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胡海鸥:怎一个“供给面”了得

 

胡海鸥:怎一个“供给面”了得中国经济的过热固然有供给面的原因,但却不是「供给面」的词所尽能涵盖,其中非...

怎一个“供给面”了得






中国经济的过热固然有供给面的原因,但却不是「供给面」的词所尽能涵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价格信号失灵的影响,所以理顺中国经济不仅要去库存去杠杆等,更要实现价格机制的充分弹性,使之充分有效地调节经济热度,熨平经济的波幅。

一般来说,企业家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决定产出,因为只有卖掉才有利润,才能收回投资。所以企业家不仅不会生产卖不掉的产品,甚至要在有可能卖不掉之前就要停止生产,以免承担最后卖不掉的损失,所以经济一般不会过热。企业家判断是否能卖掉的重要依据是价格,如果商品价格下降,利率、人工、材料和能源等生产成本上升,就是销售景气下降,企业所得利润减少,企业家势必缩小生产规模,经济热度随之下降。所以发达国家经济小有上升,随即就掉头下行,对生产链和国内外产品的需求以及房地产价格与汇率等的影响也不太明显,经济不会过热。因产品价格下跌和生产成本上升都不太多,过剩产能很快就能消化吸收掉。需求再度增加,企业很快喘过气来,经济相应复苏。只要没有黑天鹅事件的突然发生和高科技的普及应用,经济可以在小幅震荡中稳定前行。

按照这样的逻辑,中国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只能是价格信号的反应滞后,既然价格不跌,成本不增,企业家当然要将生产规模扩大至经济过热。这个过程刺激产业链的细分和延伸,吸收就业,积蓄产能。同时,中国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变,中国持续顺差增加对外国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需求,外国经济相应繁荣。中国出口增加带动人民币发行增加,增加的人民币供给势必向房地产领域汇集,因为商品价格在出口创汇收益稳定的制约下难以提高,房地产则没有类似的参照限制,这就促使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上升。显然,所谓经济过热只能是价格不能及时调整的必然结果。

既定价格水平下的社会需求终究要走到某个极限,此时生产规模已经相当之大,产业链的细分和拓展非常可观,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以及本国对外国原材料和大宗商品需求也相当旺盛。此时价格必须深幅下降,才能刺激起足够需求,将过多产品购买掉。价格深幅下降则迫使企业大幅收缩生产规模,切削产业链。中国生产的收缩,还将减少对外国原材料大宗商品需求,外国经济相应低迷,外币汇率下跌,外国更买不起中国商品,中国经济进一步收缩,前期的经济过热就此导致后期的经济过冷。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稳定人民币汇率,但是,形势往往比政府意愿更强。人民币发行过多导致公众的通膨感觉超过统计局的资料,国内物价成本上升大于出口创汇的人民币回报,企业与其扩大出口,不如投资房地产,增发人民币更向房地产集中,房地产回报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房地产价格上升更暴露美元汇率相对较低,公众迟早会抛房产换美元,这更推高美元汇率。人民币汇率下跌,加重企业外债负担,进口粮食、食油和能源的人民币价格都上升,通膨相应加剧,公众购买力进一步下降,经济在下行通道中走得更远。如此经济收缩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只有将先前积累的各种压力释放掉,经济才能重新进入回升通道。如前30年经济的发展带动煤炭业的繁荣,现在钢铁有色金属价格下降一半到4/5,煤炭价格更是跌得离谱,其产量下降要到钢铁有色金属的过度需求消失为止,那时需求逐渐增加,煤炭业和整体经济才能逐步回暖。除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取得成功,就经济本身的自然调整过程而言,这个时间的长度不容低估。
显然,只要中国能及时调整价格,则经济运行可如本文第一部分的描述,在及时释放压力的过程中,小幅波动前行。但实际上中国的价格并没能及时调整,所以经济运行会出现本文后一部分的描述,经济过热的压力大幅集聚后,突然滑进下行通道。可见,理顺中国经济固然离不开供给面管理,但更需要让价格机制充分波动,发挥调节经济热度的应有作用。



2016


    关注 安泰研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