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攻击证明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点击上方关注”王伶俐心理工作室

自我觉醒的平台


图文 ∣ 小雨
上周《复仇者联盟3》上映引起了漫威粉丝们十年的情怀,当然我也是当中小小的一枚。

漫威电影里基本都在是讲超级英雄,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些电影,至少我是非常喜爱的,这些美国超级英雄影片,讲的首先是全能自恋,那些无所不能的英雄们担负着拯救整个城市乃至地球的重担。

最喜欢的两个系列是《蝙蝠侠》三部曲和《蜘蛛侠》三部曲。这两个系列的电影不仅讲述了全能自恋,还都讲了攻击性,并且直接用了黑色做隐喻。

电影《蝙蝠侠》剧照
《蝙蝠侠》永远都是一身黑色装束,《蜘蛛侠》三部曲的第一部中,讲到纯白色的蜘蛛侠只有爱和真善美,同时你会看到他是一个经典的好男人:羞涩、封闭、宅,总是有点弯腰驼背,并且虽然会感动你,但似乎缺少魅力。

第二部讲到外星的黑色能量附在了蜘蛛侠身上,他立即化身为带着点邪气的男人。有意思的是他一下子变帅了,走路昂首挺胸,浑身都放着电,所到之处女人被迷倒一片,他具有了超凡魅力。

为什么蜘蛛侠黑化之后,突然有了魅力?

如果我们明白,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那么就可以有一个推论:剥离了攻击性的男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男人,则是真实的,因此后者比前者更有魅力。同样的,这个推论也可以放到女人身上:简单的好女人被人称道,但有攻击性的女人,更容易生动有魅力,比如很多人都喜欢有个性,耍点小脾气的女生。
 


精神分析的咨询与治疗把修通攻击性视为核心部分,可为什么大多数人活不出攻击性,甚至容易将攻击性视为破坏性,而倾向于压制它呢?

在这里,要介绍一个精神分析中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儿童需要获得母亲或客体可以在他发出攻击后而得以幸存的感觉。

婴儿一开始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那么自然会担心自己一发出攻击,母亲乃至整个世界都会被摧毁。各种超级英雄片,都刻画过这种这种感觉,好像地球和宇宙太脆弱了。

这种心理现象可以延伸到非常多的地方,最终可以引出这样一个推论:孩子天然地会认为,家里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击性导致的结果,比如亲人意外死亡,父母离婚等,从而导致他压抑自己的攻击性,或者即便释放攻击性,也是以破坏性的方式呈现。

孩子因为有全能自恋加攻击性,所以以上这些推论是很自然的部分。

父母需要特别提醒孩子家里的这些事情不是他导致的。但相反,我们在很多家庭会看到,父母会一遍遍对孩子说我们离婚是因为你,我们不幸是因为你……这对孩子的心灵是摧毁性的。

生活和电视剧里都在不断上演这样一个情境:小孩子问爸爸,你和妈妈离婚,真的不是因为我学习不好吗?相信很多朋友都替小孩子感到心疼。



攻击性是人类的本性,攻击性又容易带来这些罪疚感,那该怎么办?

这里就要特别提到温尼科特的理论。在温尼科特那里,攻击性等同于活力或动力。他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时,自然就会有攻击性产生。

当一个人向外界伸展自己的意志时,这就像是伸展出了一个能量触角,如果这个能量触角与其他存在建立了好的关系,那么这个能量触角就被照亮了,变成了热情、创造力等生命力;如果这个能量触角没有和其他存在建立关系,被忽略或被拒绝了,那么它就会变成黑色能量,成为攻击性。

攻击性向外,就变成破坏性,而攻击性向内,就变成了抑郁。

这是形象化的说法,而温尼科特则说,攻击性是天然的活力,在好的促进性环境中,儿童的攻击性得以整合,而在坏的剥夺性环境中,攻击性就会变成破坏性,并以反社会的方式显示。

温尼科特说,如果母亲在婴儿攻击下得以存活,那会让婴儿意识到母亲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个存在。母亲得以存活的意思是,母亲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离开,同时也没有报复惩罚他。



需要解释的是,对于小婴儿而言,还没有形成 “ 客体稳定性 ” 的概念,所以母亲离开,就会让小婴儿觉得,母亲好像被他的攻击性杀死了。因此母亲或第一养育者在孩子小时候,和孩子保持一个基本稳定的关系,非常重要。

客体稳定性,是指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一岁半时才能形成“客体稳定性”的概念。这时,一个事物从他眼前拿走,他不会太慌,因为他知道这个事物仍然存在。

但在客体稳定性的概念没有形成前,他要么会很慌,要么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会认为这个事物一旦在他眼前不存在了,那就是彻底消失了。

因为没有“客体稳定性”的能力,所以可以和孩子玩“捉猫猫”的游戏,但等孩子长大后,形成了这个能力后,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除了“客体稳定性”,还有“情感客体稳定性”的概念。

如果母亲与孩子有一个高质量的稳定关系,那么孩子在三岁时就能形成“情感稳定性”的能力,即孩子会知道,已经建立的情感就是稳定的,不会随着关系的改变而轻易发生改变。

如果母亲报复惩罚小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攻击性真的是可怕的东西,真的可以毁灭世界,所以外在世界要压制他的攻击性,要惩戒他,让他知道不能随意释放攻击性。



当然,这两种情形下仍然可能会培养出攻击性爆棚的孩子,但这时攻击性已严重偏向了破坏性。

他们的逻辑是:攻击性是不好的,于是一宣泄攻击性,就会用不好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再强调一下,在温尼科特这里,攻击性就等同于生命力,它是小孩子伸展自己时一种非常天然的东西。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攻击性,可以理解为我在寻找你的时候自然产生的一种东西。特别在婴儿这里,攻击性是 “ 原始的爱的表达的一部分,最初的爱的冲动,具有一种破坏性,但破坏不是婴儿的目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什么是怜悯。 ”

当母亲能接住婴儿的攻击,这个时候母亲就与婴儿建立了联系,可以说婴儿的自体就找到了客体。而在关系中,一元关系里的攻击性变成二元关系中的热情。



志愿做一个有趣灵魂的高个子—小雨

往日文章精选:

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

漫画 | 这样陪伴抑郁的我

心理疾病的分类

关系 | 三角关系

人格特质 | 18大要素

关系 | 孩子与父亲

关系 | 孩子与母亲

讨论死亡

接纳、认同、转换

干掉“焦虑”!

拒绝”好人卡“!(下)

拒绝”好人卡“!(上)

把两颗心画成一个同心圆

揪出压抑你的凶手

I See You!!!

碰撞出真知

重新成长,重新释放!

关系即命运

初心

母爱的忘我

特级三文鱼,给我来一打!

爱的饥渴

把爱找回来

价值条件过多

不要动我的奶嘴!!!

梦想?还是幻想?!

父母需要学习的心理课程

至尊宝能成为盖世英雄?!

助人技术简介

内在比赛


    关注 王伶俐心理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