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唐代的贵州石桥古法造纸,成国博古籍图书修复用纸,让画家们惊艳

 

“石桥村”距丹寨县30多公里,村口,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桥横跨清澈平缓的南皋河,听村民们说,这个村就因这天然石桥...



“石桥村”距丹寨县30多公里,村口,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桥横跨清澈平缓的南皋河,听村民们说,这个村就因这天然石桥而得名。而许多从四面八方来到石桥村的人们,又是因了这里的古法造纸。



造纸作坊通常依河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而建

随着石桥手工纸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企业家来到石桥考察,希望投资扩大手工纸的生产。而石桥手工纸更吸引了许多省内外画家,他们看中了这种纸对于绘画所产生的独特机理效果。去年底,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何家英专程到了这里,除了订购大量手工纸,还表示要扶持石桥手工纸生产,为造纸提供技术支持,并牵线引资,进一步提升石桥手工纸的质量,扩大生产,丰富品种,让这里的造纸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古法造纸 源自唐代

就在石桥一侧,一凸出的巨大山岩下,是因势而建的古法造纸作坊,一块“古法造纸展示中心”的木牌显示出这一技艺在当地的地位。

进入作坊,顿觉凉气袭人。这大概是因为石壁的湿气带来的。石壁多处滴水,一股细细的水流从石壁流入作坊内的水池中。“我们这里从祖辈开始就是利用河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造纸,主要是为了依靠天然的水源。”一位姓潘的造纸师傅说。



古法造纸中的“抄纸”工序

作坊内,一件件造纸器具看上去简单而古旧,潘师傅一一介绍说,它们是抄纸槽、木碓、踏碓、水轮、曲柄轴等等,“这些完全是古法造纸所用的器具,我们这里的古法造纸大概从唐代开始,大约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石桥村人都认为自己是蔡伦的后代,每年春节都要在这里举行一次纪念蔡伦的祭祖仪式。”

在作坊的几处水池内,泡满了一条条细长的树皮,据潘师傅介绍,这是从满山生长的构树上取来的,因为它具有纤维均匀细密、成浆率高等特点,造出来的皮纸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因此成为石桥村造纸的主要原料。

潘师傅介绍,古法造纸有16道工序,整个造纸过程全凭手工制作,材料及加工为全天然。一张纸的生产需要20多天时间,其中仅是备料就要20天。他们的技艺都来自于师傅的言传身教或是家传,一般要3至10年才能熟练掌握。



   制作花纸工序

据了解,石桥村村民95%以上是苗族,村里大多数人都会古法造纸。而青山绿水又为石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造纸条件。石桥纸厂苗族师傅杨大文还于1982年随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代表团,到加拿大多伦多市科学中心进行白皮纸生产技艺表演。2004年起,贵州省对石桥古法造纸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2006年,省文化厅命名石桥为古法造纸艺术文化之乡,并于当年成功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丹寨县又将石桥古法造纸作坊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近年来,造纸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该村200多户人家,如今从事皮纸生产的就有40多户。

  ■古纸新颜 迈出国门

在石桥村最为出名的造纸世家18代传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家的作坊里,一位女工正往纸浆模里细心地摆放鲜花、树叶。“这是制作的花纸,用的鲜花都是乘早上有露水的时候上山采摘的,把这些刚采摘回来的鲜花直接放进纸浆模后,还要再浇上一层纸浆,以保留鲜花的本色与形状,而且长期不变色,这样的花纸一个人一天只能制作不到10张。”



花纸

王兴武说,他从1980年高中毕业后跟父亲学习造白皮纸,到如今已干了36年。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石桥村纯手工的白皮纸遭遇了机器纸的冲击,一度败下阵来。那个时期,因为缺少销路,村里造纸的人家逐渐减少。

眼看古法造纸工艺濒临失传,王兴武决定打破传统,在1998年尝试用漫山遍野的各种野花生产彩色手工纸。经过两年时间,王兴武用最原始的纯手工技艺和纯天然的原料做出了彩色纸。就是这一小小的改革,却很快受到了不少国内外游客的青睐。2000年,他的彩色纸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以3元钱一张的价格签订了18万元的订单。一年下来,仅彩色纸的销售额就相当于过去18年白皮纸的销售总额。从那以后,石桥手工彩纸逐渐打开了市场,石桥白皮纸也再次为世人所识。

创新产生的效应让王兴武增强了信心,他又琢磨起用构树皮生产国画、书法用纸。经过6年的反复实践,王兴武用构树皮生产出了第一批宣纸,经上海国画院组织的书画家试用,认为王兴武生产的宣纸浸润度好,用于国画更耐皴擦,并且有着独特的表现力。此后,短短两年时间,王兴武生产的各种规格的宣纸便销售到了香港、上海、浙江、新疆、北京等地,年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之后,王兴武又摸索着生产出古籍图书修复用纸。

与此同时,王兴武为了带动更多村民就业,自筹资金,联合22户农户在距石桥村下游一公里的大岩洞里办起了造纸作坊,成立了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王兴武与大家共同努力,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生产出古籍图书修复用纸。经专家推荐到国家博物馆检验并试用,产品全部合格,国家博物馆于当年与该合作社签订了80万元的销售合同。为给古籍图书修复用纸命名注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兴武将它命名为“迎春苗纸”。每年,仅是国家博物馆订购的“迎春苗纸”就达20多万元。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王兴武目前已生产出金丝、麻丝、皱褶、凹凸、花草、云龙、超薄等八大系列古法彩色手工纸,主要销往日本、法国等国家和香港、深圳、上海等城市。王兴武还在北京宝翠斋开设了门市部,专门销售石桥纸以及用这些特种纸、宣纸制作的工艺品上百个品种,很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后继有人 前景更好

王兴武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走进他家的两层小楼,正逢几位外地游客在这里参观,面对眼前各种各样的纸,还有彩色的纸灯笼、纸伞、折扇等纸制工艺品,游客们不停地说“太美了,太神奇了,现在还有这样古老的工艺!”他们兴奋地买了这样又看上了那样。



     中国美协副主任何家英专程来石桥考察

一对法国青年专程找到这里,看着店里的这些纸品和工人的操作,脸上露出惊叹的表情,还相互议论着什么,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听得出语气很兴奋。随后,这对青年购买了好几种彩色纸和纸质相框、花纸伞等工艺品,意犹未尽地离开。

王兴武说,以前,石桥村村民只是按照古法造纸工艺造纸,没有进行纸质工艺产品开发。2005年,省旅游局有关领导到石桥调研,提出了开发纸质工艺品的思路。随后,村民们大胆尝试,开发了许多纸质工艺品。“因为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世界闻名,用古法纸加工而成的旅游工艺品,与其他地方的工艺品相比自然就更显独特,这对于游客特别是国外的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王兴武说,这些产品走出了国门,远销澳大利亚、冰岛等国,石桥村每年仅此项的创收就达到数百万元。

石桥手工纸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省内企业家到石桥来考察,找到王兴武表示了合作意向,希望投资扩大手工纸生产。

“现在虽然机械化生产的纸张产量很大,但是它们没法代替手工纸,我们有无法取代的优势。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并且加大宣传,古法造纸的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现在,我的两个已经大学毕业的儿子已跟我学会了造纸技艺,还运用网络推销我们的手工纸。我不仅教家里人学造纸,还收了很多徒弟,希望这门技艺一直传下去,并且越来越兴旺。”王兴武充满信心。


    关注 黔中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