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亿多老人,教出认钱不认人的子孙

 

立遗嘱不是对死亡的妥协,而是在保存和延续一个家庭的温度。...



十周年特刊抢鲜看

还有往期经典纪念刊哟

购买

点击弹出二维码即可进入杂志微店

文/本刊记者  大力
中国人最难处理的事情,
其实是家事。
特别是家中老人离世,
亲情在财产面前,
往往经不起考验。
这也是为什么,
很多人说老人一走,
家就不成家了。




称职的父母,总是会考虑到百年之后,如何保护自己最爱的人。大家容易想到的就是立遗嘱。

在中国,有一个名叫“中华遗嘱库”的慈善机构,专门帮助中国家庭完成遗嘱事宜,让很多家庭没有因为财产纠纷而反目成仇。这样利国利民的事业,却由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觉得“立遗嘱是咒父母死”“立遗嘱是有钱人的事”,使得遗嘱文化很难在中国的大地上推行下去。

《家人》采访了中华遗嘱库重庆分库的创始人,听到了很多老人立遗嘱背后的故事,有些让你泪流满面,有些又让人感叹:亲人之间为何如此残忍?
日落西山、

顺其自然,

唯求过好每一天

活得好;

回归自然、

自然而然,

但愿善终不慢缠

死得快。


——中华遗嘱库重庆分库收到的老人题诗

一位87岁的老人为遗嘱库题的诗,被詹庆小心珍藏。她凝视着小小的字迹,说:“这是一种智慧。”

40来岁的詹庆,个子不高,短发,妆容精致,干练、稳重。军人家庭出身的她,是中华遗嘱库重庆分库(以下简称“重庆分库”)的创办人,也是一名律师。这是一个冷门且被忌讳的行业,詹庆每天要接触大量拥抱死亡的人,但她对此充满热情,家人也非常支持她。

“中华遗嘱库是一个公益项目,主要服务对象是年满60岁及以上的老人,帮助他们免费办理遗嘱咨询、登记和保管。重庆分库,是继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广西、上海之后,中华遗嘱库设立的第7个分库。”

“但我们不仅是在关注老年群体,更是在关注一个家庭的和谐。”詹庆强调。从事了十几年的律师,詹庆接手过太过因为没有善好后,而导致的家庭纠纷案件。然而,重庆分库成立近半年后,“生意”并没有很好:“在国外,立遗嘱更像是买保险,是将生死两头的事,完成交接;但在中国,立遗嘱是一种忌讳,大家会觉得晦气、不吉利。”

遗嘱文化难推行,詹庆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中国人太缺乏“死亡教育”。







文化禁忌



一大早,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到重庆分库,一进门就气冲冲地跟詹庆抱怨:“你们这个地方太难找了!”詹庆急忙给老人倒水,赔笑脸。安静下来后,老人又称赞:“你们这个事情做得好!我早就想立遗嘱了,就是不知道该去哪儿办。”

重庆分库坐落在一个偏僻的旧写字楼的9楼,写字楼前方是一个陡峭的几百米的斜坡,斜坡下方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往右是一排杂乱无章的餐饮店,狭窄的通道上随意停放着各种车辆——这的确是一个难找的地方。

为了方便老人,詹庆也想过租在商业区或是一个平层。但与当年中华遗嘱库的创始人陈凯一样,她在选址时才知道做这件事有多难。

2013年,中华遗嘱库在北京试点运行时,它的设立遭遇了附近居民的极力反对:“怎么能把这么晦气的东西安置在这里?”“是想咒我们死吗?”

99%的人都拒绝把房子租给詹庆,跑了好几个月,终于有人同意租给她一个平层时,她急忙交了订金。然而,在签合同这最后一步时,对方把订金往她手里一推:“对不起,遗嘱库实在是太晦气了,其他商户有意见,我不能租给你了。”

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死亡都是忌讳的,就像人们不喜欢“4”这个数字一样。詹庆感到无奈,“在我们的教育里,没有死亡教育。”







遗嘱为何不能缺失?



对中国人来说,立遗嘱无异于一种诅咒。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按最乐观的估计,其中也仅有1%已立遗嘱。

对很多老人来说,立遗嘱是临终时的事儿,而这是遗嘱的缺失和无效的根源。有数据显示,在北京各法院受理的继承纠纷案中,7成源自缺乏遗嘱;而在遗嘱遭受质疑的诉讼案中,6成为无效遗嘱。

詹庆说,有好几个名人遗产纠纷案便是如此。譬如,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就因为生前未立遗嘱,导致亲属之间为争夺遗产大动干戈。而侯耀文的骨灰,在他去世4年后才得以被家人下葬,何其悲凉。

缺失遗嘱还可能导致子女无法继承遗产。一位老太太去世后,她唯一的儿子要证明:1.是她的独生子;2.她爸妈已经死亡。如此才能继承遗产。可她爸妈当年住的地方早已变迁,她儿子去哪儿找人开死亡证明?

还有很多老人,临终时匆匆写下遗书,却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程序,导致遗嘱无效,亲人反目。詹庆说:“但如果按照法律程序订立遗嘱,需要花费不少钱去找律师,还要自己去公证处公证,去医院做精神状态鉴定等。一些列的程序对老人来说,太困难了。”

“实际操作还会更复杂,比如说你需要向公证部门提供各种材料,有多少存款,有多少房子,都需要相应的部门出具证明。”詹庆感叹。

而中华遗嘱库是“一条龙”服务,它能帮老人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詹庆想帮助更多的老人,这是她坚持做此事的原因。“每一个来立遗嘱的人,进来时心情沉重,但离开时一定是恬淡安然,脸上都挂着笑的。”这让詹庆感到欣慰。







看透的是生死,更是人情



中华遗嘱库成立5年以来,已为10万余名老人提供了遗嘱服务,保管了7万多份遗嘱,400多份遗嘱已被提取生效。重庆分库成立近半年后,收到了300份左右的遗嘱预约。但这样的数据相比中国的老年人口来说,似乎微乎其微。

但好在,一切仍在悄然发生改变。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意识到立遗嘱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去谈论和接纳死亡。“立遗嘱,最重要的是人文关怀,其次才是财产。”詹庆说。在他们为老人提供的写字桌上,有精心准备的老花镜和纸巾。“有的老人写的时候,难免会触景生情,写着写着就掉起眼泪。”

每个来立遗嘱的老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甜,也有苦。

一位老人来立遗嘱时,一直哭。原来,他和老伴提前分配了家产,只留了一套自己居住的房子,但子女们觉得分配不公,竟彼此心生嫌隙不来往,也不来看望他和老伴了。同时,子女们心里又都还惦记着老两口住的那套唯一的房子。

老两口心寒到了极点。连孙子、外孙们,也被子女们“禁止探望老两口”,唯有一个孙女会偷偷来探望和关心他们。老两口被孙女的这点惦记所感动,就想把自己仅剩的这套房产给孙女,于是背着子女们偷偷来立遗嘱。

“我们的工作程序并不是冷冰冰的。老人们都愿意跟我们敞开心扉,我们也有心理咨询师,会给老人做一些开导。”詹庆说。很多老人都加了詹庆的微信,他们把她当女儿一样对待,对她非常信任。

詹庆还遇到过很多埋怨子女不孝的老人,来咨询的时候都说:“我半毛钱都不会留给他们!”但真要写遗嘱的时候,仍会给子女留一些。“眼中虽然流泪,笔下还是留情,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一次,一个老人被他儿子推搡着来到遗嘱库。在遗嘱室门外,儿子急吼吼地重复了几遍,“记得把房子留给我,知道吗?”老人点头说好,一进遗嘱登记密室后,急忙跟工作人员说:“他对我不好,我不要把房子留给他。”遗嘱库工作人员灵活妥善处理,阻止了干扰行为,维护了老年人合法权益。

詹庆解释,这样做,是因为:“遗嘱必须完全体现订立人的个人意愿才行。”遇到被胁迫的老人,他们会暗中相助。







最想留给子女的,是家风



有的老人,来立遗嘱,最想留给子女,却不是财产。

一位80多岁的老人跟詹庆诉苦:“我不怕死,我只是怕身故后,那一大柜子书没了去处。”那些书,是老人的父亲留下来的,多是孤本,可老人的子女却完全不稀罕:“你这些东西谁要看?还占地方,不如拿去卖了!”

老人想要在视频遗嘱里跟儿女说,“你们要记得啊,那一箱子书是我们家族的根啊!你们看到它们就当是看到了我,看到里面的语句,就当是我在跟你们说话。你们很忙,一直不停往前赶。但是,也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我们祖祖辈辈几代都是正正经经的读书人,不能给我们读书人丢脸啊!”一番话,说得几度哽咽,泪流满面。

一番长谈之后,老人握着詹庆的手叹息:“我没把子女教育好啊!”

还有一位老人,在重庆分库举办的“幸福留言”活动中,给孙子的遗言是:“亲爱的XX,当你看到这封信时,爷爷已经不在了。但是你不要难过,这只是人的自然归属。爷爷希望你坚强,长成一个堂堂真正的男子汉,谨记勤恳、勤奋、勤劳的家风……”

中国人正在丢失的家风,又在遗嘱库被找了回来。







年轻人也要学会拥抱死亡



詹庆说,她感到欣慰的是,一些年轻人也开始接纳遗嘱文化。

一位还没结婚才30岁的年轻人来立遗嘱时说,生父在他16岁那年死于意外后,他就意识到了生命无常,“我只是希望当最不愿意的死亡到来,比老人先走一步时,我的母亲和继父能够老有所依。”

一位50岁,却精神饱满、身体很好的阿姨,也准备立遗嘱。她说起自己对死亡的认识时,讲了身边的两个案例:一个在坦然接受死亡后,让家人把病房的窗户打开,说要去天堂了,5个小时后就安静地离世了;另一个,病入膏肓之际,脑子一清醒就会拼命抓住儿子的手,惊恐万状地乞求:“救我。救我!”最后走得特别痛苦和惊慌。

阿姨曾研读过《西藏生死书》《临终关怀》等书,她说:“只有在你接受自己的生命终将消亡的时候,你才能走得更安宁,没有痛苦。这不是一种悲观,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

詹庆提到,36岁就意外身故的戴安娜王妃,因为生前有立下遗嘱而给了两个儿子极大的安慰。遗嘱里,戴安娜还交代要把自己的珠宝留给儿媳妇。这让儿子威廉王子的世纪婚礼十分圆满——相当于离世的母亲以珠宝的形式出席了他的结婚仪式。

剖开恐惧的外衣,遗嘱所包含的并不是死亡,而是在意外来临时如何让浓厚的亲情得以延续。

詹庆曾在台湾中山大学研修时,上过一堂生命教育课,作业是为自己写遗嘱和墓志铭。这堂课影响她至今,“只有敢于直视死亡的人,才能更从容地面对生死。”如今,她也正在着手给自己立遗嘱的事儿。

陈凯也立了遗嘱,“我们都忌讳谈论生死,但不到书写的一刻,你不会明白自己最放不下的是什么。落笔那一瞬间,我算是明白了,我最重要的是我儿子……”







有温度的记忆和关怀



死亡是人一生最大的风险,立遗嘱就像买保险,是对亲人关爱的传递与延续。

立遗嘱,不只是老人的事儿。生命无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离去。而离去时,我们总有牵挂的人,这或许才是遗嘱存在的意义。那些也许在最后一刻来不及说的话,来不及表的情,来不及关怀的人和事,我们都可以写进遗嘱。

遗嘱不是冷冰冰的纸,而是有温度的记忆和关怀。它可以让生离死别变得更有形式感,可以有更完美的告别仪式,让生死两隔的亲人没有遗憾。

人性都是自私而经不起揣摩的,而遗嘱是在保存和延续一个家庭的温度。它能减少一个家庭的纠纷,也能保留对逝者的尊重,让浓厚的亲情得以延续。

正如詹庆所说,遗嘱不是对死亡的妥协,而是预约与人生的美好告别。

家人杂志简介:

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我们是情感生活的酿造师,将人生百味酿成世间美酒,只为给你的人生注入最沁人心脾的香味。——睿智的女人,在这里寻找“阅历”。





其他精彩文内容:

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

陕西米脂被砍的学生,明明还有一天就可以过五一了

奶奶的灵位没人伺候,1095天供奉被缩减成7天



《家人》杂志【家风】【读者故事】栏目
开始征稿啦!
①想知道【家风】怎么写,有什么要求,点击《拼爹不如拼祖祖辈辈,是什么构成了你的家族DNA?》了解征文要求吧!一段故事、一封书信、一段视频都可以哟。如果你有倾诉的欲望,没有下笔的欲望,拨打下面的记者热线,我们可以进行采访报道。
投稿邮箱:794705074@qq.com
记者热线:15720613957


②《家人》杂志征集读者故事啦。父亲节在即,家人杂志第6期征集主题是“你与父亲的故事”对于父亲那些沉淀在您心中的感动,那些未曾表达的爱意,您都可以私信《家人》杂志,我们将“为您告白”——统一整理后,发表在《家人》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上。我们将选取其中最感人的故事,刊登在杂志上。成功入选杂志内容的四位读者,可以获得什么呢?

主编英幽灵子亲笔签名杂志一本
潘哒小剧场中的佛系小姐姐大力亲笔手抄经文一篇
不够?那就上个重磅大礼!
潘哒高清无码小视频全集!








参与故事分享,请在本文下方留言即可。

这一期杂志也将在父亲节前夕上市,让父亲上杂志,不是最好的父亲节礼物吗?



英幽灵子
长按左边二维码

主编带你进群聊

添加请备注“读者”


家人杂志

睿智的女人,都在这里寻找“阅历”。


    关注 家人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