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小麦癌症的茎基腐病今年来势汹汹,你真的了解它吗?

 

近年来,随着滥用化肥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与小麦赤霉病的大范围流行和秸秆还田等土壤耕作制度的改变,土壤中...







近年来,随着滥用化肥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与小麦赤霉病的大范围流行和秸秆还田等土壤耕作制度的改变,土壤中镰刀菌含量不断增加,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逐年加重,在我地小麦发生日益严重,最终导致田间小麦过早死亡或后期枯株白穗,减产严重甚至绝产。已经成为我地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病害,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都会引发该病。该病早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危害严重,我国此前有关报道较少,近几年研究人员分别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小麦主产区以及甘肃、浙江等地分离鉴定出多种镰刀菌茎基腐病病原菌,其中豫北、鲁西北地区以及江苏盐城等部分地区该病发生逐年严重。我地2017年5月调查发现,田间茎基腐病发病田块枯白穗明显增多。

小编近日调查发现,今年的茎基腐病发生时间上要早于往年、程度重于往年、范围大于往年。







小麦苗期受到镰刀菌侵染后,幼苗茎基部叶鞘和茎秆变褐,严重时引起麦苗发黄死亡,拔节抽穗期感病植株茎基部变为褐色,田间湿度大时茎节处可见红色霉层,成熟期严重病株产生枯死白穗,籽粒秕瘦甚至无籽,对产量造成极大影响。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病菌一般从根部和茎部侵入,在根茎连接处先发病,由于小麦茎基腐病与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早期症状相似,导致其危害未引起足够重视。



该病在小麦分蘖到小麦黄熟均可发病,一般主要有两个发病高峰,2月-3月上旬为第一个发病高峰,3月中旬发病平稳,4月上旬又开始上升进入4月中旬至5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病株率一般达到60%以上,严重的可达84.2%。小编近日调查发现,部分严重地块的小麦未包衣区的发病率已达95%以上,严重植株此时期已经开始死亡,需要高度重视!







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对小麦茎基腐病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播期气候、土壤类型和土壤湿度等,但各地的调查情况存在差异,目前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多地研究一致表明,凡是生长偏弱的小麦田间后期茎基腐病发生较为普遍,枯白穗症状明显。今年还发现,由于2017年冬季的干旱加严寒,凡是播种质量差,越冬后苗势很弱的麦田发病很重,秸秆多、深播田、除草剂药害田以及春后浇水早的盐碱田发病亦相对偏重。







经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家于金凤教授调查与鉴定得知,假禾谷镰刀菌是我地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与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并不一样,所以目前生产中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无相关性。这个假禾谷镰刀菌的腐生性要明显强于寄生性,在土壤中的玉米秸秆中可以大量越冬,但是并不侵染玉米,所以与玉米的茎基腐病也完全不是一个致病菌。





 防治措施

在当前生产中缺乏抗病品种的情况下,筛选高效的药剂和防治方法是确保小麦稳产的重要保障。研究人员采用不同药剂分别在小麦苗期和返青期采用喷淋方式防控该病,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和处理方式对该病的防效存在显著差异。喷施恶霉灵加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同时混入芸苔素内酯与氨基酸叶面肥效果相对较好。

经过多年试验小麦播种前用足剂量的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咯菌腈等成分的药剂拌种,可以显著控制小麦前期茎基腐病发病率与发病时间,但其控制效果会在灌浆期逐渐降低,表明小麦茎基腐病病菌在苗期后仍会侵染小麦。





生育后期采用杀菌剂叶面喷雾的方式来防治此病有一定效果,但是防效不高,因为小麦茎基腐病是根茎处发病,上部叶片喷洒杀菌剂很难直达标靶,因此在药剂选用中一定要选择内吸治疗型的杀菌剂,小编经过试验发现发病早期用根茎部淋灌药液的方式可以显著控制病情,但是由于小麦生长中后期群体较大田间郁闭很难大范围操作。



综合而言客观来说,目前对小麦茎基腐病尚无特效解决方案,一般采用综合农业措施与药剂拌种、喷淋喷雾等手段相结合,打造健壮栽培为核心的防控理念---如深翻土地降低耕层致病菌浓度、增施生物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培育壮苗、喷施扬彩+佳运等植物调理组合来提高植株长势与抵抗力,来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减少对产量的影响。重症地块只能采取轮作倒茬的农业措施来控制田间致病菌数量从根本上防控该病的发生程度。

文章来源:金秋仟村






    关注 龙池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