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如何看待王自如测评特斯拉?」

 

ZEALER关于特斯拉ModelX的体验视频出来之后,大家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ZEALER这是要...



ZEALER 首家深度体验特斯拉 Model X 的视频出来之后,有很多的声音。那么 ZEALER 自己如何看待这只视频呢?特斯拉又为何选择与 ZEALER 合作呢?汽车界的朋友观点如何呢?或许这些来自知乎上的回答能为你解答。

(本文转载自知乎,原标题:如何看待王自如测评特斯拉。转载的所有回答均已取得作者授权。)



王自如

ZEALER | Technology Stays True Here.

视频一出,毫无意外的引发了各种争论,看到大家的讨论,我话唠病又犯了,跑来凑凑热闹。

首先,非常开心此次与特斯拉的合作能够圆满完成。这确实是特斯拉历史上在中国首次独家深度试驾,对于合作双方来说意义都很大,为此也都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鸣谢 Peter。特斯拉的视角 Peter 在下文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我仅代表 ZEALER 表达一下我们内部的思考。

  • 试驾汽车?ZEALER 到底想干嘛?
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宣传预热的时候就不绝于耳,这是对动机的质疑。甚至有很多网友说,看看某某媒体,玩跨界玩成什么样了?

对于外界来说这是一个大动作,但是作为创始人,ZEALER 这样做,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这次的网络舆论让我想起还没正式创业的时候,我做过一个飞利浦刮胡刀的体验视频。当时我还在香港打工,花了 3000 块买这么一个剃须刀,同事们知道了都嘲笑我傻。同样是在 2011 左右,我们率先体验了 Parrot 四轴无人机,状况频出,飞机差点掉在海里,我们成为中国最早关注无人机的视频媒体。

举这两个例子是要说明,在 ZEALER 这家公司的基因里,我们一直关注的是科技所带来的生活方式,而非某产品类别(如手机),只是在创业之后,面对众多领域,我们必须选择单点突破,所以选择依托智能手机的大潮,先在一个点上深耕打穿,造就了今天 ZEALER 身上浓重的消费电子印记。今天看来,这个决策是对的,这不仅让 ZEALER 在消费电子领域沉淀了很大的影响力,也摸索出了一整套产品判断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的价值就超脱了某单一领域,为我们现在的跨界赋能。

而在智能手机手机市场发展放缓,新科技不断迸发的今天,手机与测评,已经无法承载 ZEALER 这个团队的兴趣与才华。也无法承载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未来成长的想象空间。我们选择回归“科技生活方式”的本质,这是感性认知和商业理性共同呼唤下的一个结果。

#关键字:科技生活方式#



2016年起,ZEALER 的使命是关注那些一切能够改变我们生活质量的科技与产品,让人们能在 ZEALER 的平台上发现它们,了解它们,并让用户通过 ZEALER 触及它们(have access to)让 ZEALER 这个品牌成为 “科技生活方式” 在用户眼中的代名词。
好,有了 vision,该如何通过内容来诠释它呢?我们自己给出的答案是:“科技跨界”

即:ZEAELR =  科技 + 一切



比如:

科技+时尚
科技+家居
科技+饮食
科技+汽车
科技+艺术


你会发现,当科技与这些链接在一起,勾勒出来的不正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么?
把 ZEALER 的品牌定位在 “科技生活方式“ 上,终极目标是想把 “极客亚文化” 通过我们的内容和消费化的包装做成受大众喜爱、乐于传播的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逐渐的让 “极客亚文化” 进入到主流生活方式当中来,这跟 “二次元亚文化“ 对主流文化的影响是类似的。而如果我们把眼界更加放宽,在未来垂直亚文化必然在多个领域对主流文化进行冲击(比如改装车亚文化),只是我希望,“极客/科技亚文化” 的潮流能有 ZEALER 的参与(如果不是引领的话)。

实际上,大家对我们做汽车内容的不解背后,很大部分是觉得我们 “越界了”,我们之所以用 “科技+” 的跨界思路来规划我们未来的内容,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科技也传统领域结合给生活带来的深彻改变,这个趋势已经开始,未来只会越发深入。并且我相信,在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大潮下,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独善其身,按照过去的规则孤立存在。手机已经被深刻改变,家居正在被,汽车即将被(如果不是正在的话)。

如果你愿意花 3 秒钟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汽车,你会发现它仅仅是一个 connected device on wheels 而已。而特斯拉不过是目前被连接的最彻底,最典型的一个。这正式我们切入汽车内容的契机。

在这样的思路下,切入汽车领域/EV(电动汽车)和 智能家居,几乎是在 ZEALER 品牌定位下必然的选择。而开启这样的尝试,还有比特斯拉更好的伙伴么?

  • 关于“不专业”
每个严肃的垂直媒体都有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护城河(如 ZEALER 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实验室、数据库 和 检测标准),汽车媒体在这方面的沉淀已经很深,但是以 ZEALER 在方法论和资源上的积累,临摹出一个现在市面上的 “严肃车评” 视频并不是高不可攀。因为,严谨测试的方法论是通用的。

比如严肃测试至少应该做到

1、测试环境统一
2、测试手段统一
3、测试变量(尽可能)单一
4、测试仪器精度(尽可能)高
5、测试手段体系化
6、测试场景真实化
7、测试结论可复现、可对比。


视频不需要太多技巧,只要把这些精准表达清楚就够了。这样呈现出来的内容一定是 hardcore 用户眼中专业的,为什么我如此肯定?因为这正式我们在消费电子领域里的做法。实际上,当你看到各垂直领域里所有的 “权威机构”(媒体通常不会在测试上很严肃)比如 DXO,DPreview,他们的内容几乎都是这样的策略。

实际上,在我看来,做到这些“物质层面”的专业是比较容易的。真正让我对汽车行业抱有敬畏之心的,是时间!长达100多年的汽车文明,你没有跟爷爷一起捯饬过 69 年的 Camaro,你对那个时代的热情和后续一切的理解,都只能停留在书本文字复述的层面。我想在中国这样一个汽车文化蛮荒的国度里,是很难有人有勇气在这个层面上谈 “专业” 的。

你没有跟爷爷一起捯饬过 69 年的 Camaro,你对那个时代的热情和后续一切的理解,都只能停留在书本文字复述的层面。

而连 “物质层面” 的专业都抛弃的原因是:

1、汽车行业的创新方向正在发生改变,未来的突破将不再围绕传统的 “动力” “传动” “操控” 等传统领域,而是转为对新能源、新科技、新交互和连接方式的探索。这个过渡期可能会很久,但是已经在发生。(这是我们敢切汽车内容的机遇)

2、传统汽车媒体沉淀很深,用户浏览惯性很大,我们做严肃内容没有差异性,拿不到流量,也做不到传播,重复劳动是浪费资源,而要传播,就不能过分严肃。

3、在 “科技生活方式” 的定位下,严肃风格与生活不沾边,现实中99%的人并不需要知道这些来过日子。

既然不做大而全,如何选择车型?

1、高品质感 与 高科技感(不仅限于 EV)。实际上选择车厂科技化的方向非常明确,凯迪拉克、奥迪、宝马高端车型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要让 ZEALER 的品牌与车上 “科技” 属性无限靠近。

2、ZEALER 的汽车内容会重使用感受和叙事手法,重科技生活,轻理论讲解,与专业汽车媒体严肃内容区隔化。

只有这样我觉得才是对现有汽车内容的有机补充,而不是重复劳动。说我们抢传统车媒的饭碗,这个真的是太看得起我们了。汽车内容或者说任何内容,并非一个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行业和用户需要严肃内容决策,也需要大众内容来消费。而我相信未来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从各个角度切入的“非严肃”汽车(或科技类)内容,因为这是传播文化、倡导生活方式的最佳途径。我始终相信,尽人事知天命,不刻意强求结果,给自己适当的犯错空间,并在自身能力上不断精进,假日时日,市场就会给与我们合理的回馈。

  • 关于视频本身
最后讲几点大家关心的几处不严谨和我们内部的复盘想法。

1、驾龄短--这点我们先前有考虑,严肃内容这是短板,但是体验内容,这有可能转化为特殊的优势,因为没包袱,没有框架,感知点与严肃内容完全不同,更灵敏,可能视角更新鲜。我时常回想我自己早年玩手机的经历,其实那个时候新鲜感和好奇心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后来被技术束缚的感觉越来越明显。

2、单手方向盘--这是我们视频制作的时候不严谨的地方,视频毕竟具有一定的公众引导力,应该起到正向作用,这个我们下次一定会注意。

PS:这次是在封闭赛道,而且为了保证镜头稳定,车速很慢,所以视频拍摄过程中并不存在安全隐患。

3、我在反复看了这个视频之后,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团队磨合和对于“科技、生活方式属性”的理解,如何在视频中充分的体现这个精髓,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比较之前两点来说,这个会是我们未来改进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个人作为整个节目的制片,需要反复拿捏和学习的地方。

如果要我个人来给这次视频打分,可能我会打 60 分,因为这次完满的合作体现了 ZEALER 跨界汽车的一次完整动作,这个对 ZEALER 的意义是很大的。同时我觉得这个尝试是对IT媒体转型的一次探索,也是对传统汽车媒体的致敬与交流。

大家对于 ZEALER 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会看到并加以思考。但说实话,这样的尝试能否成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任何条件下,现状的改变和自我的革新都一定会带来不适,但这或许是保持活力的唯一方法。拥抱并驾驭这种不适,也是我认为 20 几岁的生命该有的担当。

坚持当中有扭转乾坤的力量

王自如
Founder & CEO
ZEALER Ltd.


知识混子

Digital MKT @ Tesla

利益相关:在特斯拉中国作 Digital Marketing,负责此合作。

“80% 以上的争论都是定义之争。”这话没错。如果把这十几分钟的视频看成一次“汽车测评”,必然问题多多。

但问题是,如果我们本来就没把它看成是一次“汽车测评”呢?

国内车圈的“评测”,严谨性、专业度以及立场的公正程度,无论是自媒体、杂志还是垂直网站,大家心里都有数,大部分上知乎的用户也能够分辨什么是充值的什么是客观一些的。上车之后膝盖和脑袋还能余几拳几指,尾灯设计是否具有动感、豪华感和高级感,V6 发动机的声音是否澎湃有力……这些东西不是没意义,但我觉得,让 ZEALER 来做这些,确实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车,可能是一天中相处时间除了手机和电脑之外,第三长的设备。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车,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移动终端,总之它能让你从A点移动到B点,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这段时间内给予一些交互的体验。既然搭载的技术多了、使用的时间长了,那么其内涵自然也就更加丰富,我们也就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它。

Model X 是这样,Model S 是这样,现在很多新车型,都是这样。以前传统的、专业的“评测”依然有其价值,但是产品更多的维度,需要更丰富的传递与解读。尤其对于 Model S/X 这种与燃油车迥异的车型,把 01 加速、续航里程、车身与中控大屏尺寸反复讲个 100 家媒体通发,我干起活来是轻松不少,可是对于粉丝和潜客了解这车,有任何更好更进一步的帮助吗?

你就当王自如是个刚脱离菜逼期的司机,有钱,把一辆 Model X 开了好几个小时,然后花两天拍个视频,告诉你他对这辆车的理解和感受。

别当这个是车评。

一冉

知乎专栏作者
(节选)
既然费德勒这样帅哥网球明星可以代言奔驰,既然跑的很快的博尔特可以代言 Nissan GTR,为什么在手机评测领域很出名的王自如不能来发一篇汽车测评?

王自如的影响力,决定了他发的视频,对于 Tesla 品牌是有传播意义的。

汽车测评只属于专业的汽车媒体,或者开车 20 年阅车无数的老司机?

小圈子的孤芳自赏和自以为是,时间长了,总是见不得外人插手。

汽车编辑最爱写这样的话“这台车的发动机声浪让我沉醉,尤其是转数来到 3000 转的时候,这台机器的激情才真正释放出来,但它的动力不够线性,虽然是一台自然吸气,居然有一些涡轮机的感觉,但是这种冲动,我喜欢”。

这种文字,圈内自 High 是 OK 的,传播到更广泛的大众当中去?就是鸡同鸭讲。

冯晞帆

新车评网车评人
(节选)
我的大致观点是,王自如不适合测评传统汽车,因为他不懂。比如给台保时捷 911 他去评,肯定会被车迷口水淹死。但特斯拉这类电动车,倒是很合适。因为电动车主要差别不是在驾驶层面,更多体现在“用户体验”这个层面上。电动车在驾驶上都是踩下电门瞬间弹出,只是弹出的力道多寡不同,大家都很顺很安静。可是到了特斯拉这类车,属性更加像手机产品,就是上面说到的重用户体验,比如 Model X 自动开闭的车门等,评这些这些恰是IT媒体的强项。由于 Model X 属性比较像 IT 产品,所以哪怕一个只拿了半年驾照的王自如,也能做出一期挺有看点的视频。当然啦,里面一些东西还是会被传统汽车媒体挑刺,比如单手拿方向等,但总体瑕不掩瑜。

* 如想看原问题,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最后附上 ZEALER 特斯拉 Model X 体验视频视频




    关注 ZEALER订阅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