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你如何向孩子解释“贫穷”?

 

父母的内在世界,藏着孩子的未来。...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本期主播 | 熙龙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个新兴的中产家庭因为孩子择校而经历的一系列的故事,影片诙谐而幽默的背后,实际上也藏了诸多心酸和无奈。

看完电影,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男女主人公在面对学校面试的时候,校方提出来的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向你的孩子,解释贫穷?

我想,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其实藏在电影之中。
01

忽略孩子的感受,是父母最常做的事


主人公夫妇拉吉和米图是印度月光集市上开时装类店铺的商人,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的土豪,有豪宅,开豪车,有保姆,算是典型的新兴中产阶层。

他们有一个女儿皮娅,刚刚到了要上学的年纪。不过皮娅在荧幕上的出场,还是充满了戏剧的诙谐感:穿得里三层外三层,还被戴上了安全帽,被套上了护膝。

如果剧情没有进行下去,你会以为,这个小姑娘可能要被父母带去户外徒步,然而真相是:她其实只是要去游乐场玩个滑梯。



小女孩儿在荧幕上仅有的几句台词里,在这个画面中迎来了第一句:“妈妈,我这样就动了不了”,可是母亲米图不为所动,坚持让一个去玩滑梯的小朋友全副武装起来。

除了感受到幽默,你会不会也觉得这个画面很熟悉?它会不会很像我们的日常?我们经常跟自己的孩子说:“你要这样这样、你不能那样那样”,但是我们几乎不会停下来问问孩子:“你想怎么样?”

心理学认为,一个孩子在三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了,也就是说,TA已经开始知道“我”和“你”的区别,而这个阶段,是一个人自尊的最重要的养成阶段。

  • 在很多外国电影中,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很多家长都是蹲下来和孩子进行沟通的,而这个蹲下的动作本身,就在传递一种信息:我和你是平等的,我尊重你。
  • 孩子通过父母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获取“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尊重”的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也会伴随TA长大,在将来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但是,让我们再回到电影中,来想想那个穿着护膝、带着安全帽的小女孩,她会是什么感受?

她通过母亲对自己的反馈,会觉得:“我的意见不重要,我必须要听从母亲的安排”,随着母亲对她意见的忽略逐渐增多,皮娅也必然会慢慢不再阐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一个不能够维护自己真实感受的人,又怎么可能活得幸福快乐?

米图之所以会忽略皮娅的感受,表面是“为了她更安全”,本质上却是缓解自己内在世界的焦虑,她不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而这份不相信,也会通过潜意识传递给皮娅。

再好的学校教育,可能都无法治愈母亲带给自己内在世界的这份不自信。
02

被父母看见,是孩子幸福一生的源泉
除了拉吉和米图这对让人爆笑的印度中产夫妇,电影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另外一个家庭——“穷人”邻居希亚姆一家。

为了让女儿能够进入最好的学校,拉吉和米图买了“学区房”。

可是由于家长面试不过关,女儿皮娅还是未能被好学校录取,而“找关系”、“走后门”这两把万能钥匙也失效后,拉吉夫妇被迫无奈只能用“装穷”的方式来扮演穷人,以换得好学校给贫穷孩子们留下的25%的入学名额。



希亚姆一家就是拉吉和米图搬到穷人区后,遇见的好心邻居。这个新邻居一家,主动帮助拉吉一家学习赚钱、打水、买食物……甚至为了帮助拉吉一家给女儿凑学费,希亚姆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马路上和汽车主动碰瓷。



在希亚姆一家人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辉:善良、热情、勤劳、知足、友善……但最让我动容的,还是希亚姆在得知自己儿子没有被好学校录取时的反应。

希亚姆难过地靠着柱子哭了几下之后,擦干眼泪,然后转身抱起自己的儿子,说道:“你是最幸运的孩子,学校的录取与否并不能决定你是否幸运,是学校的运气太差。”

说罢,还和妻子凑了300卢比,决定去买个从未吃过的披萨,帮助拉吉一家庆祝皮娅被录取。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在精神上富有的父亲形象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不管外界环境如何,TA都足够勇敢和优秀;作为父亲,他在逆境中不被击倒,还能够给予孩子支持和力量;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匮乏,就嫉妒他人的拥有,非但如此,他还能以最真诚的善心,祝福对方的收获;

……



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在对父母亲形象的内化过程中完成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亲是有力量的、自己是被支持的、被祝福的,那么当他在成人世界中体验到挫折的时候,他也会从内化的父亲形象中提取强大的力量,支撑自己穿越黑暗的旅途。这份内在世界的勇敢、无畏、善良,孩子只能从父母的内在世界中去汲取和内化。而学校教育,很难在黑暗的绝境之地,给予孩子力量。
03

“做一个好爸爸,前提是做一个好人”
影片的高潮,在结尾的时候,随着男主人公拉吉的公开演说到来。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滑稽幽默的经历后,拉吉在希亚姆提供的人性之光的镜子当中,照见了自己人性中的丑陋和灰暗。于是,他决定主动放弃女儿的学位,把学位归还给本来就属于他们的穷人家的孩子们。

拉吉说:“我这辈子,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老公、一个好爸爸,但是我想,想要做到这一点,我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虽然影片中没有迎来满堂的喝彩,但是这句话,我相信还是让很多观众为之一动。

人的成长,本质上就是在寻找理想化客体,并对理想客体不断认同的过程。

作为孩子最重要的外部客体,身为父母,你做的的一切其实都在潜意识上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你相信什么、你选择什么、你放弃什么、你为什么而努力……这一切,都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情,它都在参与塑造你的孩子。
倘若你语言上相信真善美,
却做着卑劣的行径;
倘若你坚称做人定要正直,
却选择不守卫约定;
倘若你言必称勇于做自己,
却总是剥夺他人想法:
……
那么你的孩子也必然不会真的成为一个
相信真善美、为人正直、敢于做自己的人。
因为潜意识会传递和互相影响,当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你的孩子必然也不会相信你,更不会相信自己,活成那美好的期待。

“做一个好爸爸,前提是我要成为一个好人”,它外延的深刻含义是:学校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孩子是否能取得好的成绩、是否能够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

但是它不能够决定一个孩子是否能够果敢、无畏、真诚、善良,这些闪闪发光的人格品质,只能从父母的内在世界里去汲取获得。

一个好学校,或许会决定孩子在刚开始跑得快不快,但是人格中的坚毅、勇敢,才会决定一个人走得远不远。



“你会如何向你的孩子,解释贫穷?”

贫穷,就是你本该丰饶的内心变成了干涸的沙漠,就是你可以善良,但却选择了邪恶;你可以坚持,但却选择了放弃;你可以不认同,但却被世俗淹没。
···


作者:杨思远

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个人微信公众号:拉姐(ID:byjzlajie)。

主播 | 熙龙,我用声音,拥抱你。微信公众号:声优工作室。
今日互动
亲爱的朋友,你如何向孩子解释“贫穷”?你认为孩子最应该拥有的能力是什么?欢迎在下方留言,跟我们分享你们的故事。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德芬新书密聊会

西西弗书店 · 天津



本周六,德芬将带着全新作品《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在现场跟大家分享人生的蜕变之旅。这是德芬继“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后,直面童年创伤、婚变、儿女远行等无法逃避的痛苦,“面壁”修行四年的自传式全新作品。

这一生,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也期待与你的遇见。

时间:4月14日(周六) 14:30

地点:西西弗书店·天津海信广场店(和平区解放路188号天津海信广场B1层)

【参与方式】

活动免费,欢迎参加。

【特别福利】

扫码预约前排VIP座位,活动前2天,我们将电话通知预约成功书友;其余书友仍可到现场参加活动。

长按下图,即可扫码预约





点个赞,再走吧~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已在全网上市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关注 张德芬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