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天才儿童当“残疾人”对待:法国反思“有教无类”可能误人子弟

 





高智商儿童往往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性格古怪,而在普通教育常使用的重复、模仿方面表现滞后。许多得不到理解的小天才被归类为低能、怪癖,甚至有可能被贻误终生。

想象一下,一个天才儿童可以提早并系统性地发现这个世界。如果智商高于130,他们可以跳级读书、充分发挥自己的天分。这并不是科幻小说,这在以色列已经是现实。这个中东小国重视并倾力培养高智商儿童,它深知,这些孩子将引领以色列的未来。7岁入学时,所有学生都要接受统一考试,2%被判定为“天才”者将参加特殊课程。每周一天,集中在专门的学校进行天体物理、化学或艺术培训……目标是拓宽他们的创造性。《费加罗报》5月7日刊文称,崇尚哲学、思辨的法国人往往敏感地将按考试给孩子归类上升到歧视或伦理高度,主张“有教无类”,但同时导致其针对天才的特殊培养滞后。



在法国政府层面,关于天才儿童的教育培养似乎尚处空白。2018年4月,“法国扶助高智商少年儿童中心”(Cnahp)和巴黎科学院在索邦大学举办与此相关的研讨会。Cnahp位于雷恩,是法国唯一关于天才儿童的研究服务机构。Janson-de-Sailly高中和Georges-Brassens初中的校长就法国中学对天才青少年的教育情况做了介绍,指出针对该群体的特殊教育和扶助在法国非常少。截至目前,位于巴黎郊区Joinville-le-Pont的Charcot中学是政府项目内专门接收问题天才少年的唯一学校,比如有精神障碍、注意力问题、读写困难等。在私校领域,78省的Le Bon Sauveur、巴黎16区的Gerson开设了特别班。雷恩一大精神病学教授、Cnahp创始人Sylvie Tordjman说:“研究表明,特别开设天才班级对学校的各方面建设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以色列的“超常教育司”:培养天才、吸引天才
被誉为“以色列国父”的第一任总理戴维·本·古里安曾经说过:“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在以色列,教育经费投入仅次于军费。1948年建国的以色列,在1958年便开始了“天才和超常教育”项目。1973年,以色列开始创办天才教育中心。1975年,以色列在教育部下成立“天才和超常教育司”。

每年开学之前,以色列年满8岁的儿童都要进行智力测试,从中鉴别出智商高于同龄的孩子,接着还有复试,要选出最具天才者就读公立学校天才班,或者天才学生特殊学校。

占世界人口0.2%的犹太民族拿下了22%的诺贝尔奖。以色列前任教育部长夏依·皮隆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曾自豪地说:不论是中国、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学生,如果想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那就应该考虑以色列的学校。



法国少年儿童中,智力超常者占2.5%,但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教育机构极少。相反有不少“假天才”--被父母过度培养的孩子进入了精英教育机构,政府教育部门目前是从“残疾”或“病态”的角度来对待天才儿童。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当智力早熟的学生(EIP)遇到困难、学习障碍时”,教育机构要为他们提供安排的通知。与此相反,美国、德国、荷兰和亚洲国家则针对天才儿童提供了“密集培养计划”。

法国心理学家Franck Ramus于2017年3月在专业期刊《研究》(La Recherche)发表了关于天才儿童的论文:“学业失败、不适应、敏感、焦虑、抑郁、读写困难……这都是民间流传的高智商儿童的另一面,其共同特征是有天赋者和智力早熟者在社会中反映为‘病态’”。学者呼吁,应当启发和帮助这些被忽视、但潜力巨大的小天才。“如果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潜力,那么给智力超常的孩子提供与众不同的教学是理所应当的”Ramus总结说。



据Sylvie Tordjman提供的研究数据,智力超常儿童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很快,同时患精神障碍和学习障碍的比例并不高于智力普通儿童。十五年来,她的研究中心追踪了1000名超高智商年轻人的学习情况。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小学时需要咨询帮助,但到初中和高中反馈情况普遍成为“课业太简单”。Tordjman提醒说,在普通教育系统,习惯和努力没什么价值,家长和学校看重的是结果,他提倡为天才儿童设立密集培养课程。

法新社报道指出,高智商儿童擅长联想、感情丰富,信息处理高速,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显得反应太快。在普通教育机构,有的高智商儿童可能成为课业典范,而另一些则会因为觉得老师、同学太慢太无聊而不配合教学,并受到校方或老师的排斥。但由于最初几年普通学校课程对天才儿童来说太简单,他们很难培养良好的求学习惯,最终很容易导致学业平庸。

(欧洲时报/李婧詝 编译报道)

编辑:Thomas


    关注 欧洲时报内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