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和千里马的乐土——记南京市重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刘俊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和千里马相辅相成,用此形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再合适不过。刘俊林曾是千里马也是伯乐,如今,他更是将南京市重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打造成了伯乐和千里马的乐土。

强将手下无弱兵
刘俊林1980年进入江苏柔道队,当运动员时最好成绩拿过亚锦赛第三名、世锦赛第七名。他曾长期担任国家男子柔道队队长,并参加过洛杉矶和汉城两届奥运会。

“1984年是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我当时21岁,参加入场式时的民族自豪感令我触动很大,增添了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要为国争光的使命感,下决心要在柔道事业上有所成就。”刘俊林说。

1989年成为教练员后,刘俊林带过的队员超越了他的成绩,拿到世锦赛第三名。不过,中国男子柔道拼搏多年还不曾登上奥运会领奖台,这让刘俊林心里不服。

“人家日本、韩国都行,凭什么我们就不行?!”2013年担任南京重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后,刘俊林开始新的探索。

江苏男子柔道队从1999年开始,一直保持着在-90公斤级的优势,实现了全运会该级别的垄断。2013年全运会夺金后,江苏选手程训钊成为国家队主力,备战里约奥运会,最终夺得铜牌,实现中国男子柔道奥运奖牌零的突破。其中,刘俊林和学校教练团队功不可没。

在备战里约奥运会时,国家柔道队请到韩国奥运金牌教练郑勋指导男队。韩国教练初到国家队时,程训钊对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很不适应,状态多次反复。之前,程训钊已在东亚运动会拿到冠军,并在韩国和哈萨克斯坦举行的国际级公开赛上进入前三名,实力毋庸置疑。“他跑回南京,不想干了。那段时间,我们反复帮他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他重新归队并在最后一站奥运积分赛上夺冠拿到入场券。”作为运动员的大后方,刘俊林给运动员提供了很多支持,也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里约奥运会实现突破后,刘俊林和团队又帮助程训钊拿到2017年国际柔联大满贯赛冠军,再次实现中国男子柔道的突破。然而,原本平稳上升的程训钊在全运会预赛遭遇肩关节盂唇撕裂的严重伤病。为参加全运会,他只能保守治疗,当时他的思想状态再次反复,一度自我怀疑,并萌生退意。关键时刻,又是刘俊林和团队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心理工作,使他充分了解自身状态,调动自信,很好地应对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并顺利完成全运会目标。

天津全运会带伤夺金后,程训钊一下场就抱住刘俊林痛哭。那一幕,刘俊林至今想起来还能触动泪点。“平时他不把我当领导,也不叫我教练,他都是喊我师父。”两个大男人泪洒赛场,共同分享奋斗过后的喜悦和幸福。

强将手下无弱兵,刘俊林与程训钊的奋斗仍在继续。遵循项目发展规律,下工夫研究打造得意技能,刘俊林和教练团队有信心帮助程训钊提升上限,在东京奥运周期为中国男子柔道再立新功。“虽然里约实现了突破,但大家对铜牌的结果仍有遗憾,程训钊技术一直不错,我认为他还有希望实现更大的突破。”
把工作当作事业奋斗
南京市重竞技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在天津全运会上拿到6金1银8铜,并涌现出一批成绩好、三观正、堪当青年人楷模的运动员。这也是刘俊林和教练团队不懈追求的目标。

“我在竞技体育工作中摸爬滚打30多年,体会和见证了几代运动员的成长成才,对体育的理解更深刻。从形式上看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好像是技能教育。但本质上,所有教育都是人的教育,它的本质可能是挫折教育、目标教育、自控教育,是精神和思维方式的教育。说到底终究是育人。”

在训练中文化育人,这成为刘俊林带领的南京市重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培养运动员最重要的理念。在他看来,育人的过程包含了夺标,夺标是育人过程中一个小的方面。因此,刘俊林在学校始终强调风气建设,崇尚 “武之道,德为先”。领导和教练们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德治校,全面注重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在人文建设上下工夫,目标是把运动员培养成有理想、有目标、懂感恩、知进取的新一代。

为了更好地组织运动员学习,南京市重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与南京体院、武汉体院进行共建。除进行常规文化学习,还进行多方面素质培训,如外语课、哲学课、心理课、体能训练讲座,以及茶道、插花、书法、礼仪等课程,受到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喜爱。

打造运动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刘俊林作为校长不仅考虑对现役运动员的培养,更在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下工夫。“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才能延长运动寿命,这是对他们负责的态度。在运动员退役后,培养他们成为教练员或柔道培训指导员,在项目普及上作出新贡献。”在充分尊重运动员想法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帮助他们,无论执教、留队、走上社会,都让运动员能够踏实完成人生转型。刘俊林说:“江苏柔道推广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仅南京就有50多所小学开展柔道必修课,有3万青少年参与柔道训练。这需要大量柔道培训指导员从事教学工作,很多运动员退役就业问题因此而解决。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家更能全心投入训练。”

担任校长后,刘俊林依然保持着每天下运动队的习惯。在训练馆观摩运动员训练,还时常换上柔道服,踏上柔道垫,和运动员切磋一把。

“人,要有一点精神。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体育工作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项事业。在这项事业中奋斗,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刘俊林说。




    关注 中国体育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