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丨临池学书,笔墨结缘

 

篆书朴,隶书俗,草书贵在无羁束...



主播:孟易老师
秦汉胡同的小朋友们,大家好!国学经典,为你悦读,我是秦汉胡同的孟易老师。大家都知道,在秦汉胡同的每一间教室里面,都挂着一幅孔子像,孔子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被尊称为“孔圣人”。


在这里,孟易老师要告诉大家:中国的圣人不止这一位,一共有十位,称为“中国十大圣人”。

这十大圣人,每一位都作出过了不起的贡献,比如说“文圣”孔子,编订《春秋》《尚书》等国学典籍,还提出了仁政思想;“武圣”关羽,武艺高超,义薄云天;“史圣”司马迁,创作出了不朽的历史典籍《史记》;“茶圣”陆羽,对茶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写出了三卷《茶经》;“诗圣”杜甫,我们大家都学过他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中国十大圣人里面的“草圣”。

我们中国的汉字,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类型。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或者是我们之前讲过的篆书和隶书,都是为了记录,所以讲究工工整整。但如果为了提高写字速度,往往会把汉字笔画进行省略或者把好几个字连在一起书写,这就是行书和草书。

首先要提醒大家一下:不是故意把字写得潦草,就可以称作行书和草书了。无论是行书还是草书,都讲究美感和神韵,必须先打下坚实的楷书基础。所以大家只有先把字写得工工整整才能练好行书和草书。

而草圣,就是草书写得特别好的人,他的名字叫张芝。


张芝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爷爷和爸爸都做过官。张芝从小勤奋好学,没有纨绔子弟的不良风气,当朝太尉认为张芝将来做文官做武将都会有出息,便多次邀请张芝做官。

可是,张芝把这些做官的机会都拒绝了,因为他一心一意痴迷于书法,而且他学习的还是草书。

张芝有个弟弟名叫张昶(音厂),也很喜欢书法。一天,张芝的父亲把张芝兄弟二人叫到后院里面,对他俩说:“你们看,这是什么?”张芝和张昶一看,高兴得极了。原来,为了方便张芝兄弟二人练习写字,张芝的父亲在自己院子里面建造了一方水池,还在水池旁边放置了石桌和石凳。


从此,张芝兄弟二人每天坐在水池旁边,蘸着池水磨墨,在布帛上面练字。写完字后,他俩就把布帛拿到水池里面漂洗干净,晒干后继续练习。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芝兄弟二人的书法造诣越来越高,那一方水池里的水也越来越黑,最终变成了一方黑水。

这就是“临池学书”的典故,后来,许多书法家都仿照张芝兄弟二人的做法来练字,比如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把学习书法称作“临池”。

听过我们上一期内容的小朋友们都会记得,秦朝时期诞生了小篆和隶书,汉朝时期隶书逐渐代替了小篆,而到了张芝生活的东汉末年,草书变得越来越流行。张芝模仿前人草书笔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自创了一套“一笔书”。


什么是一笔书呢?

在他以前,人们写的草书作品中还保留着隶书的笔画痕迹,张芝摆脱了前人束缚,使文字上下之间笔势自然牵连相通,中间不断开,既有章法,又有气势,如同一笔直下写成的。这样的书法作品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张芝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而且开创了书法理论的先河,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和活力。古诗有云:“篆书朴,隶书俗,草书贵在无羁束。”就是说草书与其他字体相比,具有无拘无束、潇洒飘逸的特点。

张芝能够在书法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除了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是一个制造毛笔的高手。


我们都知道,写书法离不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而张芝在常年练字过程中,注意分辨各种毛笔之间的特性,逐渐自己摸索出一套制造毛笔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写字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毛笔类型。

在《论语》里面,孔子就教育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工匠如果想好好完成一项工作,就必须先让自己的工具锋利。同样道理,如果想写出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也得先有一套好用的书写材料。

就这样,淡泊名利的张芝攀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他的书法作品带来了一股全新的风格,两千多年来,无数人把他的墨迹视作珍宝进行模仿练习,这中间既包括他的弟弟张昶,也包括晋朝的王羲之,还有唐朝的张旭和怀素,最终他们都成了书法大家。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对书法艺术感兴趣了呢?其实学习书法不仅仅是为了练习一手好字,也可以陶冶情操,学习历代书法家的精神。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张芝那样,具有临池学书的刻苦精神,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吗?

好了,今天的故事我们就讲到这里。大家还听说过哪些著名的书法家,欢迎关注“秦汉胡同国文”公众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给大家,我们下期再见~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听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听丨一份耕耘,百世流芳
听丨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听丨汉字之美,美在骨髓


    关注 秦汉胡同国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