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观货币

 

货币入诗,方显悲喜。...



不同的人对金钱货币的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认为它是万恶之源,也有人认为它是撬动整个世界的杠杆。人们对它的看法有时很现实,但有时也不乏浪漫的色彩。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诗歌这扇窗来看看国人眼中的钱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贝币
钱币入诗,最早应属《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佳句。此处所赠之物就是最早的货币之一,贝币。原始贝币产生于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钱币的始祖,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窈窕淑女与翩翩君子相会于阳光明媚的山丘,二人从一见钟情再到私定终身。临别之时,男子将随身携带的钱币交与女子,以为定情之物。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诗经·小雅》
金错刀
关于钱币,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东汉大文豪张衡所作《四愁诗》中的“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金错刀即一刀平五千,铸于王莽新朝,该钱设计独特,存世罕见,又因钱体浑厚端庄,钱文悬针俊秀,再加上错金的“一刀”二字,浑然天成,历来被古人追崇。诗人朝思暮想的美人赠给他—枚“金错刀”,想用“英琼瑶”这几种美玉回报她,但路途太远,无法送达,心中烦忧,徘徊不安。

冰冷而又功利的钱币原来也寄托如此浓烈的爱意。


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以报之英琼瑶。

——张衡《四愁诗》
当然,在中国古代重义轻利的大环境中,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来说还是很难对货币产生亲近之感。历代咏钱诗文中,对钱币还是以贬居多,抨击“钱能通神”、“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弊端。东汉赵壹便有“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的喟叹。汉代才女卓文君曾以“男儿重意气,何以钱刀为”的诗句,暗喻负心丈夫。
开元通宝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货币。因此,这些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钱币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诗人怀古伤今的重要素材。宋朝诗人李俊民以“金钗坠落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回忆大唐的盛世景象并追忆唐明皇与贵妃之间的凄美爱情。开元通宝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枚通宝钱。开元通宝” 大多数是光背的, 只有少量背面有 一弯月牙痕,传说这是杨贵妃留下的指甲痕。相传玄宗时期要重铸开元通宝,唐玄宗看了“开元通宝”的腊样后,又命呈贵妃过目。贵妃看了腊样的正面,又翻过来瞧后 面,由于拿腊样太用劲了,在腊样背面刻下了指甲痕迹。贵妃随大唐的盛世繁华一同逝去,只留一弯月牙痕向世人诉说那一段往事。


相思信物也好,万恶之源也罢,亦或是历史的见证之物。货币在诗家眼中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它寄托了太多的悲喜。
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

微信号   zghbjrlsbwg

文案   王靖宜

排版   张水茵


    关注 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