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姑奶奶您可别招惹,这绝对是个“狠角色”

 

诶哟喂~我的小姑奶奶...





北京土著

我们是土著,我们最爱老北京

明日天气

27℃~14℃

晴转多云

昨天有人问我,
北京人话里的“我的小姑娘”是什么意思,
这是没教养的话吗?
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有说姑奶奶顾名思义就是爷爷的姐妹,
其实在咱们大北京,每个姑娘都是姑奶奶!


姑奶奶,表面上的意思是爷爷的姐妹,
但在北京的习俗里,
姑奶奶就是姑娘们用的词儿。
北京胡同的大妞们,跟人斗嘴的时候,
就喜欢自称“姑奶奶”。
“姑奶奶就咽不下这口气!”


来自旗人文化的姑奶奶
北京话受旗人文化的影响比较深,
旗人家庭里,不管奶奶叫奶奶,叫太太
妈妈也不叫妈妈,反而叫奶奶
那哪些人才是“妈”呢?
原来这个“妈”在满族文化里,
是不上档次的称呼,用在家里雇佣的女性身上。
比如女性佣人是“老妈子”
给孩子喂奶的叫“奶妈”
为了让女主人听起来高一级,便成了“奶奶”。
而当家奶奶丈夫的姐妹们,
则加个“姑”字。
所以这次您该明白了吧,
正所谓“没出门儿,大三辈儿”,
这“姑奶奶”和辈分、年龄,没有直接关系。
只要是旗人女孩儿,都叫姑奶奶。
老一辈儿的是老姑奶奶,
少一辈儿的则是少姑奶奶。
娘家人都管本家嫁出去的女儿为“咱家姑奶奶”,
听着倍儿亲切。
而真正爷爷的姐妹,要是嫁了人,
就不是姑奶奶了,得称“姑太太”!
不守规矩的姑奶奶
和旧社会女性的“三从四德”相比,
北京的姑奶奶就有点“离经叛道”了。
清末北京有句谚语:
“鸡不啼,狗不叫,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
意思是北京的姑奶奶不仅整天出门,
还常到茶棚、戏院中男女混坐。
有卫道士讽刺:
“狂且四面坐中央,目电频加白面郎。
说是名门还北里,教人纳闷是新妆。”
再说普通旗人家的姑奶奶,
虽然没这种特权,
却也经常外出采购,也就是今天的逛街。


慈禧
据说慈禧少时就经常出去买买买,当时这位姑奶奶常常挎着篮子,到东城一家店铺购买食物,掌柜的很喜欢她,还常常捏捏她的鼻子开玩笑。当然,掌柜的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慈禧姑奶奶垂帘听政时,一次与人闲谈,偶然问起这家店铺,掌柜的闻讯,吓得赶紧携家逃之夭夭了。
姑奶奶地位高着呢,惹不起
老北京的姑奶奶地位高着呢,
特别是大户人家,
更是对家里的“小姑奶奶”各种迁就、放纵、娇惯。
为什么呢?
因为旗人家的女孩儿能当家掌权。
过去旗人兵丁上战场死伤不少,
很多家里就剩女的了,
于是姑奶奶就代替兄弟,撑起整个家。
久而久之,北京的姑奶奶们各个能挑大梁,
做事面面俱到,让您挑不出毛病来。
只要姑奶奶出面,绝对能给您办的漂漂亮亮。
所以对于娘家来说,
没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说。
自家姑奶奶回了娘家仍然尊贵,
家中叔叔侄子都不敢和姑奶奶抗衡!
在老舍小说《正红旗下》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话:
“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
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
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
。。。。。
一位大姑子不欺负兄弟媳妇,
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


今朝北京的姑奶奶
随着文化的交融,
当年姑奶奶的雷厉风行,见多识广,
也被继承了下来。慢慢的,
“姑奶奶”就成了北京大妞天不怕地不怕的象征。
当然,咱北京的姑奶奶们,
都是知书达理、持家守业的能耐人。
屋里屋外都给您拾掇的干干净净,
碰见不讲理的,能伶牙俐齿怼回去,
自个儿错了,也能干脆认错。
咱北京姑奶奶可不是白叫的。
“哟,大姑奶奶回来啦,昨儿还念叨你呢!”
“大姑奶奶快点进屋吧,你家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着你呢!”
“大嫂子这回你乐了吧,你家大姑奶奶回来啦!”
父母看到女儿回家就是高兴。
女儿在婆家是儿媳妇,
回了娘家就永远是小姑奶奶,
成为父母膝下的娇娇女。
在每一个姑奶奶的背后,
都有一个兄弟姐妹和谐的娘家。
所以每一个北京的姑奶奶,
都别惹,您也惹不起。
所以姑娘们,想自称姑奶奶,
咱一定得当得起才行!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
长得好看的人都在看




戳这儿看:北京十大平均生活标准出炉,你达标了吗?



戳这儿看:这些北京甜食,没吃过5样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北京人!



戳这儿看:宜家,一个被卖家具耽误的美食公司

正确表达爱的方式

点下方小手!


    关注 北京土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