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夜谈」社交圈里的道德狂欢

 

“为什么法国巴黎暴恐事件发生的时候,大家在朋友圈,微博中纷纷表达祈福,并且将自己的头像都换成了三色旗,可是昨天索马里也发生了一场恐怖袭击,却没半个人祈福?”...





请注意,此篇「夜谈」有可能会造成阅读不适!

请注意,此篇「夜谈」有可能会造成阅读不适!

请注意,此篇「夜谈」有可能会造成阅读不适!

重要的事说三遍,ok,如果你有心理准备,那么就继续向下读吧。

今天我们来谈谈,「点蜡烛」这种行为。

每当灾难来临或者说令人悲伤的事情发生,各种社交圈子无论大小都会出现成批量的转发热点事件,「点蜡烛」这种集体性的善意表达则充斥于其中。



但是,我的一位朋友前段时间跑来问我:

“为什么法国巴黎暴恐事件发生的时候,大家在朋友圈,微博中纷纷表达祈福,并且将自己的头像都换成了三色旗,

可是昨天索马里也发生了一场恐怖袭击,却没半个人祈福?”

我现在想说:人是群体性的动物,而你是否知道有个词叫「刻奇」。

「刻奇」的定义有许许多多,表现也千变万化。



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含义便是:

(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及感伤,以及和别人一道,导致感伤更加加倍,并逐渐向一种虚假的崇高推进。

有人说灾难过后铺天盖地的「点蜡烛」行为是一种集体善意,这确实不假。因为人在遇到灾难时,会感到一丝无力和脆弱,他们希望通过这种集体行为排解内心的忧虑。

但另一方面,这种近似狂欢的“仪式”正在变味儿。

它越来越近乎刻奇行为,并夹杂着道德绑架和形式主义。

很少人会真正在乎这个问题背后隐藏了什么,

很少人会真正了解这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换言之,它带来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虚伪的道德崇高。

这种虚假的安全感恰恰麻痹了参与者,反向对事件解决产生了负作用。

另外,这种表面的道德崇高又反过来加快了网络的从众效应。



事实上,从「冰桶挑战」中的道德绑架到铺天盖地毫无意义的「蜡烛表情」和文字发泄,各大社交圈里的各大事件和内容画风早已印证了这个现象的存在。

在这个过程,刻奇越来越虚幻,越来越广泛,但又越来越“真实”。
自我感动,
集体的自我感动,
被动的自我感动,
口诛笔伐别人的不感动。
一个被刻奇笼罩的死循环就此诞生。
可当有一天,我们回看这一个个刻奇的时候,
竟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最后我想以刻奇的出处作为结束的话语:
“当看见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刻奇引起了两行前后紧密相连的热泪:第一行是说:看见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各位,晚安。
「炉边夜谈」开放给所有每一个想要说说话的人,
你们想说什么。
哪怕一张图,一小片文字。
有趣就行,我们都会欣喜地接受。


    关注 CHNS青年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