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女子图鉴系列剧监制马筱楠:让日剧IP具有中国味道

 

“女子图鉴”系列剧,从东京一枝独秀,到京沪双城演绎,不一样的味道,有着怎样的配方?...







“女子图鉴”系列剧,从东京一枝独秀,到京沪双城演绎,不一样的味道,有着怎样的配方?

《北京女子图鉴》5月8日收官,《上海女子图鉴》16日接棒。两部剧虽是姊妹篇,但麻辣鱼发现,无论人物设定、剧情结构还是腔调质感,都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味道。



“不论哪个版本,主创团队都是先立人物,并没有提前设定好城市的属性和标签去创作,更不会为了追求话题,而刻意设计。”该系列剧监制、阿里文娱大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马筱楠在接受麻辣鱼专访时表示,两部戏其实表达了一个主题,就是“女性对欲望的表达和对独立的追求”,“职场都只是剧情的一部分”。



▲马筱楠

想做“女子图鉴”就在一秒之间
引进IP改编,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一度成为行业魔咒。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本土化水土不服。为了让外来IP更有中国味道,女子图鉴系列剧在“模式引进”后,主创团队更在意原创内容的打磨。

“《东京女子图鉴》在亚马逊播出时,我们觉得它表达的主题和结构非常新颖,跟我们当时正在推动的自制内容的都市题材诉求不谋而合。”谈及制作女子图鉴系列剧的初衷,马筱楠回忆称:“一秒钟就想到了要拍一个北京版和上海版,因为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魅力大都市,没有深思熟虑,但想想就会很好看。”



在跟日本版权方的联系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国内电视剧片方都去提案了,对于优酷的胜出,马筱楠分析认为,一是对北京上海的双重设定,二是对剧集体量的保持,符合周播特点,“其他片方提的都是拍45集或更长的都市剧”,三是“由一个视频平台来发起更具有时代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京沪两个版本的女子图鉴,跟东京版相比就像是一种接棒式的创作。“我们在结构上有借鉴原版,在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了本土化创作,不仅跟日版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北京版和上海版的差别也很大。”马筱楠说,IP只是一个起点,只有提供IP的解决方案,才能使之变成又一个好的作品。

为了体现这种和而不同,马筱楠同时表示“我们本来就找了两个主创团队,一个长期工作在北京、一个长期工作在上海,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都不一样,但我们负责组织创作、协调资源、把握方向,既保证了两部剧的统一又保证了它们的独立。”



据马筱楠介绍,北京版的主创们,年龄都是80到86之间的北漂,跟剧中人物陈可的年纪相仿,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等等如今都混成了“北奔”;上海的团队多是70末和80初,基本是上海土著或早期就已迁移到上海居住,对上海味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就跟回头看自己的十年过往差不多。

在马筱楠看来,无论哪个团队都有他们熟悉的生活和故事,他们对剧中人物、故事的理解是发自内心的,因为那就是他们曾经每日每时每刻的生活。

具体在制作方面,与《北京女子图鉴》结尾番外小剧场不同,《上海女子图鉴》导演程亮在剧情结构上做了“AB剧”的有趣尝试,即关键节点上会先展现人物的另一种选择,体现人物内心的“小恶魔”,然后再回归真实选择,两种剧情交错出现,“刚看时可能会懵”,但更真实也更具戏剧冲突。
每个角色都找到了最合适的演员
《北京女子图鉴》讲述的是来自四川小城的普通女孩陈可,从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间的北漂故事;《上海女子图鉴》则讲述了安徽姑娘罗海燕在上海读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奋斗的故事。

对于两部剧所展露出的地域特色,马筱楠分别作了形象的描述:“北京是加引号的城乡接合部,有一种热腾腾的生活感,你可能从三里屯出来转身去买地摊货,五秒钟切换高大上和接地气,上天入地皆有无限的想象。但上海的调性比较统一,外地人融入本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陈可在感受时代的冲击时,是个勇敢跟过去说再见的人;而海燕则一直处于选择的过程,在尝试做一个上海人。”

无论陈可(戚薇饰演)还是罗海燕(王真儿饰演),都让马筱楠感到“非常幸运”的是,“合适的角色都找到了最合适的演员”。



▲戚薇在《北京女子图鉴》中饰演陈可

“我们创作北京图鉴的时候,就想找一个四川籍的演员来演,首先想到的就是戚薇。她在杭州上大学,去上海做过沪漂,觉得上海没什么发展空间又做了北漂,而且平时也比较泼,个性上非常融入陈可,整体感觉就是特别合一。”对于王真儿,马筱楠也透露道:“我记得她穿了个黑裤子白衬衫来试镜,感觉很像职场新人,很快就定了她当女主角”,虽然不是科班演员,但人很聪明,也很敬业,拍摄期间皮肤过敏,还有脚伤,所以没穿高跟鞋,不然会更贴近人物。

除了主演,在其他角色的挑选方面,剧组也同样用心。比如在《上海女子图鉴》中,上海囡囡Kate这个角色,就让主创团队很是头疼。马筱楠回忆说,当时来试镜的演员非常多,但怎么都不对味,后来快要定妆的时候才想到了许久未露面的金莎,所有人都觉得很合适,“她是上海女生又能说好英文,与角色契合度极高,几乎是本色出演”。

对于这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合适”,马筱楠解释说,这首先是一种感觉,但量化的指标会对这种感觉加以佐证,“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预测出所选演员过往的作品、人设、粉丝、舆情等等,进而佐证之前选角合适与否的预判”。



▲王真儿在《上海女子图鉴》中饰演罗海燕

“北京图鉴开播时,有人说陈可为什么找戚薇演,播了半周没有人再问,好像找不出比她更合适的了。”对于王真儿领衔主演的上海图鉴,马筱楠依然信心满满。
都市话题剧更容易引起大众共情
最终以超过12亿网络点击量,微博话题突破11亿阅读、160万讨论,微信指数单日最高突破300万收官的《北京女子图鉴》,从陈可的情感选择、职场经历,乃至其三观问题,均被多维度热议,并引发多次全网大讨论。

“图鉴这类的都市话题剧,关注当代、关注时代,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比较容易引起大众的共情和共鸣的。”马筱楠认为,看到图鉴这样的热度,将来会有更多的市场团队和主创,去尝试创作这类有一定时代性的题材。



“我们从来没想,也做不到它是一个现实剧。”马筱楠同时表示,它其实就是一个轻松愉悦的产品,只是“因为大家太关注了,现在大家的讨论度,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对这个剧预期的舆论和讨论,而且比原来作品预期承载的东西更厚更多了”。

从女子图鉴的受众分析来看,除了90后的北漂和沪漂这很大一部分群体,我们发现也有很多50多岁的观众在看。马筱楠对此表示,年龄所产生的代际不会差太多,反而是性别上差别更大一些,“女性观众更多,但在消费上更聪明,比如会等剧集解锁了再看,而男性观众的付费却更冲动,跟购物正相反。因此,从女子图鉴观众性别比例上,男性观众占比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对于各种互怼和对立的声音,马筱楠认为,这其实是个好事,有利于都市话题更深层次地挖掘。这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个剧从题材到结构都有创新,创新就要承担风险,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改编,毕竟每个人对这个剧的投射都是不一样的。



▲《上海女子图鉴》剧照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一个中小成本制作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创作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完美,每部剧虽然只有20集,但整个项目创作和拍摄难度,并不输于四五十集的电视剧,复杂性很强。”马筱楠举例说,比如除了要拍摄北京和上海的地标建筑,剧中的主人公也一直在进阶,一直在换房换工作换衣服,相当于一直在转场。

至于何为一出好戏,马筱楠也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

首先创新是第一位的,在项目初始阶段就要判断题材和人物是不是有创新性,“如果给我一个之前看过的类似的故事和人物,我不会再去做了”,因为现在用户的兴趣迭代太快了;

其次要看是不是有一个动人的人物,因为做情节相对比较容易,与此同时情节也特别容易走向狗血;

三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更符合用户需求,“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除了传统的你播他看,更多用户其实还想玩、想参与,一个项目如果具备用户娱乐的全方位需求,成功性可能性更大”。
圈层爆款已属难得  大众爆款更难
“当舆论抢夺睡眠的时候,圈层爆款已属难得,大众爆款更难。”马筱楠慨叹,现在做一个剧,让全国人民都说好,真的挺难的,因为娱乐消费的形式太多样了,但“我们仍然要走向大众”。

对于去年出现的现象级爆款《白夜追凶》,马筱楠分析称,悬疑剧在创作过程中的逻辑性,有着高于其他剧的天然要求,而逻辑性高的剧因为让人觉得牛、高级,自然也会容易高山仰止,不管从口碑还是品质上都容易超过其他剧,所以在流量上也会获得比较好的回报。



去年,出品诸多经典美剧的Netflix买下了《白夜追凶》全球发行权,面向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播放。这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正式在海外大范围播出的网络剧集。

网剧出海,固然让人欣慰。但在马筱楠看来,“走出去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你卖了一部剧,就可以代表国际标准了,最重要的是大家能够把真正的国际标准做成自己创作的标准,国际标准要时刻在心中。”

据马筱楠介绍,在剧集制作上,优酷也在不同的项目中寻求着国际化合作。比如在《上海女子图鉴》中,灯光、美术、造型就是来自日本的国际化班底,“因为日本团队之前跟导演和制片人有过一些合作,所以这次也是无缝合作,没有任何沟通上的障碍”。

“这种国际化合作,既能够补齐我们劣势的东西,又能把国际化标准变成我们真正的标准,进而推动我们更多的作品具备国际标准。”马筱楠认为,与优秀的国际主创合作,是提升自身标准、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标准越明确,标准越统一,同样是一个好事。”马筱楠解释说,作为创作者,知道了边界在哪儿,研究好它,在要求之内潜心创作就可以了,更可以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用户点对点的做一些新鲜内容,而不是天天想着怎么去钻空子,这其实是鼓励创新的。

马筱楠还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现在做剧的已经不只是传统的电视剧公司了,跨界人才越来越多,活性越来越强,“跨界的人才没有包袱,总会有些新玩法,这也改变了原来的竞争环境”。

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观众看好故事的欲望不会改变。

“真正的好内容,真是太少了。”马筱楠认为,创作者要给大众创造价值,长视频的重要性,就在于其质量和灵魂。否则,在好内容如此稀缺的当下,“大量内容无人消费,都变成一盘盘磁带放在库里,就只会是一种莫大的浪费”。




    关注 麻辣鱼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