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问唐宁:“还有机会投资宜信吗?”

 

成为众多海外Fintech公司唯一中国投资机构,宜信投资Fintech的偶然和必然...





北京时间早上7点钟,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的国内团队开始了一天的第一个电话会。

虽然团队遍布亚洲、美国与欧洲,但这个跨区域团队把时空的隔断变成了一个优势。每天晚上,美国团队做完工作发给北京,国内团队正好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样24小时的连轴配合,是这个团队工作高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项目从接触、财务尽调、客户访谈,条件谈判,到最后给出投资决策,很多情况下只需要两周时间。

成立不到两年,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即迎来了一轮小爆发。目前,其美元基金所投20多家企业中,已经有一家在筹备IPO,两家已经完成下一轮融资,还有多家将要进入下一轮融资。其中14家上榜全球知名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2017年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250强(Fintech 250)”,这是全球具重要价值的金融科技榜单。

在国际金融科技投资市场,论知名度和影响力,早已有老牌基金深耕多年;论进入时点,2016年全球资本市场波动。

一支中国的新基金,如何在海外金融科技市场打开局面?怎么在海外众多优秀基金的竞争下获得一席之地?开门红的态势能否持续?这支基金已经走入了一个循环。

“还有机会投资宜信吗?”

在纽交所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宜人贷”上市之前,有客户问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还有机会投资宜信吗?”这个问题,触发了唐宁的考虑——投出“下一个宜信”。




美国东部时间12月18日上午,宜人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YRD),成为纽交所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股。

当时的宜信主要以母基金的方式在进行私募股权投资。要不要做直接投资?是否要成立专门的金融科技产业投资基金?

“用什么样的方式做投资”这个问题总是无法简单照搬成功的答案。对参与者而言,要始终保持对“我是谁,我擅长什么”这个问题足够的敬畏感,并持续做出修正。投资也需要像创业一样,有定义自己“大西部”的能力,这最终关系到成就空间的大小。

要看清宜信做金融科技直接投资的意义和价值,得放在两个坐标下:全球资产配置和宜信及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

其实,在创立宜信之前,唐宁早在其他领域有过成功的投资。比如,教育。他成功投资过多个教育类项目,并投出了上市公司。“但我仍然不认为宜信可以在这些领域都去做直接投资。只有金融科技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最好,这是我们的菜。其他领域的投资,我建议用母基金的方式。”唐宁说。

2016年,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时,正是宜信公司成立10年。这10年间,宜信的业务几乎渗透到金融科技各个领域,宜信本身已经是中国具代表性的金融科技创新公司,并成功培育出了“宜人贷”。

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是国内外少有的具有金融科技实体业务基础的基金。

这意味着什么?

金融行业太复杂了,复杂在并不是有层出不穷、很难的问题需要解决,而是它有成百上千个know-how,这些也都是坑。而且,随着传统金融与新科技成果的融合和创新发展,金融服务的边界在不断被拓宽,业务模式、流程和产品也被持续创新,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又会带来新的坑。

而宜信有深厚实体业务的好处就在于,不仅积累了行业认知和实操经验及资源,也在持续汇聚信息,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库和经验,知道有哪些坑,有哪些新的创新将要和正在发生,有哪些监管要求要支持。

因此,宜信的实体业务带来的成体系、不断更新的know-how,是非常稀缺的能力价值。懂业务、懂市场,对节奏和方向有很好的判断力,并有广泛的行业资源,这是宜信面向全球做金融科技投资的基础。对宜信来说,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是一张王牌中的王牌。

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人 丛郁
“用技术为个人提供更好、更快、更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或者,让传统的企业更有效、更低成本地运营。这两类都是我们现在关注的金融科技业务范畴。”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人丛郁说。

可在进入金融科技行业10年之后的2016年才开始成立基金投资金融科技,宜信一度被认为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在丛郁看来,2016年“是一个特别好的时间点。”

2016年,他看到了几个机会:

一是商业模式和市场得到验证。2014年年底Lending Club上市,2015年宜人贷上市。这两个大事件,初步证明了当前的新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接轨,可以产生巨大的变革,新型的金融科技市场也已经比较大了,所以确定进入这个市场。

二是可以明显看到一批投资机会。2011年前后出现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早期VC进入之后,到2016年已经慢慢进入了一个的成熟期。

另外,2016年其实是抄底的好时机。“当时的资本市场正处低潮期,投资人相对比较保守。这时反而有时间挑选更好的公司,谈判更好的估值。当然,我们认为2016年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减缓是暂时性,我们对金融科技行业是长期看好的。所以相当于是选择低点进入。”丛郁说。

这也影响到宜信目前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策略——主要关注成长期的项目投资,选择性地投早期。

“这是宜信及投资团队的优势所在。”丛郁介绍:来自金融科技行业,对行业的长期发展、大型企业的运营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相对于种子与天使轮更偏重于考察人,成长期的项目投资更利于发挥团队优势。并且,因为是面对全球投资,成长期项目标的清晰,且业绩已经相对表现地更清晰,更易于去筛选和跟踪。

偏种子期和天使期项目,则用了一个更高效地覆盖方式。

在宜信的合作网络中,其中有一大类就是孵化平台、创业公司数据库。每个月,通过这些合作平台能获取大约300个初创期公司的信息。通过数据筛选,每月能从中选出大约40家公司做进一步跟踪。最终选定几家做深入研究和调研。

不是一支简单的中国基金

“目前,美元基金大概80%的项目在美国,20%左右的项目在中国或者其他一些国家。这与我们最初的计划还是比较接近的。”丛郁说。

在成立之初,宜信在全球范围内就已经描绘出了一张投资金融科技的战略地图:首先,以中国和美国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这是综合考量了区域的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市场体量、退出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结果。主要聚焦五大领域:借贷、支付、财富管理、保险、企业金融服务。但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在具体细分领域上,有不同的侧重。

除了专注于国内市场的人民币基金,根据企业的架构,美元基金也会投资一部分国内企业。比如,大搜车。

大搜车是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在汽车金融领域布局的项目之一。从成立到目前,大搜车一共完成5轮融资,总金额达到6.354亿美元。从估值来看,俨然已经是一只独角兽。

“2016年底,基金的整个运营流程已经走得很顺了。接下来,我的一个工作重心是继续把运营做深做精,并继续引进优秀人才,这会是非常有选择的,我们的要求特别高。”丛郁说。

丛郁说的“高”,不止是专业水准。

“Glocal”是唐宁对宜信金融科技投资团队的概括——Global+Local,意思是全球化+本地化。“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是一支中国基金,但不尽然。过去谈全球化,好像在海外市场派一些信得过的中国人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成功的全球化,需要建立起在所覆盖市场中的顶级能力,与同样优异的当地基金竞争,所以人才的选拔标准一定要更高,要德才兼备。”唐宁说。

比如,力邀Anju Patwardhan担任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高级合伙人,首先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重要的投资区域,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都有一位熟悉当地市场的负责人。
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高级合伙人 Anju Patwardhan


Anju是全球公认的金融科技思想领袖,还被“银行创新”杂志评选为2017年度“44位创新者之一”。先后在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任职25年,并在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担任全球领导职务。曾任渣打银行首位全球创新官,负责利用新科技和大数据技术解决商业问题;曾在花旗银行供职18年,担任亚大地区信用风险董事总经理。她还是世界经济论坛(WEF)“金融服务颠覆性创新”指导委员会成员,也是全球未来区块链委员会成员。

目前,Anju常驻美国硅谷,和宜信的中国管理团队合作,为宜信全球投资策略的执行、投资机会的发掘和投资项目的管理提供支持。

在英国,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也有一位合伙人——Simon Page,主要负责欧洲和以色列市场的投资。他曾在欧洲和亚洲金融领域工作了25年,包括中国和中东。他先后在在英格兰银行、巴克莱银行、渣打银行工作,之后到中国负责创建了两家银行。

“Glocal”的能力不仅来自于团队内部,也来自于宜信在全球的外部合作体系,包括:国际著名的金融科技VC和PE机构;著名Fintech基金;Fintech老牌企业;孵化平台+创业公司数据库等。

这些合作,既有主动的开拓,也得益于宜信通过产品布局形成的生态系统,比如,宜信的母基金投资了多个海外优秀基金,其中就包括美国四家优秀的Fintech基金等。

“合作本身也是很好的风控方式。它能最大化地保证时效以及对风险的规避,并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丛郁说。所以,目前,在海外市场,宜信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以跟投策略为主。

看500个、投20个,众多海外Fintech公司唯一的中国投资机构

即使是跟投,尽调依然做得深入。

2017年5月,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美元基金成为Nav的B+轮融资的投资方之一。Nav是一家美国企业金融信息服务公司,此轮融资4000万美元,其他投资机构还包括高盛、Point72资产管理公司和Clocktower Technology Ventures等。此前,Nav在2016年完成了2500万美元B轮融资,由全球著名征信机构Experian领投。

Nav的创始人、CEO-Levi King评价,“在所有对Nav做尽职调查的投资人中,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的尽调工作是做得最深、最广的。”LeviKing进一步讲到,“与硅谷等其他很多投资人不同的是,与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人沟通起来非常的直接和坦白。当我问到他们尽调到什么程度了,什么时间投我们,宜信的投资人不会说马上要投了,或者快要结束尽调了,而是清楚地告诉我,尽调到什么程度了,还缺什么答案等等。宜信的工作风格非常诚实,在口碑上,无论在中国还是硅谷,都是很优秀可靠的。”

其实,在投资Nav之前,宜信的投资团队有过犹豫。

在对Nav做尽调时,这家公司其实并没有太多太详尽的数据可供分析,同时它的业务发展非常快,没有太多现成的参照。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团队调研了大量它的客户,并对其业务模式做了深入分析。最终,向这位创始人指出,它的一个数据偏低。后者非常惊讶,“这个数据是非常致命的,但之前很多投资人并没有注意到。”

投还是不投?

谨慎思考之后,基于对这位创始人以往的创业经验和其本人能力的考察,宜信决定投。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初偏低的这个最核心的数据,现在已经翻了两番还多,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也有在临门一脚时,审慎没投的。

这是一个美国线上房地产平台项目。房地产领域,是尤为复杂繁琐的类型。在此之前,宜信的投资团队用不到三周的时间做完了所有的法务、财务、管理人员等的尽调,把它推荐到了决策委员会。

在会上,大家较倾向于投资,但并没有做投资的决定,因为仍对一个问题有疑问,就是客户反馈。于是,一周之内,投资团队扎扎实实调研了20个平台客户。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给美国的客户打电话。

最终,宜信的投资团队做出了投资决定——忍痛割爱。因为最终的客户调研反馈平庸,反映了该平台在一个核心竞争要素上的短板。“也许后来会做好,但对于这种项目类型来说,现在投资的风险太大。”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人崔峥说。

“我们不会因为投资金额大小或者时间紧迫度的差异,而对尽调要求有所区别。”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总监谷秉泽说。

在过去一年半,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美元基金接触了500多个项目,推荐到决策委员会上的只有8%,也就是40个左右,而最终出手投资的只有20个。

实操经验加上独立思考和判断,赢得的是专业口碑。

一家英国的网贷平台,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是其F轮的投资方,也是这轮融资中,它唯一接受的一家新股东投资,并且是其投资方中唯一的中国投资机构。这个公司的董事会中,有很多也是欧美金融行业的老将,包括银行家、国家财务部长等。

宜信为什么能获得这个机会?首先是因为宜信成功培育出了“宜人贷”,这个经验对这家公司来说是非常大的吸引。当时,在英国的资本市场上,还没有金融科技的股票,对方希望宜信能把宜人贷上市的经验进行分享并给予扶持。

在决定投资这家公司之前,宜信投资团队对这家公司做了深入的尽调,包括后续发展、上市规划等,都做了深刻的定位和分析。这令对方惊叹不已。“因为我们太熟悉这个市场了。”崔峥说。

专业口碑大大提高了创业者对基金的信任,降低了交易成本,也使得基金可以更高效地帮助创业者。“亚洲和中国市场也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他们想了解和进入这些市场,也会第一个想到我们。”丛郁说。

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美元基金投资的第21家公司就是这样被吸引的,在融资额度已满的情况下,最终挤出了一个投资机会给到宜信。

这还没有结束,世界银行的一个下属机构在听说宜信参与投资了这家公司之后,随即也做出了投资的决定。

“我认为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以来最成功的事,是建立起投资生态系统。”Anju说。

专业能力、独立思考和广泛的生态网络,成为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它带来高质量的信息,后者又进一步巩固品牌和口碑,进而带来更多的高质量信息,彼此循环。这种循环,有助于基金保持优秀的业绩。基金初创仅一年半,在海外投资20多个优秀公司,就是这个循环的结果。



Q&A

Q:宜信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投资轮次策略有差别吗?

丛郁:没有太大差别,我们也想多兼顾海外的早期项目,但后来发觉好项目非常多,早期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比相对不是更有效,所以我们主要定位在中晚期,以B轮之后为主。或者有一些项目,虽然只是融了一次,但是它的规模相当于C轮、D轮的企业。

Q:在细分领域上的投资策略上,国内外有什么差别?在经验和模式的输入、输出上,金融科技哪些细分领域是可以从国外引入到国内来落地,哪些领域是具有很大的中国特色不适合的?

丛郁:从我们关注的五大领域来看:

信贷领域,我们认为中国的个人信贷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实现在很多国家是在学我们;但是小微借贷相关的,美国仍然还是处于领先,中国可以有所借鉴。

财富管理领域,美国还是遥遥领先的。但是中国毕竟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一个市场,很多是把美国的理念植入到中国,但是不能直接照抄,所以这里要本地化一下。

支付领域,个人支付方面中国是处于领先状态;但企业支付方面欧美是比较领先的。

保险领域,中美市场上都还处在比较初期的阶段,各种创新仍然还是有非常多的机会,两边都是百花齐放。

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美国肯定是全球领先,中国相对比较落后,应该有很多机会去学习美国优秀的商业模式和技术然后在国内落地。

总结一下:对于个人的服务,中国和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对于机构或者是注重深度技术的应用方面,美国仍然还是处于比较领先的状态。

所以,我们在美国的投资,面向企业提供服务的占比会稍微多一些,在中国主要是投资面向个人消费者服务的企业,这是我们对两个市场发展机遇的判断。

Q:在海外以跟投居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丛郁:主要是策略考虑。首先,怎样以相对精简的团队覆盖全球的机会,同时每个行业、每个市场都有独特的地方。

另外,从资金的角度考虑,正好是一个可以跟其他优秀的领先的投资者合作的机会,也把我们的价值最大化了。因为对于美国公司来讲,让美国基金领投,对其美国市场业务有比较大的帮助。同时,我们对于他们的价值,除了资金投入之外还有行业经验、市场资源等等。

所以从各个角度去平衡,在境外我们一般都以跟投为主;在境内目前领投居多,跟投为辅。

现在这种打法非常好,最大化地保证时效以及对风险的规避,并且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

Q:接下来在区域部署上的计划是什么?

丛郁:以美国为主,70%-80%的精力在美国,同时开始欧洲和以色列的市场延展。其他的区域,如果有好的项目会看,但不会花太多人力和精力。

Q:金融科技领域本身的譬如经济周期风险和金融行业性周期带来的风险,技术手段还不能改变和规避。投资中如何做这方面的风险控制?

丛郁:从投资角度,第一,我们还是会选择大的市场。机遇大的话,即使有经济周期,成功率也会高。

另外,结合行业周期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对于行业会有所选择。比如,经济发展要放缓了,小微企业违约率会增高,这时候我们就会对做纯借贷的公司比较小心,反而会投资一些做催收的公司。

此外,从公司的盈利性以及运营的能力、商业模式考察其价值,如果已经证明了商业模式是好的,同时要看它未来的盈利空间。这样,即使行业减缓,它仍然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增长。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文 | 沈凌莉
图 | PEXEL
转载请注明来自宜信月刊(yixinyuekan)


    关注 宜信月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