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十年,相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没用过这些你好意思说自己怀旧吗黄金十年十大经典相机20世纪80年代,是单反相机发展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





作为一个在影像圈工作超过十年的老人,不知从何时开始,对新相机的发布失去了兴趣。无论顶级单反、全画幅无反,甚至高高在上的中画幅,它们对我而言就是一台冰冷的相机。虽说每台相机发布时都会说具备了多少新技术,但似乎所有的提升都是在数字上做文章——多少万像素、多少个对焦点、多少像素的测光单元。这些提升在我看来全是细枝末节,能够改变我们摄影行为的技术凤毛麟角,也让我兴趣全无。也许是现在相机的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巅峰或者瓶颈,只能从数据的提升上做文章了吧?

无趣的今日,让我只能把目光转向过去。稍一回头,就会发现在离我们并不远就有那样一个年代,新技术层出不穷,几乎每年都会有携带新技术的产品出来,改变着摄影人使用相机的习惯。自动测光、自动对焦、分区测光……一项项今天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又必不可少,主宰着我们使用相机方式的技术,全都在那个年代涌现出来。那是一个令摄影人激动的年代,那是相机的黄金年代,那是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传统机械结构及光学技术已发展至极高水平,并与急速发展中的电子技术在相机自动化领域实现了融合,相机在多功能化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各厂商间的开发竞争加剧,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大量名机由此诞生。

对于相机爱好者来说,人生一大遗憾就是生得太晚,不能亲身感受身处那个年代,优秀相机接踵而至带来的那种激荡的心情。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就让我们用图文的方式,盘点那个年代最经典的10部相机,聊以抚慰心中的遗憾吧。也希望能够有幸,再赶上一次技术飞跃,去体验一次相机的黄金年代。

1980-1982年顶级单反实现电子化



以Nikon F3、PENTAX LX、Canon New F-1为代表,80年代上半期的各家厂商陆续推出了采用电子控制方式的专业顶级单反。从可靠性方面看,一直以来一边倒地采用机械控制方式的专业高端相机开始逐步被电子控制式相机所代替。

相机的电子化最早出现在60年代末期,最初是以入门级普及机型为中心,这其中包含着厂商们的试水心理,之后则逐步从普及型相机向中端机型、再从中端机型推广到高端机型。换言之,10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与可靠性验证成果在上述3款顶级相机上终于修成正果。

在中端领域,以美能达X-700为代表的多曝光模式相机开始崭露头角,各厂商均陆续推出多模式机型,并在拍摄模式数量上展开竞争。同时,尼康推出了全球首款采用多分区测光系统的Nikon FA相机,并在当年获得首届Camera Grand Prix大奖。此外,内置卷片器的单反相机也开始逐步出现,80年代后期登场的自动对焦单反相机均已标配自动卷片功能,内置卷片。
1980年代表作

Nikon F3

初步涉足电子化的F系列1位数机型

做工坚固、机身纤细




自1959年推出Nikon F相机以来,尼康一直秉承“注重高可靠性,在专业级相机领域拒绝使用电子电路”的思路。但到了F3,这一方针终于得到改变。这是因为经过多年研究,尼康已经能够令电子电路具备超越机械结构的精度与耐久性。

同时,为避免电池耗尽时无法使用相机,出于专业用途的考虑,尼康仍保留了1/60秒的机械快门。测光采用基于针孔镜的机内测光方式,更换取景器后仍可保证测光正常运行。快门速度及光圈值也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液晶显示方式。
1981年代表作

Canon New F-1

80年代专业摄影师的顶级道具



佳能于1971年发布F-1时曾做出“接下来10年将不再变化”的宣言。New F-1的出现标志着佳能完美遵守了这一承诺。为采用电子快门,尼康选择全速电子控制方式,而佳能则以1/90秒为分界线,高于该速度的高速快门采用机械控制方式,低于该速度的低速快门则采用电子控制方式,从而实现混合快门设计。New F-1以手动曝光为基础,安装AE取景器FN后可支持光圈优先,安装卷片马达或马达驱动器后可支持快门优先模式,同时安装两者则可获得光圈、快门优先两种自动曝光方式,系统化的自动曝光模式令New F-1获得了凌驾于尼康之上的规格优势。
1982年代表作

Nikon FM2

简洁易用、永远的必备型胶片单反



在当时那个年代,焦平面快门的最高速度分别是高端机型1/2000秒、中端机型1/1000秒,而FM2则一举突破这一屏障,率先实现全球首创的1/4000秒超高速快门。尤其值得肯定的是,FM2同时还可支持1/200秒闪光同步,从而能够轻松使用闪光灯实现日光同步拍摄。为实现高速快门,该相机采用了快门幕帘行走距离更短的纵走式幕帘,并实现了快门幕帘的轻量化设计。当然,如果仅仅降低幕帘厚度,将无法确保其强度,所以还采用压花加工的蜂巢纹理来提升强度。

1983-1985年开创自动对焦新时代



首款自动对焦单反是1981年上市的宾得ME-F,但这款相机不仅对焦速度缓慢,而且其专用变焦镜头因为内置马达及电源而变得相当庞大,价格更与专业顶级相机相当,因此难免失败。其后,其他几家厂商陆续推出如佳能T80、奥林巴斯OM40等机型,但均因自动对焦性能不够理想,尚处在“还不如手动对焦快”的阶段,因此都难逃中途夭折的命运。

当时,相机界的一般观念是单反相机自动对焦化为时尚早。在此背景下,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合焦精度及对焦速度的美能达α-7000横空出世。这款相机一上市就夺得了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各家厂商也因此开始真正投入力量到自动对焦单反的研发中去,但仍花费了数年时间才达到一定的成熟度。

这其中,于α-7000之后首先亮相的是尼康F-501,然后是奥林巴斯的OM707,但要打破α-7000的垄断地位仍显力量不足。佳能于1987年推出的EOS 650终于能够成为α-7000的有力竞争对手,但此时美能达的自动对焦功能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很快推出α-7700i进行应战。其后数年间,美能达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并很快迎来了90年代。
1983年代表作

OLYMPUS OM-4

搭载划时代多点测光系统的OM成熟形态



OM-4的最大特征在于采用多点测光系统,并可基于该功能实现高光/ 阴影控制。多点测光系统最多可记录8个点的亮度,并对其进行平均计算,获得符合拍摄者意图的曝光参数。但如果使用方法不当,则可能仅可获得与普通平均测光相似的结果。高光/阴影控制功能也是同样,如果选择的测光点不当,同样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因此,点测光功能可说是一把双刃剑,这一测光方式更适合高端用户使用,如果拍摄者不能掌握相应的使用技巧,将无法合理运用该功能。次年推出的手动曝光机型OM3也同样搭载该功能。
1984年代表作

PENTAX 645

内置卷片器的高机动性中画幅



645相机当年的宣传口号是“超级户外相机”。因为在宾得645出现之前,中画幅相机给人的印象就是必须安装在三脚架上且只能在影棚中使用,但正如其口号所描述的那样,宾得645是以户外手持拍摄为前提进行开发设计的,其取景器采用梯形五棱镜与望远镜目镜相结合的独特结构,内置卷片器,并且整体机身小巧轻便。同时,拍摄模式方面还采用了包括程序自动曝光在内的多模式系统,虽然拍摄过程中无法更换胶卷后背,但使用220胶卷时也可连续拍摄30张,可享受到与35mm相机相近的高机动性摄影乐趣。
1985年代表作

Minolta α-7000

高速精准对焦!
改变整个相机界的历史性名机





虽然在α-7000 之前已有具备自动对焦功能的单反出现,但那些都是试验性产品。在80年代中期,相机界普遍认为自动对焦要达到实用化程度还需要很长时间。此时从天而降般震撼登场的正是自动对焦速度及精度均达到实用化水平并拥有12支自动对焦镜头的α-7000,用于设定光圈、快门速度的上·下按钮及左肩排列的各种数码风格设定按钮也令人耳目一新。这款相机还搭载包括程序自动、光圈优先、快门速度优先及手动曝光在内的全摄影模式,是一款非常完美的中端相机。

1986-1989年各厂商陆续推出自动对焦系统相机,进入华丽的新机型混战时代



1986年到1989年,各家厂商受到前一年全球首款真正自动对焦单反相机—美能达α-7000&9000问世的强烈冲击,均开始倾尽全力开发自动对焦单反。1986年4月,尼康推出F-501;进入1987年后,3月,宾得借助SF X、佳能借助EOS 650杀入自动对焦单反市场。此时,包括先行者美能达在内,已相继有4家厂商发布自动对焦相机新品。这一时期不断诞生各种新技术及新功能,自动对焦单反开发竞争由此展开。

1988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点。5月,先驱者美能达推出搭载3点测距自动对焦传感器及全新运动物体预测自动对焦功能的α-7700i,由Hans Muth主刀的外形设计也广受好评,基于智能卡的独特功能升级方式可将相机定制为个性产品,因此得到大量摄影爱好者的支持。

为与之抗衡,尼康于6月推出史上首款搭载1/8000秒快门的F-801相机,一时间广受关注。12月,尼康更是推出首款旗舰级自动对焦相机F4。在旗舰级相机上搭载自动对焦功能的举动在当时也带来极大冲击力。
1986年代表作

Canon T90

EOS先驱,功能性方面领先一筹



T90是佳能T系列中的旗舰级机型,被爱称为“坦克”。该相机的外观设计大量使用曲线元素,并内置每秒4.5 张的连拍马达驱动器,同时还提供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中央局部测光、中央点测光这三种不同测光模式,用户只需通过开关切换即可自由选择测光模式。此外,T90还提供8模式共计13种自动曝光功能、电子拨盘操作方式、大型液晶显示面板等最新技术,成为手动对焦时代自动化相机的集大成之作,也为后来的EOS系统奠定了基础。
1987年代表作

Canon EOS 650

EOS的辉煌由此开始,自动对焦性能令人震惊



赌上佳能的全部信誉、毫不吝惜地将超微型电脑等最尖端技术投入研发所得的EOS系列第一代机型,终于在1987 年3 月正式上市销售。这款相机采用全新设计的大口径EF卡口实现机身与镜头间的信息传递,彻底摒弃传统机械结构,仅通过电气信号进行交互,实现了完全电子化的卡口设计。自动对焦驱动改为镜内电机方式,并积极使用同期开发的高速驱动及静音性能良好的超声波马达。配合可实现高精度自动对焦的同厂对焦传感器BASIS,实现流畅的自动对焦,性能令人交口称赞。基于指令拨盘的操控方式也令人耳目一新。
1988年代表作

Nikon F4

无所不能的伟大顶级机型





注:照片中为F4s
1988年9月上市的尼康F4具备具有预测驱动功能的自动对焦系统、多分区测光、丰富拍摄模式、内置马达驱动器及大量防止误操作的锁止结构,用户所希望的几乎所有功能都被设计到这款相机上,称得上是“最体贴的旗舰级机型”。虽然其机身相比F3大了不少,但依靠乔治亚罗的巧妙设计及良好的操控布局,F4的握持手感及操控性能均出类拔萃。同时,F4还拥有顶级兼容性,绝大多数自动对焦镜头及新旧手动镜头均可接装使用。史上最强取景器与卓越的对焦屏所带来的手动对焦操控体验也无与伦比。
1989年代表作

Canon EOS-1

自动对焦性能飞跃性提升的旗舰级相



EOS系列的首款旗舰级机型于1989年9月上市,其自动对焦传感器采用新开发的十字BASIS 系统,对焦速度及精度均有飞跃性提升,而且在-1EV 的低照度条件下也能自动对焦,自动对焦性能提升相当明显。此外,拥有卓越追踪性能及捕捉能力的运动物体预测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系统也值得特别提及。操控方面,EOS-1 在主拨盘之外增加机背副拨盘,率先采用双拨盘操控方式。这款相机做工坚固,自动对焦的性能可靠,因此迅速渗透入专业用户群体。

技术突飞猛进,令摄影爱好者群情激奋的10年



站在今天回头看,80年代的单反充分运用了70年代突飞猛进的电子技术,在电子化及自动化方面迅速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这一切的起点源于1976年上市的佳能AE-1。这款相机不仅率先采用微电子控制技术,并且大幅度减少部件数量,通过内部结构的组件化及制造工艺的自动化实现低成本制造,并奠定了80年代相机技术的基础。

80年代上半期的主题是自动曝光、小型化、电子控制。为进一步推进自动化,内置马达驱动器及卷片器的机型迅速增多。以1979年的Konica FS-1为突破点,80年代后半期,佳能T系列及康泰时167MT、尼康F-301、宾得A-3相继诞生。安装使用外置卷片器的摄影爱好者也迅速增多,在一些高人气拍摄点,这些相机所发出的马达声及卷片声此起彼伏,那种场景相当令人怀念。

80年代最大的冲击则来自于是1985年2月上市的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对焦单反——美能达α-7000。自动对焦功能虽然最早在1981年的宾得ME-F及1983年的Nikon F3AF上就已出现,但作为完整系统、以成熟姿态出现的首款相机仍是α-7000,这款产品对之后的整个相机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α冲击下,相机业开始向自动对焦时代大步前进,技术领域出现加速度发展,预测驱动自动对焦技术也于此时诞生,Nikon F4、Canon EOS-1等旗舰级自动对焦机型相继出现。

先驱者美能达更是在1988年推出α-7700i,这款相机搭载3点自动对焦系统,成为多点对焦系统的鼻祖。与当今相机一脉相承的自动对焦基础功能在该时期得以确立。80年代的10年,称得上是激动人心的10年。



《咔啪》创刊于2009年,是中国首本先锋摄影器材评测杂志。内容援引自日本著名的摄影杂志《CAPA》,加上原创采编内容,海量严谨评测,实用技法和轻松有趣的内容,让摄影爱好者每月期待,是国内权威的摄影杂志期刊之一。

对于读者来说,《咔啪》不仅仅是一本摄影技巧杂志,更是一部追求生活品质、与生活完美结合的“摄影圣经”。

《咔啪》一直在用独特的视角讲述摄影的故事。

《咔啪》APP现已上线!
苹果用户请前往 App Store
安卓用户请前往360安全市场
搜索关键词“咔啪”,下载《咔啪》APP
无限精彩,尽在咔啪!


搜索微信号:CAPA_Photo
或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关注 咔啪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