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夜】生命之轻,可堪承否?

 

否。...

从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幼稚孩童
到一个明白事理的睿智老叟
你读过多少书又错过了多少书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
我们特别推出“第十二夜”阅读分享活动
我们将每夜分享一篇书评
在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时
重磅推出“24小时阅读空间”活动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翻开“第四夜” 
听他的声音|会上瘾




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书评



对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样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话题性作品,一经问世,便有无数的争论与非议蜂拥而至。文学家和评论家的大多数研究,把目光聚焦在这部小说的 “互文性”上,将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环境剖析的极为深刻,俨然将之当成一面历史之鉴。这些分析无异于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权当作一部历史纪实来看,将这本书当成是东欧剧变、思想碰撞的必然产物。依我之见,这,确是有些过度解读,矫枉过正之意。
“……他们的言语会象非常腼腆的恋人一样,羞涩的慢慢互相靠近,而他们的乐章会开始与对方的融为一体。可为时已晚。”能将恋人的离别描绘的如此绝美而缠绵的米兰·昆德拉,更像是一位诗人而不是作家。昆德拉的文字就像一把制工精巧的大提琴,凄美低沉,却藏不住厚重声音后那激情的旋律;又象陈上十数载的白葡萄酒,含蓄温婉,却掩不住甘美琼浆下那馥郁的醇香。诚然,人无法跳出时代的影子,但抛开昆德拉身上的时代赋予的枷锁与重负,但就小说本身来谈,也绝非味如嚼蜡,反倒颇值得玩味。
在书中,昆德拉善用隐喻与比喻,将事物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或形象或更为抽象的表现出来。但不论昆德拉多么痛恨媚俗,在他笔下,爱情这件事本身,永远是美好的。
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是纯美的,因为特蕾莎的献身是托马斯的信仰的具象化,是托马斯永远无法企及的圣洁。越是做不到,托马斯却越为之着迷,他不惜丢下一切,来守护他的信仰,愿意倾尽一切为特蕾莎铸造爱情的伊甸园。
托马斯与萨比娜之间的爱情是唯美的,因为两人同站在媚俗的对立面与之作战。这样的爱情是由干柴烈火的激情与惺惺相惜的友谊交织起来的,是性与爱的完美融合,就如同毕加索画作般,用孩童般的笔触绘出海洋般的壮美。但正因为他们的理念相近,才越发不愿用世俗的镣铐,禁锢彼此的自由,不愿成为彼此的负担。
萨比娜与弗兰克之间的爱情是凄美的,仅仅肉体的结合与快感,终究无法解脱两人理念和灵魂上的相异,无论彼此倾注多少情感,终将以悲剧收场。

贯穿始终的爱情便是昆德拉哲学的一个侧面,他用世界上最美好的一种情感来诠释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正如他在文中所说:“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于尘世的人生的探索。”
“只有艰险的道路才是通向光明的。”这句话来自赫尔曼·黑塞的著作《在轮下》。书中神学校校长引这句拉丁文箴言,用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背后,俨然折射出时代发展的惨淡——人们唯有以这条“至理名言”为信条,登上时代这架飞速前进的马车,才能躲过被历史车轮的无情碾压、粉身碎骨后又被弃置不理的悲惨命运。

不知不觉间,时代已然将那重担强压在人们肩上。而人们,装作视重担为己出,心底里却渴望着自由。总想着卸去重负,拥抱那无所束缚的轻盈的生命。

但并没有人想过,绝对轻盈的生命意味着什么。
昆德拉却跳出了束缚住人们思想的怪圈,当在文学海洋的徜徉之中,卸下来身上的千斤重担,他却发觉,人们心心念念的轻松自由和无所束缚才是真正让人无法承受的。不论托马斯还是特蕾莎,萨比娜还是弗兰克,他们都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在人生路上挣扎匍匐。领悟到追求不到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后,才能接受自己,回归社会。这大概也是昆德拉的小说探索所得之一吧。



胡歌——《朗读者:生命之不能承受之轻》
读书时刻

怎样离开媚俗的怪圈?
祝大家晚安。


点击上方图片可跳转至前三夜哦~
分享人:国际教育学院  机械国际1711  王旭雷
主播:王薛昊
排版:梁婷婷


    关注 苏科学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