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孩子生出来,我不负责带,心情好就逗逗他”

 

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忽略了教养,将来孩子再怎么叛逆,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份了...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
,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图片:男孩们
 1 
身边有很多妈妈,不管是一胎还是二胎,都是坚决自己带。

哪怕是一个人带也要带。

于是,很多年轻妈妈说起带孩子,画风是这样的:

有时候抱着孩子,就觉得有热呼呼的从下面冒出来。

如果是尿尿倒还好。如果碰上孩子拉肚子,自己身上就没干净过。哪怕是垫着尿布,也总会有星星点点的粘在身上。

本来就没经验,要多花很多精力。还要不停地换衣洗衣。后来干脆放弃那些小污点了,因为实在没力气管了。

话虽如此,这些妈妈们,还是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她们的这份坚持,让我很好奇,如果生下来孩子,妈妈选择不带,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2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位很多人点赞的,当“甩手掌柜”的妈妈。

这位妈妈,说起自己老公和双方父母劝她要孩子的时候,她其实是不太愿意的。

她本来是一个兴趣很广泛的人,哪怕不结婚不生孩子,也不会觉得无聊。

后来觉得,既然在一个家庭里,还是需要沟通。而且因为生孩子的事情,家人在家里家外也闹过好几回。

开了个家庭会议后,她同意生孩子。

但前提是,生完孩子,不能影响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质量。

怀孕期间老公包揽所有家务,孩子生下来用奶粉喂养,而且全部老公负责。

她爸妈和公婆也同意给她帮忙。

宝宝生下来之后,大家都围着孩子转,有点冷落她。她反倒很高兴落得清静。

除了休息健身,就是刷剧打游戏。家务照着生孩子之前一样做。

照顾宝宝完全看心情,没事就逗逗孩子,心情好的时候,会偶尔帮忙换换尿布。

父母公婆偶尔也会对她这种态度有意见,老公则是累得说不出话来。

生了孩子后第三天晚上,老公就不想起床看孩子了。孩子半夜哭起来,老公睡得太熟听不见。

结果被她一把推醒,因为之前抱怨过,也有过协议,老公只好一声不吭地继续去给孩子泡奶粉喂奶。

刚开始的时候,家里人想的都是,最好能生个二胎。

她自己生了孩子以后,慢慢地觉得,自己还是挺喜欢孩子的。

在家里一提想法,大家都不同意,老公几乎要痛哭流涕,求她不要生二胎了。

原因不用说:带孩子实在是太辛苦了!
 3 
这位妈妈讲了自己的经历之后,很多人都表示支持,觉得女性就应该独立自主一些,无论有没有孩子都该有自己的空间。

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说当妈妈当成这样未免太过狠心,心情好才带孩子,不像个当妈的样子。

我不完全赞同她的做法,她自己也说:自己的做法不具有普适性。

我看到的是,这位妈妈带孩子的样子,正是现在很多爸爸们在育儿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样子。

很多爸爸平时不怎么管孩子,有时候下班后心情好,就逗一逗孩子,帮忙搭把手。

有人觉得,在外面辛苦了一天,回来随便管管孩子,这样就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好爸爸了。

那妈妈也这样做的时候,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她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呢?

之所以会有这种认识上的反差,还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孩子的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

很多人都说,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长情的陪伴。

这位母亲,除了追求女性的独立和自主,其实也是在用她自己的故事,告诫着所有的父母们:孩子的成长,不论少了爸爸还是妈妈,同样都是不可取的。
 4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有些爸爸,生孩子,就全指望着妈妈和家里的老人。

如果妈妈上班也很辛苦,最后就完全交给老人。

可是,孩子究竟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怎么能随便交给其他人呢?

哪怕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不例外。

朋友小西,怀孕的时候,公婆高兴坏了,从很远的老家赶来,在市里最好的酒店办了几桌,还给了个特别大的红包表示“奖励”。

没多久,婆婆就安顿好老家,专门搬过来照顾小西。家务一律不用她操心,饭菜也很可口。

说真的,我们都很羡慕她。

孩子出生后,当爷爷奶奶的更开心了,天天围着孩子转。

还没到满月,奶奶就说,要把孩子带回老家去养。

小西当然舍不得,孩子可爱的小脸还没看够,就要被带走了。

小西的老公说,孩子生下来,自己工作忙带不了,你一个人带怎么能行呢?

小西不吭声了,自己也要上班,一个人怎么带孩子呢,这不是开玩笑吗?

没办法,孩子满月后,就断了奶,交给婆婆带回老家了。

没有孩子的负担,平时就练练瑜伽,几个月下来,身材甚至比怀孕前还要好。

工作上也有更多精力了,业绩蒸蒸日上,多次被领导表扬。

有空还能出去旅游散心,日子过的美滋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童话故事。

就像茨威格在《断头皇后》里说的:“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等到孩子要上学了,小西把孩子接回家来,发现孩子除了满世界疯玩,就是盯着手机电视看。让他学习,一会也坐不住。

小西和老公想管管孩子,孩子根本就不听。有一次爸爸生气了,说得狠了点,孩子哭着喊着:“我要回家!

他觉得奶奶家才是他的家,他是爷爷奶奶的孩子。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带孩子偷懒,本以为是一份上天赠送的清闲,却没想到,这份馈赠的代价也无比沉重。

错过了最初的几年,再想尽法子去教育孩子,真的是说不出的困难。

孩子投奔自己的父母而来,出生到这个人世,我们或许给不了他天上的月亮星辰,地上的山河大海,但我们的陪伴和爱却不能少。

哈佛的心理学家,吉尔博特曾说: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觉得遗憾,但你却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愧疚伤心。
 5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参与陪伴,实际上也是父母自己的成长。

共同成长,才会和孩子有稳定而亲密的精神联系。

我们常说:“母子连心”,“上阵父子兵”,这种坚实可靠的信任与联系,并非是完全依靠血缘关系天然形成,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

可以想见,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时候隔代教育限制了他们的教育方法手段,也可能没法陪伴孩子长久。

到了孩子上学的时候,很多父母都面临着把孩子从老人手里“抢”过来的囧境。

在《妈妈是超人3》里,黄圣依就有把安迪从奶奶那里,“接手”的一个过程。

接过来后发现,自己居然对孩子一无所知。节目里很多时候,黄圣依并不知道安迪在想些什么,安迪也不愿意向妈妈倾诉。

可以看得出黄圣依很努力,可是心连心的联系,确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孩子被接回来之后,不信任父母,更像是孤伶伶的一个人,甚至会有种“举目无亲”的感觉。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在她提出的依恋主义中,将孩子的依恋分成了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长期远离父母的孩子,往往会成为回避型和反抗型。

只有父母保持稳定有效的陪伴,才更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当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以后,面对具有威胁、压力的环境,也会更乐观,更倾向于与他人互助,来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摆脱困境。

相反,缺乏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成人后面对困难,更容易选择逃避和消极抵抗。

和他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冷淡,反复恶性循环,只能感觉到一生都在走下坡路。
 6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儿童成长有三个重要影响因素:遗传、养育环境、儿童认知。

我们能决定的,是环境,和孩子对外界的认知。

孩子的环境,自然是最靠近的人决定得最多。

因此,孩子如果是隔代教养,长大后,哪怕父母用再科学的教育方法,也难以挽回。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感叹:听过这么多道理,依旧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只有孩子和父母之间在长期相处中,建立了对环境适应、对外界认知的一致性,孩子对父母有爱、有尊敬,才会把父母的行为、人格特性,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当孩子处于叛逆期时,父母会感觉孩子教不动,这时,朝夕相处的情感,行为性格的一致,就会成为打开心门的关键钥匙。

龙应台说:“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关键的那十年是最不能偷懒的”,“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忽略了教养,将来孩子再怎么叛逆,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份了”。

确实,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也许,我们收拾过的屎尿,无奈的叹息和眼泪,流不完的汗水,做过的饭菜,这一切的辛苦劳累,到了孩子长大后,看着孩子蹦跶着的背影,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陪伴孩子走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也是幸福的一段时光。

孩子能受益于这段陪伴,人生中的每一段都拥有满满的幸福,这也终将变成我们最深刻的幸福。

希望每一位父母,无论爸爸还是妈妈,都不会缺席孩子的成长。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回复 1 至 5 任意数字,查看热门文章


    关注 儿童心理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