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世界就不会崩塌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一般发病于中年时期。...



本文摘自 施琪嘉茶吧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一般发病于中年时期。

不过,有些孩子天生就是白内障,他们自出生就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的视觉神经完好。因此,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实际上对于外部世界有着丰富的视觉想象。

上世纪,有个德国医生善于给成人做白内障的手术。一次,他把白内障病人的晶状体取出,换成了透明的晶状体,这个病人马上就能看到周围的世界了。

没想到,病人恢复视力后,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觉得这一切太可怕了,他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不只是他,德国医生发现,许多天生白内障的病人,手术后纷纷要求回到失明的状态。他们在黑暗中生活了很多年,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当他们真实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反而无法在大脑中形成具象,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一样!

婴儿出生以后,睁开眼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看到的东西是全新的,眼前的景象与那些恢复光明的白内障病人是一样的。

可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像那些病人一样,产生崩溃的感觉呢?

他们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没有那些丰富的视觉想象,一切都是最新鲜的,都是重新构建的 。

孩子能够构建视觉,与妈妈的陪伴密不可分。妈妈的声音,妈妈的存在,妈妈在他身边,做一些他似懂非懂的解释,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许多中学生常常抱怨,“我妈妈太唠叨了,整体唠叨我,特别烦。”

不过,恰恰是这样的碎碎念,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简单一点,妈妈对婴儿大量地说话,可以刺激婴儿的听觉发展。

在心理学上,妈妈对婴儿讲话,也是在不断刷她在宝宝心中的存在感。宝宝不仅会听到声音,他听到的还是妈妈的声音,而且更可能是妈妈对他说话的声音。

我听见有声音,我听见了妈妈的声音,我听见妈妈在对我讲话,这些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仅仅是听到声音,这与其他生命体也没什么不同;听到妈妈的声音,意味着他开始能够区分自己和妈妈,这是妈妈的声音,不是我的声音;听到妈妈对自己说话,说明他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妈妈关注的。

因此,妈妈的声音很重要,妈妈的碎碎念对于婴儿的成长也很重要。

孩子在一岁半左右,能够理解抽象的语言之前,妈妈的言语内容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孩子听不懂妈妈在说什么。

这一时期的孩子,听得更多的是妈妈语音语调的变化,而不是内容。妈妈用不同的语音对孩子讲话,音频不同、声波不同,孩子感到很好奇,这对于孩子的发展也非常必要。

久而久之,他慢慢开始能够理解妈妈的语音,这就是对环境的适应。

妈妈在照顾小婴儿时,宝宝打了个嗝,“宝宝打嗝啦”;宝宝放了个屁,“宝宝,你放屁啦”;宝宝冲妈妈微笑,“你现在笑啦!”

每当小婴儿做出一些活动,妈妈都会进行回应。

“你现在是打嗝啦”

“你现在放屁啦”

“屁屁是臭臭的呀”

“现在是不是亮啦?”

“光线太强会刺到眼睛的”

总之,妈妈不断地对宝宝的行为进行命名。

一两个月大的小婴儿,他有非常多的生理现象,尽管他听不懂妈妈的命名,但是这种回应和命名,对于孩子的发展和适应是极其重要的。假装你们都不存在

相反,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回应,没有人及时为自己换尿布,哭泣的时候没有人哄,这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个自闭的影响。

孩子刚出生时,注意力指向内部,集中在自己的呼吸、腹痛、饥饿的感受,称之为自闭期。妈妈对孩子讲话,给孩子擦洗,这时孩子能够感受到外部的刺激,出现向外的注意力。

如果长时间没有人理睬孩子,他就会沉浸在这种向内的注意力中,而无法把注意力向外转移,最终变成儿童精神病的表现。

你们都不理我,我只好假装你们都不存在。


    关注 心理简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