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个问题,让你不做单身汪

 

36个问题,就可以让你摆脱单身。爱情,其实离我们真的不远。...





任意两个陌生人都能坠入爱河,你相信吗?Aron及其团队在1997年4月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告》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只需36个问题以及4分钟的对视,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两个陌生人,也会产生爱情(1)。其中两位实验的参与者,甚至在共同参与实验六个月之后宣布结婚,还邀请了整个研究团队参加婚礼。

这项研究的核心观念是:当两个人之间彼此的了解不断深入时,由互相了解而产生的脆弱会增进彼此的亲密程度。正如在生活的寒冬中坦诚相见的两个人,只能抱团取暖一样。Aron及其团队在文章中称:“同伴之间发展亲密关系的关键模式在于持续、逐步升级、相互且个人化的袒露自我。”传播学的一项理论叫做不确定性递减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是说两个刚刚相识的人在交流过程中有原发性的本能希望通过获取信息而减少对对方的不确定性。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如同一个洋葱,随着交往的深入,洋葱皮被一层一层地拨开,互相之间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2)。Aron的实验中的36个问题分为三组,一组比一组更为深入,就像两颗洋葱被迫互相一层一层剥去表皮一样,当问到最后一个问题时,两人之间已经产生了足够的信任和亲密,而这些也正是亲密关系的温床。

这项实验,正是人为地加速陌生人之间互相了解的进程,让两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谈论一些在初识对方时不太容易问到的问题。比如,第30个问题:“你上次在别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自己哭呢?”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增进双方的信任和亲密感,可是一般人不太会在刚刚认识对方的一小时内问出这样的话。实验同时发现,这样人造的亲密关系和双方的人格匹配程度以及自我解剖深度都没有关系。简而言之,从路边随意抓一个人过来,你也很有可能和ta互生情愫。对于两个已经互相认识的人来说,这样的过程同样能够增进感情。所以,下一次你和ta约会或者出去玩的时候,不妨试一试这36个问题吧。

然而,美国作家曼迪·莱恩·卡特隆(Mandy Len Catron)对以上的实验结果并不买账,她决定自己尝试这一“人造爱情”。结果是,她的亲身经历又一次验证了这36个问题的有效性,直至今日,她和她的男友已经在一起超过14个月了。因此,爱情或许就在转角处,而科学的力量能够让你早一些抓住它。

2015年1月,曼迪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发至纽约时报的现代爱情专栏并发表。文章一经出版便吸引了无数读者,似乎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获得爱情的捷径。同年9月,曼迪在Ted做演讲,阐述了她的经历以及她如何看待这份速成的爱情。下面的视频,便是曼迪的演讲。我们也同时将传说中的36个问题以及曼迪的演讲稿放在了文后。


然而我想,聪明如你,一定能够猜到爱情并没有什么捷径。和一个人相爱,是爱情中算是最简单的部分了。“爱情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相爱是因为我们都选择如此。”曼迪在她的演讲和文章中说。这36个问题,不过是催化剂,加速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可相爱容易相处难,这些问题没办法让你和你的伴侣重归于好(至少社会科学并没有验证这一点),也没办法让你走出心结或是抚平过去的伤痛。坠入爱河之后,掌舵爱情的巨轮将会是一件更加费时费力的事情。

不过,不用太过担心,社会科学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爱情和亲密关系,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为大家逐一揭开爱情的面纱。你和你的伴侣为什么会相爱在一起?爱情中最不能做的四件事情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会在虐待关系中不愿离开?长久的爱情有没有什么配方?……我们会为你一一解答。

接下来,让我们欣赏曼迪的演讲:相爱容易相处难。也同时愿你和你的ta,心意相通,创造更多的快乐!

【视频时间:13:55】



36个问题带你摆脱单身:

第一组

1. 如果可以在世界上所有人中任意选择,你想邀请谁共进晚餐?

2. 你想成名吗?想以什么方式成名?

3. 打电话之前你会先排练一下要说什么吗,为什么?

4. 对你来说,“完美”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5. 你上次自己唱起歌来是在什么时候,给别人唱呢?

6. 如果你能活到90岁,同时可以一直保持30岁时的心智或身体,你会选择保持哪一种呢,心智还是身体?

7. 你是否曾经秘密地预感到自己会以怎样的方式死去?

8. 说出三件你和你的伴侣看上去相同的特征。

9. 人生中的什么东西最令你感激?

10. 如果你能改变被抚养成人过程中的一件事,会是哪一件。

11. 花四分钟时间,尽可能详细告诉伴侣你的人生经历。

12.如果你明天一觉醒来就能拥有某种才能或能力,你希望那会是什么能力呢?

第二组

13. 如果有一个水晶球可以告诉你关于自己、人生,未来乃至任何事情的真相,你会想知道吗?

14. 有没有什么事是你一直梦想去做而没有去做的,为什么没有做?

15. 你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16. 在一段友谊之中你最珍视的是什么?

17. 你最宝贵的记忆是什么?

18. 你最糟糕的记忆是什么?

19. 假如你知道自己在一年内就会突然死去,你会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吗?为什么?

20. 友谊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21. 爱与情感在你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22. 和你的伴侣轮流说出心目中对方的一个好品质,每人说五条。

23. 你的家人之间关系是否亲密而温暖,你觉得自己的童年比其他人更快乐吗?

24. 你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三组

25. 每人用“我们”造三个句子,并含有实际情况,比如“我们俩在屋子里,感觉……”

26. 补完这个句子:“我希望和某人在一起,分享……”

27. 如果你想和对方成为亲近的朋友,请告诉对方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是他或她需要知道的。

28. 告诉对方你喜欢他或她身上的什么东西,要非常诚实,说些你不会对萍水之交说的东西。

29. 和对方分享生命中那些尴尬的时刻。

30. 你上次在别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自己哭呢?

31. 告诉对方,你已经喜欢上了他或她身上的什么品质。

32. 你觉得什么东西是严肃到不能开玩笑的,假如有的话。

33. 如果你今晚就将死去,而且没有机会同任何人联络,你会因为之前没有对别人说什么话而感到遗憾,你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对他们说这些话呢?

34. 假设你拥有的全部东西都在你的房子里,现在房子着了火,救出家人和宠物之后,你还有机会安全地冲进去最后一次,取出最后一件东西,你会拿什么,为什么?

35. 你的家人中,谁去世了会令你最难过,为什么?

36. 说出一件你的个人问题,问对方如果遇到此事要如何解决。另外,也要让对方如实告诉你,在他或她眼中,你对于这个问题的感受是怎样的。

演讲稿:今年1月份 我将这篇文章发表在 《纽约时报》“现代爱情”专栏。 《想爱上某人,你要这么做》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项心理学研究, 如何在实验室创造出浪漫的爱情, 我自己在去年一个夏夜 也完成了这项试验。

过程很简单: 两个陌生人轮流问对方 36个问题,问题越来越私人化, 然后四目相对, 一言不发地对视4分钟。

我选出了其中几个问题。

问题12:如果你明早醒来 能获得一项品质或能力, 你希望是什么?

问题28:你上一次当着 别人的面哭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独自哭泣呢?

如大家所见, 这些问题的确越来越私人化。

问题30,我很喜欢这一个: 告诉对面的人,你喜欢他(她)什么, 要非常诚实, 说一些你也许不会对 初次见面的人说的话。

因此当我几年前偶然听说 这个实验的时候, 有一个细节真的打动了我, 我听到传言,说有两个参加实验的人 在半年后结婚了, 他俩邀请了整个实验团队去参加婚礼。 当然,我非常怀疑 这种完全人造的浪漫爱情,但同时我也很好奇。 当我自己也有机会去完成这个实验时 ——和一个我认识但不是很熟的人—— 我完全没想到我们会陷入爱河。 但是我们真的陷进去了,而且——

(笑声)

我认为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所以几个月后,我将它发给了 “现代爱情”专栏。

今年一月,文章发表了, 现在是八月份, 所以我想你们中间肯定有人在想, 我俩是不是还在一起? 我之所以知道你们想问, 是因为过去七个月里, 我已经被问了无数次。 我今天真的想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让我们先说说别的。

(笑声)

在文章发表前一周, 我非常紧张。 我一直在写一本关于爱情的书, 已经好几年了, 我已经习惯于在我的博客上 分享我自己的爱情经历。 然而博客可能最多只有几百人在看, 而且大多数是我“脸书”上的好友, 而我发表到《纽约时报》上的文章, 可能会有几千人看。 对一段刚刚确定的关系而言, 关注的人有点太多了 (不是件好事儿)。 但对随之而来的事情,我毫无准备。

这篇文章上线 是在一个周五的晚上, 到周六的时候,我的博客访问量 (暴涨)成了这个样子。 到周日的时候, 《今日秀》和《早安美国》 都给我打电话了。 一个月之内,这篇文章 被点击超过800万次, 所以,对我而言, 我对如此高的关注度毫无准备。 鼓起勇气,如实写出 自己的恋爱经历是一回事; 而发现自己的爱情故事 成为国际新闻就是另一回事了。

(笑声)

更别说全世界人民 都在关注你的新恋情进展了。

(笑声)

人们每天给我打电话,发邮件, 持续了好几周, 他们都会问同样的问题: 你们还在一起吗? 实际上,在我准备这次演讲时, 我在收件箱里搜索句子, “你们还在一起吗?” 蹦出来好多结果。 问的人有学生,有记者, 还有善意的陌生人,就像这一位。 我参加电台访谈节目,他们也会问我。 甚至有一次我在做演讲, 有一位女士大叫着跑上台, “嘿,曼迪,你的男朋友呢?” 我立刻就脸红了。

我能理解他们的反应。 既然你在一家国际性的报纸上 写出自己的爱情故事, 你就应该预料到 大家会毫无顾忌地问这问那。 但我只是没想到反响会如此之大。 这36个问题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力。 实际上,《纽约时报》为情人节又发表了 一篇后续文章, 讲的是读者们自己进行实验的经历, 他们的成功率各不相同。

所以面对如此多的关注, 我的第一反应 就是要保护我的恋爱关系。 对于所有要我俩共同接受采访的媒体,我都拒绝了。 我不接受电视采访, 我拒绝提供两人的合照。 我觉得我是害怕被贴上 对待爱情太过随意的标签, 我接受不了这种评价。

我明白: 人们不光想知道这实验有没有效, 他们还想知道这实验会不会真的成功: 也就是说,刻意制造出来的 爱情能否持久, 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能持续下去的真爱。

但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回答。 因为我的感情也才开始几个月而已, 而且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不对。 知道我俩是否在一起 能起什么作用呢? 如果我们分手了, 是不是意味着做这36道题 就没什么意义了呢? 这些问题最初是亚瑟·阿伦博士 在1997年的这项研究中设计出来的, 当时,研究者的目的 并不是要制造爱情。 而是想增进 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通过阿伦所谓的 “持续的、不断深入的、 双向的、自我人格剖析”。 听起来真是浪漫啊,不是吗? 但这项研究确实有效。 参与者确实感觉比实验前更亲密了, 随后的几项研究同样使用了 阿伦的快速交友模式, 以此来在陌生人之间 迅速地建立信任,消除隔阂。 他们将这种方法 用在警察和社区成员之间, 用在持不同政见的人群之间。 这个故事的初始版本, 也就是我去年夏天完成的, 将私人问题和4分钟眼神交流 结合在一起, 在这篇文章里也提到了, 但不幸的是这篇文章从未被发表。

几个月前,我在一所小型文理学院 做演讲, 演讲结束后,一名男生过来找我, 他怯生生地说, “嗯,我试过你的方法了,但是不管用。” 他看起来很迷茫的样子。 “你的意思是,你没有爱上 跟你一起做实验的那个人?”我问。

“也许……”他停顿了一下。 “我觉得她只想与我做朋友。”

“但你们的关系是不是 比以前更好了?”我又问。 “你有没有觉得实验之后, 你俩对彼此的了解都有所加深?” 他点了点头。

“那么,这个实验就是管用的。”我说

我知道这不是他想得到的答案。 事实上,我认为这不是任何人 想要得到的答案, 尤其是他们在寻找爱情的时候。

我第一次完成这个实验的时候 是29岁, 当时我正在经历一场非常痛苦的分手。 这段感情是从我20岁时开始的, 几乎贯穿了我成年后的所有岁月, 他是我第一个真正爱的人, 我无法想象没有他的人生会是怎样。 于是我求助于科学。 我研究了所有我能找到的 关于爱情的科学资料, 我觉得我当时是想以此来疗伤。 我不知道当时我有没有 意识到这一点—— 我认为自己只是在为写的书做研究—— 但事后回想,当时确实是想借此疗伤。 我当时希望用爱情的知识武装自己, 也许失恋带来的伤害和孤独感 就不会那么强烈。 这些知识最后都或多或少发挥了作用, 我对爱情更加有耐心。 我变得不那么执着。 我也更加有自信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但同时我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 我发现我想要的很多, 有时候甚至是一些只能意会的东西。 我希望爱情是一种保障, 并不仅仅是今天被爱, 或者明天被爱, 而是被我爱的这个人永远地爱下去。 也许大家关心我俩是不是还在一起 真正的原因在于 大家都想看看 这种保障是否真的存在。

因此媒体对这36道题的故事 感兴趣的真正原因 在于大家好奇:爱情是否存在捷径。 也许存在某种方法, 可以降低爱情的风险, 而这个实验本身, 也非常吸引人, 因为爱上某人的感觉非常奇妙, 但同时也让人感到害怕。 当你承认爱上某人的那一刻起, 也就意味着你要放弃很多东西, 但这些问题的确提供了一种 快速了解一个人的途径, 同时也提供了你被人了解的途径,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 都希望从爱情中获得以下东西: 被了解,被关注,被理解。 但我也认为,当谈到爱情时, 我们有时太过简单粗暴, 简单到只想问“你们是否还在一起?”, 而这个问题只用是和否就可以回答。

因此相对这个问题, 我建议大家问一些更深的问题, 比如: 你如何确定谁值得你爱? 谁不值得? 当遇到困难时你如何维系爱情, 你如何判断何时该分手, 各走各的路? 你如何处理 每段感情都可能出现的信任问题, 甚至比这更难一点, 你如何处理伴侣的不信任? 我不一定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我认为,我们以 更加成熟的方式来讨论爱情 会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当然,如果你们坚持想要知道 我的爱情故事缩略版, 我满足你们: 一年前,我和一个熟人进行了一次实验, 看爱情能否被制造出来, 结果我们相爱了, 现在也没有分开, 我非常开心。

但坠入爱河与维持爱情是两回事。 相爱容易相守难。 所以在文章结尾,我写到, “爱情不是从天而降的。我们相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相爱。” 再读这句话时,我有点不好意思, 不是因为这句话不对, 而是当时, 我对选择相爱意味着什么, 并没有考虑得那么周全。 我没有考虑,有多少次 我们本应该下定决心相爱, 以及在不知道对方 是否选择我的前提下, 未来我还需要下多少次决心。 我希望通过36个问题的问和答, 通过选择一个如此慷慨、 善良、风趣的人相爱, 通过将我的选择在全美最大的报纸上曝光, 已经足够我认定这个选择了。 然而我所做的却是将我的爱情 变成了一个 我自己都不怎么相信的神话故事。 我现在追求的, 也许我一辈子都会去追求的, 就是让这个神话成真。

我希望一个幸福的结局, 就像我文章标题所暗示的, 顺便说一句, 整篇文章只有那个标题不是我写的。

(笑声)

但是我有机会去选择我爱的人, 也希望他能爱我, 这事儿挺让人害怕的, 但这就是爱情。

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 Aron A, Melinat E, Aron EN, Vallone RD, Bator RJ. The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A procedure and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7 Apr 1;23(4):363-77.

2. Berger CR, Calabrese RJ. Some explorations in initial interaction and beyond: Toward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75 Dec 1;1(2):99-112.

作者简介:

王冰青,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学硕士。现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小组传播及社会排斥现象。

Inspiration is at hand.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周二四六定时推送,带您游览远方的世界。
公众号内容版权归易站传媒影视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及个人不得擅自二次修改,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或合作请联系我们:wbq@ezonemedia.net


    关注 远方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