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夫所指的沈阳教授倒下了!还有多少“禽授”潜伏在高校?

 

身败名裂,20年不晚!...



本文共 1555 字
烧脑指数:★★★
阅读大约需 5 分钟


  媒通评论员  墨林

中国学术界至少有三位“沈阳教授”,自清明节后,南京大学那位独领风骚,率先“载入史册”,将在中国高校反性侵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同样是涉嫌对学生的自杀负有重大责任,武汉理工大学的王攀教授怎么也不会想到,将自己从舆论漩涡中解救出来的会是另一位教授。

1998年初春,北京大学中文系女生高岩在家里开煤气自杀,结束了自己21岁的生命。20年后的清明节,为纪念高岩,她当时的班主任王宇根、两位同学徐芃、王敖和她的好友、北大社会学系毕业生李悠悠发布实名文章,质疑她的死与前北大中文系教授、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阳的性侵有关。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传播技术的加持之下,这位沈阳教授在20年后终于身败名裂,也算是新媒体时代创造的一个奇观了。

现如今,在社交媒体或网络论坛上发布实名文章反而更容易引起关注,而且相关事件容易产生集群和连锁反应,从厦大吴春明、北航陈小武到武理王攀再到南大沈阳,中国高校的黑暗面与“教师性侵学生”这个话题紧密捆绑在了一起。

校园不是童话,童话里也有大灰狼。
类似事件,受众先后面临着两道传播议程。一是自媒体对争议新闻的狂热追踪、解剖和正义宣扬。从知情人士的自媒体爆料,到其后自媒体领域的大规模跟进,社会大众和网民被整体卷入公共事件。愤慨、猎奇、宣泄、正义、残忍和伪善,悉数登场。

二是由机构媒体介入参与调查真相,启动事件真正的整理和还原程序。目前,《中国新闻周刊》连发6篇接触到当事人或相关方的微信文章;南京本地的《现代快报》刊发了对话举报人李悠悠的专访;《财新》联系到另一位举报人王敖;新京报和澎湃新闻等也时刻关注并于第一时间梳理出各方声明和最新动态。

自媒体喧嚣过后难免留下一地鸡毛,传统机构媒体的介入,则使得事件信息的呈现得以立体化。

当然,尽管各大媒体都已参与报道,这几天新闻也铺天盖地的传来,但时隔多年,真相久远,目前的媒体报道中依然缺乏有效且权威的证据,仅限于各方自说自话,媒体无法在举报者和沈阳之间搭建直接或间接的对话渠道,因此控诉、情感宣泄和文字游戏很多,而实锤却很少。

经新旧媒体传播发酵后,舆论哗然,声明迭出,朋友圈、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信息轮番轰炸。但是,“女生高岩的死真的与你无关吗?”这句对沈阳的诘问依然没有得到解答。

终于,汹涌的鞭挞声中透出了沈阳“叫兽”的一丝回响,4月7日,他用短信回复记者:“三个大学都拿‘师德’说事。请问,这种定性靠什么?哪个正式决定上有这个结论?哪个事实支持这个结论?难道仅仅靠舆论左右?仅仅凭某个人采访中的回答……”

尽管这一连串的诘问毫无自新之志,也无忏悔之意,以此推衍,还颇有点“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荒诞,但对于一个理性的现代社会来说,允许当事人发声是基本的法制常识,毕竟出于司法程序的考虑,是非曲直仍需核定。退一步讲,我们也不应将沈阳的“罪大恶极”作为对其缺席审判的合法性条件;我们也期待通过符合程序正义的方式深入厘清建立在完整的证据链条基础之上的真相。

4月7日,北大学生邓宇昊通过微信公号发布文章表达对“沈阳事件”的关切,并表示将会向北大信息公开办公室申请信息公开;4月8日,北京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公布了 1998 年《关于给予沈阳行政警告处分的决定》……此事的意义即在于推动了言说的自由并揭开岁月尘封的面纱,或标志着事件的调查处理会由之转向正轨。
另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关注,揆诸近年来相关案例,教师性侵学生的恶行,大多被尘封多年,而且或由海外的人士爆出,或由亲朋通过自媒体痛陈往事。这是很不正常的!这说明当前的社会缺乏通畅的维权表达,说明权威媒体对此类事件尚缺乏关照,说明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边界始终处在暧昧地带……

不反省这些问题,性侵依旧会是这个社会屡禁不止的哀伤。而另外一个残酷的问题是:还有多少潜伏在时间深处的“沈阳”游荡在高校?

我们只送配得上您真知灼见的礼物!!!


我们将根据留言走心程度和点赞数选出两位读者,各送出《人间失格》一本;获奖名单将在明日的推文中一并推出,请及时关注。

昨日获奖读者:拥抱梦想;豆包  请这两位朋友联系(微信:18813057059)领取奖品。


    关注 媒通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