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2018汉马成功举行,武汉科技报小记者感受人与城的“健康盛宴”

 

小记者深入报道赛场内外...







4月15日7点30分,第三届武汉马拉松在汉口江滩江汉门前正式起跑。身着运动服的武汉科技报小记者们成为活动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专业记者的带领下,小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到赛场内外,对本次赛事进行全方位报道,采访、提问、记录……穿梭于工作人员、志愿者、参赛者、游客之间,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叙这一段旅程。他们活泼的身影引得众人纷纷注目,还有众多前来“观战”的小朋友现场要求报名参加武汉科技报小记者团。





小记者初体验



瞄准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
武汉枫叶国际学校
1016班 艾江山
▼小记者采访乌干达选手史丹利
这次武汉马拉松记者采访活动,是我第一次亲身感受马拉松,很激动,很刺激。清晨,在马拉松出发地点等候时分,就已经让人热血沸腾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聚在一起,他们虽然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今天只为了一个主题——奔跑,马拉松,奔跑,生命。

我穿行在奔跑的人们中间,在这场“人”与“城”的健康盛宴中,感到激情彭拜。我来自枫叶国际学校,英语是棒棒哒的,我的采访对象瞄准的是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其中一位来自乌干达的选手告诉我,他是第二次参加武汉马拉松长跑,他说“This city is wonderful,I will come back again.”通过这次马拉松现场采访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马拉松的意义不仅在于奔跑,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这种体育竞技中的意义,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明年的马拉松,我,一定会再来!


刚开始只敢和熟人聊天
武汉市红领巾国际学校
1202班 王雅冰
▼小记者采访警察
今天参加马拉松采访,我体验了第一次当记者的感觉,刚开始来到这个人山人海的集合点,我只敢和熟人聊天,甚至连专用通道也不敢走。编辑叔叔对我说:“做记者,天不怕,地不怕,壮着胆子往前走。”记者本身就不平凡,它是一个荣誉的象征,而身上挂着的这个记者证,它则是一个勋章。

我们每个人手上拿着一个小红旗,在舞台上,在大门前留下我们的脚步。采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人对我笑眯眯,有的人则拒绝我。我总感觉心里有一股力量,支持我前进。我鼓起勇气,采访了一个警察,虽然他们因为在站岗,不轻易回答别人的问题,但为了营造安全美好的环境,辛苦的执勤,值得我们点赞!我还采访了一个运动员爷爷,他说他提早做了几年的准备,有信心在本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还有一些游客则到处拍美美的照片,用来留念。最后我们爬上了登高台,看着下面人山人海和那声发令枪一声“啪”后万人奔跑的壮观场面,我的心潮澎湃……


第一次采访 他们自豪


早上6点不到,小记者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早早地来到江滩集合,他们手里拿着采访本,脖子上挂着记者证,一个个翘首期盼,激动地等待着比赛大幕的开启。

“为了今天的采访,孩子激动的一晚上都没睡着,连睡觉都把记者证拿在手上,怕忘带。”王雅冰的妈妈告诉记者“往常早晨喊都喊不醒,今天4点多就立刻爬起来了”集合完毕后,本报副社长江丽琴在现场就马拉松的相关知识点对小记者们进行了科普,并传授了采访技巧、经验,提醒采访中注意事项,鼓励他们勇敢大胆提问。
开赛前半小时,小记者们信心满满的开始寻找采访对象,一名正在做热身运动的乌干达选手进入小记者艾江山的视线,他迅速的跟上去,用流利的英语自我介绍并提问。面对颇有“国际记者范”的艾江山,乌干达运动员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真了不起!”。他说,这是他第二次参加汉马半马,自己一直都很喜欢武汉,喜欢跑步,希望这次比赛能取得好的名次。

12岁的小记者王雅冰独立采访了一名警察,“他们晚上两点就已经在现场了,真是好辛苦啊!”她感叹道,“他到岗的时间我还在做美梦呢,向辛勤付出的警察叔叔致敬!”

虽然小记者们看起来稚气未脱,但是他们在采访过程中毫不怯场,丝毫不输专业记者。每逢采访告一段落,小记者们便会立刻找机会完成采访笔记,忙碌的身影,成为了现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推荐阅读

☞ 4月1日不是愚人节,而是王伟烈士的祭日(附中美撞机现场视频)

☞ 手机里有钱的,最好关掉这个功能!

☞ 再不知道就晚了!身份证新规来了,条条与你有关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丁莹 陈映琦
摄影:刘炼
编辑:赵赵



    关注 科技大武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