声从草木中惊飞,在空中盘旋一会儿而后徐徐落下。孔子唱道:“山梁上的雌雉,时运好呀!时运好呀!”见老师这么高兴,弟子们也来了兴致,性急好勇的子路猫着腰一下子捉到这只野鸡。但他只是助兴,并非真的想据为己有,所以很快就松手了。只见那只受惊的野鸡张开两翅,扑腾几下就飞走了。关于子路捕捉又放走野鸡之事,又见于《吕氏春秋·审己》篇:“子路揜雉而复释之。”“揜”,同“掩”。这就进一步证明“共”当释作“执”。

我认为,此章主要讲“时中”的思想。“时中”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蒙”卦的《彖传》:“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意思是说,蒙卦表示希望亨通。所以,以通来行事,是符合蒙这个时机的。然而,关于“时中”的思想则早就为儒家思想家所关注。所谓“时中”的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合乎时宜”,二是要“随时变通”。《中庸》讲:“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孟子讲“孔子,圣之时者也”。文中孔子赞美通过雌野鸡的表现来阐发其时中的思想。此章之所以放在乡党篇最后,其意是在强调礼的时中精神,前面都是讲具体性的礼节,此句是对礼节内在精神和应用原则的概括。

或曰“孔子讲‘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也是以鸟来做比喻,是讲人要安于自己的分位,要知其所止。这里孔子也是用鸟来做比喻,启发人来以礼随时变通。

章伟文老师点评:整个乡党篇在这里以时中做概括。此段体现了时中的精神,孔子以鸟为喻,“举”“翔”“集”生动体现了鸟能够做到时中,孔子感叹鸟能够做到时。此段我觉得如果按照经学来做,需要找材料考证,但是如果宋学来读,需要有一个贯通的精神就够了。不必太执着于必须一个确定性翻译,互异的说法精神是可以互通的。关于“时中”的提法,也是需要考证的,易传不像论语那么纯粹,是孔子的说法。关于易传是不是孔子本人的思想,是需要进一步来考证的。陈鼓应认为,易传思想道家是主干,有的人认为易传也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但是从论语中看,论语中讲时也讲中,可以看出时和中是贯通的。
先进第十一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也。”

三种解释。

一、先进于礼乐:这里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② 野人:这里指朴素粗鲁的人,或乡野平民。 ③ 后进于礼乐:先做官而后再学习礼乐的人。 ④ 君子:这里指统治者阶层。

二、朱子的解法,先進後進,猶言前輩後輩。野人,謂郊外之民。君子,謂賢士大夫也。程子曰:「先進於禮樂,文質得宜,今反謂之質朴,而以為野人。後進之於禮樂,文過其質,今反謂之彬彬,而以為君子。蓋周末文勝,故時人之言如此,不自知其過於文也。」用之,謂用禮樂。孔子既述時人之言,又自言其如此,蓋欲損過以就中也。

三、邢昺的解法,后辈士进之人,准于礼乐,能因时损益,与礼乐具得时中,故曰君子也。

门,行之所由,故以门言仕路。或,圣人之门,升堂入室。或,门内。

朱子和刑昺的翻译是不同的,朱子认为野人必文中的君子更胜,更能接近人的本源性整体,而刑昺则相反,认为君子能够文质彬彬,相得益彰。也有人认为,先进指三皇之前,后进指武帝之后。这样对先进和后进进行一下时代性断层也是可以的。

或问“如果刑昺认为后进较先进更能接近人的完美,那么如何解释后面的‘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也。’?”

答:刑昺认为人要先返回到人的本真质朴性,之后才能做到文质彬彬的完善状态,当时周末礼文太盛,孔子为了纠正时弊,故而矫枉须过正,才会说‘吾从先进’。

或曰:本句是讲前代人学礼乐能学到礼乐的精神,后辈人学的都是礼乐的皮毛,孔子在强调学习要学习礼乐的精神。

或曰:孔子强调文质彬彬,孔子也讲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孔子在这里讲一种根本精神,形式太过繁盛,就会背离人的自然整全性,就会造成过差。由此可见孔子为什么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要返回人原初的精神,雅思贝尔斯讲轴心时代,一种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有其根基和稳定性。咱们现在来讲创新,其实都是一种没有根基的东西,没有根基的东西都是空的,是站不住脚的。

或曰:此段先进之人可能在讲古代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正如老子讲的小国寡民,无知无语,但能够按照道而行。

有人按照孔子弟子的角度来解释此段,也是有道理的。

章伟文老师点评:“礼失求诸野”,这一篇涉及文质关系问题。从孔子弟子的角度来讲也是一种思路。经由于缺少具体的情景介绍,多个解释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杨伯峻的解释从当时政治制度史来说的,这就需要具体的考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里孔子还是意在强调孔子为了应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而讲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背离,孔子恢复周礼,并不是照搬,而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回到其根本精神。要根据“时”做一种变通,礼制恢复的过程也是革新的过程,孔子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本期执笔:云龙

指导老师:章伟文

辅仁读书会 ID:furendushuhui
传习经典,修身养心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弘扬传统文化,激励担当意识
增加学术热情,提升人文关怀


    关注 辅仁读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