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大学》《中庸》

 

近日读《大学》,得“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成而后心正”然何谓“...



近日读《大学》,得“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成而后心正”

然何谓“格物致知”?《大学》传文中没有给出解释。朱熹引用程颐之说,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上面的这段注释更多的是从哲学角度讲述“格物致知”,天下万物皆有其道理,每个人都能感知,用自己已经感知的道理去研究推断未知的理论,循序渐进,最终将万事万物研究个明白透彻。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付出很多艰辛,“学海无涯苦作舟”,刚开始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然而随着精力的投入,研究的深入,忽然有一天你便豁然开朗,如被醍醐灌顶,从表至里,由浅到深,将世界理解个明白透彻。

而我觉得“格物致知”更应该是一种方法论。“格物”即是分析事物。格,我们很熟悉,即格子、分割,是一种工具。数学领域用的坐标系就是格子的抽象物。“格物”教给我们一种分析方法,即把一个复杂的事物放在一个坐标体系中,将它析解成一块块相对简单的子事物,如此循环,直到将复杂的东西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相对独立的事物,即一个个小格子,再通过不同格子间的联系,将一个个小的独立的事物统一起来,既而达到认知事物的目的。所以“格物致知”是告诉我们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



在传文第十章解释“诚意”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今天的我们有几个人能这样清醒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被一种“功利心“驱使,毫不思索的把主流社会价值观作为自己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把大众化的追求看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我们太多辛苦的去追求外在的物质世界,追求名利,有多少时候我们关心过自己是否内心丰盈安愉?



多少“指鹿为马“的故事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诚其意“?有多少人敢直言”恶恶臭,好好色“?所有的”诚意“都被生存哲学给扼杀了!

所以能够做到”诚其意,毋自欺“的人是最具有智慧、最勇敢的人。他的人生无疑也是最有意义,最成功的人生。

在《中庸》第一章中就说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在第二十一章中说:“自诚明,为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在第二十二章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天赋的本性是如此重要!我们怎可以扼杀自己天赋的本性呢?我们会说为了生存我必须曲性而行,这是弱者,是缺乏智慧和力量冲破障碍,或是为物质名利所惑,不忍放弃。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才是人生的真谛!人生即如做画,自始至终就是画了一幅画。而只有大师在忠于自己灵感时做的画,才有可能成为极品。



正如现代大演讲家李燕杰在他的诗集《生命在高处》中写道:

竹,不可无节

兰,不可无香

玫瑰,不可无锋芒

这朗朗上口的词句正式对《中庸》《大学》精髓的理解。




    关注 琴瑟箫钟之菲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