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春堂】于子晴医生邀您了解古代器具

 

中国古代器具...



戥子
是称中药的主要器具。从形象上看,秤杆像兵器中的“戈”,秤杆上的刻度标示秤”:星”.所以称为’戥子“。古代规定一斤等于十六两,就是十六颗星,取自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星 禄星 寿星。中医非常重视医德,认为不能缺斤短两。故而缺一两减福,缺二两短禄,缺三两折寿。而开铺子的富人家,都讲究用象牙杆或虬角杆的戥子,秤盘讲究铜质要厚一点,重一些,圆盘边里部均匀分成三个点,三个点为凸起的铆钉,用以系绳,秤砣做的也极为精致,刻有花纹 字号。另配以红木盒子。

针灸铜人
北宋年间盛行针灸,为了使针灸穴位更为准确,宋仁宗下令翰林医官王惟一创铸铜仁。针灸铜人铸成后作为考试道具,铜人表面缕有穴位,体内灌入水银,考试时用黄蜡涂满全身,遮盖穴位,考生扎准穴位,会有水银流出。宋代针灸铜人共铸两具,惜因战乱均已遗失。

古九针
黄帝内经中记载,针灸中有九种针具,传说伏羲所创,现代的各种针具都有此演化而来。九种针有不同的形状和用法,分别是,镵针。长1.6寸,针头大而针尖锐利,用于浅刺泄热。圆针。长1.6寸,针身粗大,针尖呈卵圆形,用于按摩皮肉。提针。长4寸,针身粗大而尖圆如黍粟,用于按脉候气,治疗脉气虚少者。锋针。长1.6寸,针身为三棱形,针锋三面有口,用于刺络放血。铍针。长4寸,宽2.5分,形如剑锋,用于排脓放血,治疗痈肿。圆利针。长1.6寸,圆而且锐,针身中部微粗,用于治疗急性痹证。毫针。长1.6寸或3.6寸,针身较细,用于治寒热痹痛在经络者,能扶正祛邪。长针。长7寸,针身较大,针锋锐利,用于病变位置较深的痹证,又称芒针。大针,长4寸,针身粗,针锋微圆,用于关节水肿。

虎撑子
传说中药王孙思邈在山中采药,突被一只老虎拦住,老虎就在眼前想逃走是不可能的,药王手足无措,惊恐的看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大张着嘴蹲在地上,眼神中似乎在祈求者什么,并不停的轻轻的摆动脑袋。他缓缓靠近眼前这庞然大物,只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刺老虎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头动物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他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医生出门采药时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游医郎中为显示自己也有名医孙思邈那样的医术,手里也都拿着这样的铁环,作为行医的标志,并取名为虎撑子。

游医们摇动虎撑时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放在胸前摇动,表示是一般的郎中;与肩齐平摇动,表示医术较高;举过头顶摇动,象征医术非常高明。但不管在什么位置,在经过药店门口时都不能摇动虎撑,因为药店里都供有孙思邈的牌位,倘若摇动,便有欺师藐祖之嫌,药店的人可以上前没收游医的虎撑和药篮,同时还必须向孙思邈的牌位进香赔礼
葫芦
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里,身上都背着个葫芦。葫芦作为行医的招牌。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决不是等闭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于是,他便在酒店挂葫芦处备好一桌上等的酒席,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徙,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

其实,葫芦本身也是一味中药,味甘淡性平,有利水通淋之功,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黄疸、腹满等证。每次15-30克,水煎服,也可配入复方中应用。葫芦子还可治疗牙痛及牙龈肿痛,配牛膝煎水含漱即可见效



    关注 和春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