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手足口病

 

上午门诊,阳光微风。诊室走进一位先生,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



上午门诊,阳光微风。

诊室走进一位先生,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

—— 20180618 星期一

患儿男性,2岁10个月,发热伴口腔、双手疱疹一天。


体格检查:体温37.6℃,咽部充血红肿,咽颊可见多个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舌体潮红,舌体右前侧可见一小疱疹,双手掌心可见散在小疱疹,未溃破,周围红晕。(类似下图)。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均升高。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

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潜伏期:

多为2~10天,平均3~5天。

流行病学: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

若出现以下症状提示病情加重需要马上就医:

1.持续高热不退,即使口服退热药也很难退热;

2.频繁呕吐,特别注意喷射状吐;

3.小便明显减少;

4.呼吸急促,肌体抖动,惊跳,站立不稳;

5.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

6.头痛难忍;

7.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注:图片来源于网路,经重新整理编辑。

参考资料: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


    关注 晓棠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