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重磅 居民气价终破冰:建机制比调价格更重要

 

6月10日执行居民与非居民门站价格衔接...



全文3127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eo此前报道:eo封面 | 破冰居民气价:“要改,就是现在”

南方能源观察

微信号:energyobserver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eomagazine@126.com

eo记者 周慧之

“确实太不容易了。”

此刻,这句话可能是天然气价改推动者和气源供应商的共同内心写照。

5月25日下午四点,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发布《关于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指出,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完善价格机制,建立反映供需变化的弹性价格机制。

具体来说:将居民用气由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为最高上限价格管理,价格水平按非居民用气基准门站价格水平安排。供需双方可以基准门站价格为基础,在上浮2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门站价格,实现与非居民用气价格机制衔接。

这是自2013年开始执行天然气门站价格管理体制,将门站价格划分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以来,官方首次明确推动取消门站价格“双轨制”的举措。这意味着,衔接工作完成之后,居民用气和非居民用气的门站价格不再执行区别定价。

这项价改工作从三年前开始展开,如今终于如愿以偿。去年冬季大范围的气源紧张,推动着高层下定改革的决心。不少专家认为,今年是实现门站价格并轨的一个“窗口期”。

对低收入群体的“精准补贴”,被视作本次价改的一大“亮点”。“与财政部反复商量。”相关负责人告诉eo,本次调整居民气价所需的“精准补贴”,中央财政将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加大支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价格衔接仅在批发环节,而真正面向用户的是终端销售价格。《通知》指出,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疏导终端销售价格。但具体销售价格如何调节,由地方决定。

事实上,由于各省市输配气价的核定正在进行当中,该项工作完成后,中间环节的费用将受到压缩,相当于中间环节承担消化了一部分居民气价门站价格的上调成本,这就使得最终传导给终端销售价格的幅度要更低。

“终端价格的上调幅度,不会超过门站价格的上调幅度。”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指出。

此外,《通知》还提到,推行季节性差价政策,鼓励市场化交易。消费旺季可在基础门站价格基础上适当上浮,消费淡季适当下浮,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削逢填谷,鼓励引导供气企业增加储气和淡旺季调节能力。

一个共识是,“比起调价格,建机制是更重要的。”

怎么衔接?
今年居民门站仅调一次

0.35元/方,是今年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上调的最大幅度。剩余价差,一年后可以继续理顺。

据了解,目前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的门站价差在各省情况不一,通气较晚、干线末端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已经实现价格衔接,价格主管部门统计下来的全国平均价差在0.35元/方,其中有少数省份超过了该均价。

当居民用气从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方法后,上浮20%、下浮不限的波动区间,同样是在一年后才能执行。根据《通知》,方案实施时门站价格暂不上浮,自2019年6月10日起允许上浮。这意味着,居民用气门站价格在今年只有一次调价机会。

今年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的上调,是在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下调之后进行的。考虑到天然气增值税税率由11%降低至10%,价格部门统一按10%税率安排天然气基准门站价格,因而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已率先调整下降1-2分/方,此时居民与非居民价差已有所缩小。

在此基础上,2018年6月10日当日,统一对居民用气门站价格进行调价衔接。《通知》要求,如果地方决定今年疏导居民用气销售价格,原则上在今年8月底之前,即供暖季来临之前完成本轮调整。分级管理之下,“销售价格是地方管理,什么时候调,调多少,调不调,都是由地方来决定。”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
钱从哪来?
中央支持,地方落实

钱从哪来?如何解决对低收入群体的“精准补贴”问题?是业内此前对居民与非居民用气价格衔接“信心不足”的一大焦点问题。这一次,“钱”的事,终于得到了落实。

“与财政部反复商量。”相关负责人告诉eo,本次调整居民气价所需的补贴资金,中央财政将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加大支持力度。

据其介绍,中央财政对每个地方的补贴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低保,二是针对北方“煤改气”省份。为了推进本次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的衔接工作,中央财政相应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会通过总体的大气污染防治补贴渠道(包括煤改气等),加大支持力度。

“具体由地方政府来执行,并承担补贴的主体责任。”该人士强调。

根据《通知》,对低收入群体给予适当补贴,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和北方地区农村煤改气家庭适当补贴。补贴由地方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中央财政利用大气污染防治等现有资金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过去由于居民气价低于非居民,像中石油这样的气源商补贴承担了居民气价与进口气价格的倒挂。“现在实际上是‘暗补改明补’的一个过程。”

是否需要监督地方政府对补贴发放的实施?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对此感到乐观。“不用监督,这里会有城燃公司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思亚能源咨询公司总裁李遥告诉eo,“因为城燃公司的采购成本上来了,地方政府是否允许城燃继续顺下去,这里就会存在一个博弈。”
下游怎么看?
为了行业健康,必须进行

利用批发环节居民与非居民的价差,以及相应配比难以核实从而进行套利的操作,是业内默认的下游分销商的重要“商业模式”。本次天然气价改推动“双轨制”的取消,将有机会消除这一套利空间的存在。尤其在气源紧张时期,避免出现去年冬季的“倒卖”乱象。

“去年冬季各部委下去调研,反映的都是城市燃气以民用气的比例要指标,然后拿去供工业,以致于问题很严重。”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理事长助理迟国敬解释,“实际上这个问题只是个别现象。”

不过迟国敬依旧认为,本次居民门站价格调整,应该是现在必须要进行的,否则天然气行业难以健康发展。“一说到调价,燃气公司肯定要做很多程序性的工作。但是从长远来讲,燃气公司和地方政府都是愿意这样做的。”

“在发改委和不同场合的会议上,许多地方物价部门也希望尽快把居民和非居民气价并轨。”迟国敬说。
影响煤改气?
推动煤改气更加理性

对于居民用气门站价格调节的另一个担忧,在于北方大面积“煤改气”工作的推动。居民用气价格衔接工作的推进,是否会影响到农村“煤改气”的步伐?

“我觉得居民涨价可以让煤改气更加理性,因为城燃公司采购成本大幅上涨,不一定在农村都能顺的下去,那就在城燃公司和地方政府之间加了一层压力,到底是谁来支付的问题。”李遥认为,“如果让地方政府和城燃都承担一部分,肯定会让煤改气趋于理性发展。让地方有裁量权,是一件好事。

“比如在煤改气的同时,改善农村房屋的条件,增加保暖措施等等。”李遥补充解释,“减少资源浪费,对行业同样是好事。”

据主管部门的统计,每户家庭每月的天然气消费量在19-21方,平均以20方/月计算,即使按照今年最大幅度0.35元/方,每月平均增加支出仅7元。
共识
量比价重要

“现行的体制不利于保供应。”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指出,本次价改理顺了三个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价与量的关系、补富人还是补穷人的关系。

在郑新业看来,资源的“有和没有”,是更重要的问题。“去年是供应问题,现在讨论的是价格,对于用户来说,量比价格重要。所以首先要考虑供应,其次才是考虑低价供应。”

去年冬季用气的高速增长,使得上游气源商和省级供应商面临价格倒挂的窘境。到了2018年,天然气消费增速持续居高不下,国际LNG现货价格一路走高。气源供应商在经历过去一个冬天对价格倒挂的补贴之后,难以延续。

此前在5月1日,浙江省物价局已经通过对非居民用气价格上调0.1元/方来平抑“亏损”,采取的方法同样是通过“扁平化”的方式,压缩市县一级高中压管输费来承担消化,并不增加终端用户的零售价格。

这次批发环节居民用气价格“衔接”机制的推出,对于上游供应商将起到“减亏”的对冲作用,并激励上游进口的积极性和供应量的增加。“这是最直接的一个效果。”上述负责人表示。

迟国敬也有同感,“好几个省长都曾表示,愿意多花点钱,以保障天然气的供应。”

周大地表示,中国的天然气市场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属于紧平衡的状态,不仅仅是价格问题,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等。但是如果价格无法理顺,这个(紧平衡的供应)周期就会拉得很长。

作者微信号为backohuizhi,长期关注气改,欢迎更多交流


    关注 南方能源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