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医】胡小吾:左手药右手器,治“帕”打好组合拳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目前中国已有超过230万帕金森病人。帕金森病本身不致命,但对患者的生活会产生严重...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目前中国已有超过230万帕金森病人。帕金森病本身不致命,但对患者的生活会产生严重影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是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后第三大危害健康的疾病。

海军军医大学帕金森病专病诊治中心负责人、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胡小吾教授介绍说,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大脑中一种叫做“黑质”的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其产生、分泌的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物质减少,从而引起肢体抖动、肌肉僵硬、动作缓慢、面具脸、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行走时上肢不来回摆动、身体平衡差、易跌倒等一系列症状。因此,帕金森病在治疗上以药物补充多巴胺为主。

左手拳:药物治疗早启动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有效的基本治疗方法,但是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并不是单纯的补充多巴胺那么简单,患者对此也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

1.早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

有些病人担心自己一旦吃上了药就再也不能停药了,所以早期症状还不严重的时候,就想着“拖一拖”,推迟药物治疗的时间。也有些患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不敢“多吃”,过分强调“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说法。

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胡教授指出,帕金森病应该早诊断、早治疗,药物治疗应尽早启动。主要原因有两点:

① 早启动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②帕金森病早期进展比晚期快,早开始药物治疗对延缓病情发展效果更好。“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其实大脑黑质细胞已经一半死亡了,如果不及时治疗,多巴胺能细胞持续死亡,只剩20%时,才去治疗,效果已经很有限了。”胡教授说,“有个病友比喻得好,好比是苹果,新鲜时好吃时候不去吃,等烂掉了去吃,也没有味道了。帕金森病早期药物治疗效果好,不去治疗,到晚期,再去治疗也没有什么好效果了。”

胡教授同时也指出,早期治疗也包括非药物治疗,如在早期要认识和了解疾病,得到社会和家庭的理解、关心和支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补充营养、加强功能锻炼等。

2.药物治疗兼顾改善和预防副作用。

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毒性”不小。随着服用时间越来越长,剂量越来越大,药物的副作用就会慢慢显现出来,出现不同类型的运动并发症。有些患者肢体突然僵硬不能活动,有些患者对自己的肢体、面部动作会突然失控,有些患者会出现小腿痉挛、疼痛等,有些患者说话、吃饭、穿衣都变得困难了……

胡教授指出,病程早期,运动并发症尚未出现时,药物治疗的目标就应该兼顾改善运动症状和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但刻意延缓左旋多巴的使用,对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并无显著意义。建议在早期,尤其是年轻患者,尽量单独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者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症状改善欠佳者或社会工作要求较高者可联合应用小剂量左旋多巴。”

3.治疗期间建立“个人日记”。

“不同类型的运动并发症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各不相同,明确其类型是采取合理治疗的前提。”胡教授建议,在药物治疗期间应建立个人日记,详细记录临床症状、运动并发症出现时间、服药时间及药物种类、剂量和频率等。这些信息可以最迅速地帮助医生对运动并发症的类型和原因做出精准判断,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病情、病程、年龄、药物反应情况等制定治疗策略,让患者过好每一天。”

右手拳:手术治疗伺机而动
帕金森病早期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的进展以及并发症的出现,单纯的药物治疗逐渐“捉襟见肘”。很多患者感叹:药越吃越多,效果越来越差!

胡教授介绍说,其实这个时候还有一种手术植入脑起搏器的方法,可以给患者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治疗效果。

据悉,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是近20多年来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在脑内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中植入电极,电极释放微量电脉冲,使帕金森病异常的神经电网络放电“改邪归正”,从而产生治疗效果。脑起搏器并不破坏脑内应有的结构,具有可逆性、可调节性、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

1.手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胡教授强调,脑起搏器治疗的时机非常讲究。“以往通常选择在帕金森病晚期,也就是出现严重的运动障碍并发症之后,此时帕金森病的病程平均为12年左右。而近年来治疗时机有提前的趋势,国外有建议在药物治疗后一旦出现运动障碍就应考虑脑起搏器治疗。手术不影响患者认知,也不造成神经心理损害,服用药物剂量明显减少。”

手术治疗也不是越早越好。胡教授说:“目前的观点是,在帕金森病中晚期,药物治疗出现药效下降、并发症出现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发病早期,诊断不一定很明确,可能存在误诊病例,不适合手术治疗。而且,早期药物治疗效果很好,也不需要手术。

但是到了很晚期,一些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已经出现,即使手术也难以逆转,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晚期手术时患者一般年龄大、体质差,不仅手术风险提高,术后的恢复也慢。

所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非常重要,千万不要等到药物治疗无效后才选择手术治疗。

2.并非所有帕金森病都能手术。

胡教授坦言,脑起搏器治疗是微创手术,手术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但毕竟是一种手术,还是有一定风险的,也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患者都适用。

另外,脑起搏器治疗针对的是原发性帕金森病。有些我们以为的“抖抖病”,可能并不是帕金森病。胡教授说,在一般人眼中,一个人手抖脚抖和四肢僵硬大家可能都会说成是帕金森病。然而在医生眼中,引起这些症状的疾病有很多,统称为帕金森综合征,可细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遗传变性型帕金森综合征。脑起搏器治疗只对原发性帕金森病具有良好疗效,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帕金森的症状,脑起搏器也束手无策。所以,脑起搏器也不是万能的。

组合拳:左手药,右手器
胡教授同时也坦言,脑起搏器治疗并不是对所有症状都有明显效果,也不是都永远长期有效。装了脑起搏器并不意味着药物治疗画上了句号。

很多人以为装了脑起搏器就不用吃药了,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药物是帕金森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早期对缓解和控制症状非常有效,即使病情发展到中晚期,药物疗效减退的阶段,药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胡教授说,“脑起搏器只是帕金森病治疗有效或必要的补充。两种治疗方法并不对立,吃药不是为了不手术,手术也不是为了不吃药。”

对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最佳的治疗手段,胡教授认为,应该是“一手拿着帕金森病药物,一手拿着脑起搏器。”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

胡教授强调说:“我们一定要摒弃帕金森病到症状严重时才开始药物治疗,到药物治疗效果不行时才考虑脑起搏器治疗的观点,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脑起搏器治疗都不能“治愈”这一疾病。有些患者可能会灰心失望,但其实帕金森病可以不用“治好”的。胡教授解释说:“首先,帕金森病本身并不是一种致死性疾病,导致病人死亡的是帕金森病引起的‘无动状态’、‘吞咽困难’所致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居首位。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帕金森病对病人的生命威胁也就随之消除。其次,帕金森病属于老年疾病,发病年龄平均为65岁左右,病程往往为20年左右。一位65岁的患者,早期药物治疗,中晚期给予脑起搏器治疗,症状有效控制十几年,到了90岁高龄后,帕金森病是否‘治愈’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总之,得了帕金森病要尽早治疗,合理治疗。同时,家庭、社会也要给予患者足够的重视和关心,日常生活中注意细节防护,帮助患者做好康复锻炼,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有很大帮助,真正做到过好每一天!
专家简介

胡小吾  海军军医大学帕金森病专病诊治中心负责人,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分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功能神经外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调控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业特长为功能神经外科,在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等疾病脑深部刺激术(脑起搏器)治疗方面具有较高造诣。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全天。




    关注 健康财富订阅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