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专项能力培训】一期课程启程,助力我国房颤规范化管理

 

7月6日上午8点30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心脏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





7月6日上午8点30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心脏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心脏学会协办,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一期学术活动在上海如期举行。

会议第一天,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浦介麟教授担任主持嘉宾,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以“房颤疾病综合管理”为主题,围绕房颤伴随不同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和最新治疗方法、房颤导管消融新术式和并发症防治管理进行了全面、细致讲解,同时连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进行了导管消融术演示。

浦介麟教授主持会议
开幕致辞

在开幕仪式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陈义汉院士,房颤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分别通过视频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致辞,发表寄语。

陈义汉院士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房颤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发病率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房颤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心血管病领域的主战场之一。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的培训项目,“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是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进行示范实践的第一个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是新时代下我国心血管病学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发力,相信项目的启动开展将为整个学科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陈义汉院士致辞
马长生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开展“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目的是促使房颤综合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抗凝治疗和导管消融,其次还包括房颤的强化综合管理、患者的血压和心力衰竭控制等。未来,项目将进行房颤综合管理的标准化培训和考试认证,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压控制、心衰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综合管理。经过实践培训,后期也将对导管消融的技术操作进行考试和认证。“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内容充实、实用性强、能应用于临床实践房颤管理和提升技能操作的全新课程。

马长生教授致辞
于萍教授:心衰合并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

于萍教授作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于萍教授从房颤合并心衰的因果关系、治疗策略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衰合并房颤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高危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导管消融术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可在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导管消融术。于萍教授指出,导管消融术前要明确患者房颤类型、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否有效、持续性房颤的时间,并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左房大小、是否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有无其他疾病等因素,结合患者自身意愿,在有导管消融经验的中心、有经验的术者和团队等条件下进行。

王娟教授:高血压合并房颤,上游和下游治疗密切配合

王娟教授作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王娟教授介绍,我国是房颤大国,约50%以上房颤患者合并高血压,诊治此类患者应熟知高血压导致房颤的机理和病理生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可遵循房颤治疗的新观点,即上游治疗,控制高危因素减少房颤新发和复发。一旦高血压合并房颤,可采用厄贝沙坦等药物进行下游治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邢燕教授:合理使用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时处理副作用


邢燕教授作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邢燕教授指出,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前,首先应明确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严格掌握适应证,要清楚并非所有的心律失常均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其次,对需要药物治疗者要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确定病变部位。同时,要清楚所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避免联合用药时其电生理相互作用致心律失常,并明确患者的基础病因、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可影响心脏的心外因素。此外,给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期间严密观察,酌情监测血药浓度、QT间期,必要时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若发现致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积极治疗急性发作的心律失常,纠正可能的加重因素。

刘旭教授:“Rotor-胸科标测法”,可补充消融

刘旭教授作报告
上海市胸科医院刘旭教授指出,目前所有的Rotor标测方法存在局限性。对于肺静脉电隔离(PVI)未终止的房颤,Rotor消融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消融策略。而“Rotor-胸科标测方法”准确易行,重复性好,但需要密度更高的多极标测导管和软件,以提高识别分辨率。

胡建强教授:导管消融中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诊断与对策

胡建强教授作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胡建强教授从房颤导管消融导致心脏压塞的原因开始,逐步介绍了心脏压塞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以及处理策略。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分析了心脏压塞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胡建强教授总结道,可从术前、术中选择合适的抗凝强度、穿刺房间隔、注意左心耳和冠状静脉窦、使用压力监测导管、消融监测功率、阻抗、温度方面,避免心脏压塞的发生。

过常发教授:创新双心房法(改良Mini-Maze)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

过常发教授作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过常发教授介绍了该中心创新的双心房法(改良Mini-Maze)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的经验。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该院对45例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这种新手术术式进行治疗。随访得出结论,改良Mini-Maze术式是一种安全的治疗孤立性房颤的手术方法,其手术径路与经典的迷宫IV径路相似,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潘晔生教授:导管消融膈神经损伤防治

潘晔生教授作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潘晔生教授介绍,膈神经损伤是指在消融术中或术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持续性膈肌麻痹,多为单侧。若放电终止后膈肌麻痹消失,为一过性膈神经损伤;若膈肌麻痹持续存在,则为持续性膈神经损伤。在消融前根据CT或起搏定位膈神经,避免在膈神经附近放电,并根据术中透视监测膈肌活动变化,可尽早发现、有效预防膈神经损伤。此外,导管消融引起的膈神经损伤远期预后较好,大部分可在术后完全恢复功能。

手术演示

在会议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建强教授为参会医生演示了一场精彩的导管射频消融术。

患者资料:60岁男性患者,房颤病史8年,高血压病史数年。3个月前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行“2C3L”术式,即肺静脉隔离、顶部线、二尖瓣峡部及三尖瓣峡部线消融,左房48 mm。术后2个月复发。



手术过程:本次导管射频消融术式同前,补点隔离肺静脉及“三条线”。采用单导管、零射线构建左房模型,消融肺静脉前庭,造影未见肺静脉明显狭窄及膈神经损伤,可见选用术式安全性极好。电复律为窦性心律,验证肺静脉阻滞,顶部线及三尖瓣峡部线双向阻滞;二尖瓣峡部宽大,未阻滞。最后,电压标测示左房无疤痕,终止手术。





目前,我国房颤规范化诊疗技术的推广还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例如房颤的抗凝治疗率低、医生及患者对房颤危害的认识不足、治疗技术存在壁垒、部分地区医保的报销存在差异、医生和患者培训教育的规范化程度存在不足等,其中培训质量差异大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开展“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按照国家统一的房颤综合管理培训标准,进行针对基层医生及心内科专科医生的培训,培养出水平相对较高的临床医生,推动房颤规范化诊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建立相对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及能力考评指标,为提升我国居民健康水平、降低房颤负担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链接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邢燕: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及处理策略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于萍:心衰合并房颤,导管消融是否可行?

【网络直播】"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1期:上海东方医院站直播继续!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潘欢┆美编 柴明霞┆制版 张莉娟
↓↓↓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心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消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