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不是战场呢?纽约上东区的妈妈和我们也并没有两样

 

看完很想写一本《上海妈妈图鉴》啊!...





最近在一个微信号里看到一本书的书评:《Primates of Park Avenue》,这本书从2015年出版后就是各大排行榜的热销书,我一直拖着没看。这次被那篇文章一安利才把它看完,觉得真是很精彩,推荐给大家!

作者Wednesday Martin本科学的是人类学研究,然后又去耶鲁大学念了比较文学的博士,所以她观察纽约上东区妈妈的种种行为,都是超级的犀利,用她这本书的主要推荐人之一,写《虎妈战歌》的Amy Chua所说,“幽默又有学问”,让城市里为自己、为孩子奋战的妈妈看了忍俊不禁:

因为书里的一幕幕,无论是战斗的、暗喜的、困惑的、焦虑的....都会觉得似曾相识。

看完简直很想动笔呼应一下,写一本《上海妈妈图鉴》了。



因为作者本科学的是人类学,所以她的很多描述都会从现实跳脱出来,去讲到说这相当于是猩猩狒狒社会里的什么什么,这也让这本书读起来特别好玩。加上她是一个妈妈,又是一个作家,观察真的是超级细腻,所以笔触写到的很多东西都让人觉得心有戚戚焉。

她甚至在书里创造了一些词出来,随便举几个例子:

 Glam S.A.H.M. -stay at home mom,漂亮的全职妈妈,说的就是上东区有钱人家的太太,自己藤校毕业,漂漂亮亮地在家带娃;

 T.T. -top-tier private school,上东区集结了很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当然包括很多巨难进的顶级私校;

wife bonus-这是此书争议最大的一个热门词,书里说的是上东区有钱的太太每年表现好的话,老公会送他们奢华礼物,好比年终奖。

单是看看这些词,都充满了精英社会光鲜表面背后的无奈。整个书的论调,就是有点嘲讽、也有自己身为其中一员,被裹挟的无奈。



她从自己在纽约找房子(在纽约,找到合适的地方住是女主人的工作)开始讲起,意识到纽约曼哈顿岛的生活和她从小长大的美国中西部生活截然不同。

上东区的女性,包括房屋中介,都穿着Jil Sander、Piazza Sempione、Prada,拿着Chanel或者Hermes的包,穿着lululemon的衣服天天健身,生完孩子要迅速像没有生过一样,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强大的peer pressure。然而上东区的妈妈都很能干啊,于是这些压力就化身为不断追求(看起来)完美人生的动力!

焦虑,买房子焦虑,择校焦虑

找房子开始,能匹配顶级学区的房子就只有几条街,放出来的房子本来就少。当你要买的时候,还要填表格(用她的话说,除了每周几次性生活不写、其他都要写),你大学读的是哪间?GPA多少?什么工作什么职位?都要填!

大家有没有觉得很欣慰,我们买个房子填点表格中介都帮你填好了....房子如果你有钱至少还是都让你买得到的。

然后找学校,那些顶级私立学校很多都是岛上的几代居民都在那里读的,爷爷辈或者爸爸辈还捐过钱做过贡献呢,再放给普通人的学位当然是很少,于是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So many kids. So much money. And only so many school spots.



当作者开始择校(严格来说,是择幼儿园)的时候,她以为幼儿园就是“围成一圈做游戏、做做手工、吃吃小饼干”的幼儿园,不光有严格的deadline,还蕴含着各种丰富的早期教育理念,面试完孩子还要面家长。

有名的幼儿园waiting list长得要命,老师教育为主服务为辅,所以她一面对老师微笑相迎,百般配合,一面也忍不住发出感慨:“为什么他们这么不友好啊?”

每天那么多家长要进来读,人家真的没空再提供微笑服务了啊。



精打细算的人际交往

作者笔下的纽约上东区,每个人都被贴着很多标签,也是蛮真实的。

孩子读的学校、学钢琴的机构、家里住的房子、参加的夏令营、交往的朋友圈、办party的场地......都是标签。

我拍一张书里的插画:这里画的一个机构92Y,是纽约上东区犹太人创办的艺术教育机构,在纽约很有名。

在这本书里,92Y mom是一个特定的名词,在里面的妈妈大概觉得不过是一个家长微信群,但在外面的妈妈看来,这就是一个身份的象征。

学校、读书的机构,这些都是标签,被纽约城里的妈妈用来互相区分社交圈。



这本书里的女性除了长得好看、穿得时髦、身材好之外,还有个特征就是骄傲冷漠,每个人都有长长的鄙视链

为什么作者一定要让老公去买一个birkin?因为她有一天穿得随随便便走在上东区的路上,迎面过来一个女性,衣着时髦、拎着birkin,两人擦肩而过时,她稍微欠了下身子让路,不曾想对方完全没有让路的意思,birkin故意一挥,直接挥到了作者身上。

作者感到自己遭到了无声的侵犯!这种事情同样还发生在,她在学校走廊碰到一个熟人,她热情地想要打招呼,人家冷淡得好像不认识。

于是作者得出结论就是,纽约精英社会的每一个人,因为时间有限、资源有限,因此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去评估一个新人,并极快地做出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自己投入资源、投入多少。

为了融入这个“第一世界”,她去买birkin,送儿子去最好的学校,并且为儿子安排playdate。

结果呢?困难又来了,没人要和她儿子玩。某个阶层就是这样的难以融入,她天真以为成为同学就好了,并不然。上流学校的同学家长之间,互相都是彼此成就的交际圈。

最后尴尬局面的打破,竟然是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一个基金公司的大佬过来和她聊了几句天,相谈甚欢的画面被很多家长看在眼里,于是她就这样“一步登天”地进入了上东区的社交圈。

真的有点讽刺哦。

在那个时刻,作者想到的是在狒狒的世界里,一个小的女狒狒为了接近阶层高的母狒狒,要力排众人,让自己成为这个高阶层母狒狒独一无二的保姆。因为高阶层母狒狒会成为她的铺路石,让她进入高一级的阶层。人类社会也并无二致。

而作者混进社交圈之后的观察和自身的经历(她分享了高龄流产的经历),是全书最为之动容的。

因为当她真的走进那个圈子,发现有钱人背后的世界里,也充满了夜不成寐、各种不安全感:每个人都在拼命送孩子去贵族学校;每个人都在用尽全力培养小孩,却也因为孩子的表现有一点点差强人意就崩溃;疯狂地展示名牌,疯狂地做美容、做健身,为的却只是在妈妈圈的面子,和那个出轨后能回心转意的男人。

书里甚至还列了一个纽约精英妈妈在脸上和身上的开销,触目惊心。



就剧透到这里,这本书的版权已经被MGM买下了,蛮期待她被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感觉是一个老母亲版的《欲望都市》!

最后预告下明天是我们的开团日哦。我们会开团丹麦原装进口的myk+ 无毒无敏洗衣液和清洁剂,我们这几天做了一个实验给大家感受下,9点准时开团哦。






    关注 iKid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