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先驱们一步步“踩”出的文化交流之路,重温“唐僧”之旅

 

高僧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以不畏生死的精神,兢兢业业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舍生忘死坚定跋涉,穿越丝路中道南道求取真经。...





首发:7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晓玲



建于汉代的克孜尔尕哈烽燧。摄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晓玲

从张骞凿空西域开始,随着天山、昆仑山等交通网络的形成,西域就成了“丝绸之路”的枢纽。在自然与人类的合力之下,茫茫天山、巍巍昆仑沿线,诞生了数十条堪称“天路”的古道,它们几乎都是由探险先驱们用脚一步步“踩”出来的。唐代高僧玄奘的西域之路,就是其中最伟大的一条。

泱泱大唐,呈现出空前浩大的时代气象,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勇气独自面对无穷的时空。大唐,正是人和时代彼此成就的时光。立誓探究佛教真谛正解的唐僧玄奘,在国内遍访名师大德后,毅然于唐贞观年间一人从中原出发,经17年,西行五万里,穿西域、越中亚,历经艰辛到达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他所行经的古道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域之路。在这里,玄奘满怀“既已西来,誓不东去,心怀天下,慈悲众生”的决心,开启了一场闪烁人性光辉的旅程,一段一念执着的人生。



“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

西天取经路漫漫 
从乌鲁木齐往西,一路跋山涉水,越天山翻达坂,行3000里,就到了别迭里山口,一个历经千年风雪的边境关口。这里,历史上曾经是汉代名将陈汤征伐匈奴途经的山隘,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从此处大军出境,直抵欧洲。

这是一条海拔4200多米的风雪高原路,也是一条大败匈奴保西北边境数十年安宁的平定之路,更是一条不畏艰险求得真经的天路。东土大唐高僧玄奘到西方取经,就是翻越了这个山口,由此进入中亚再转往南亚的。

盛夏时节,记者从毗邻中吉边境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出发,一路向西,沿当年的玄奘之路朝着别迭里山口进发。乌什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天山南麓,有“丝路泉城”“半城山色半城泉”的美誉。这里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中道重镇,见于史载已有两千余年了,古代的烽燧文化、丝路文化和西游文化在这里交汇。人文遗址、古城古道、石窟和壁画遍布全县,唐王寨、沙拉木千佛洞、八卦墩、别迭里烽燧等名胜古迹随处可见,是新疆远负盛名的丝路烽燧特种旅游目的地。

出县城往中吉边境进发,第一个路过的乡镇就是亚曼苏柯尔克孜民族乡。这个靠近中吉边境的少数民族乡,生活着数千名各民族边民,其中一家四代守边的托乎提·提来西一家,最具有代表性。托乎提·提来西是柯尔克孜族,他家所在的阿依丁村就在边境线边上,从他爷爷开始,祖祖辈辈就在边境区域放牧巡逻,托乎提从小就跟着爸爸游牧在中吉边境,如今他的儿子、儿媳已经是家里的第四代护边员了。四代人60多年如一日守护边境,像他家这样具有朴素家国理念的牧民,边境沿线还有很多。



西域古道上的别迭里山口。

沿着新修的边境公路一路西行,不时可见古道烽燧。其中别迭里烽燧虽然底部已经坍塌,但在入山前的险要地段矗立2000余年,依然恢宏壮观。别迭里山口是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在天山南脉东段山口,《大唐西域记》《西游记》里都称别迭里山口为凌山,《新唐书·中国传》记为勃达岭,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丝绸之路中道的必经之地。清代、民国时期在此设有海关和关卡,被称为“通向中亚的桥头堡”。1945年中苏中断通商,口岸关闭。

高僧玄奘当年就是在冰雪尚未消融之时沿此古道历艰险越严寒,到达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别迭里烽燧,再绕过九龙十八盘的古道,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别迭里山口的。凌山意即冰山,《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描述如下: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冱汗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睹其际。玄奘大师一行翻越凌山时,途径的山口“蹊径崎岖,登涉艰难,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馁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可以想见当时的场面是多么艰险惨烈,玄奘一行还遭遇了雪崩与暴风雪,并与高原反应对抗了7天之后才越过凌山。



满是砾石的别迭里山口。

通往山口的最后20多公里路程,几乎就是在直上直下的山体上开凿出来的盘山沙石路,其险峻及垂直高度,令人胆惊目眩。山上没有任何植被,风化的砾石一片片堆叠在一起,密集地吸附在陡峭的山体上,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塌下来。山道盘桓,陡坡急转,是真正的九曲十八弯,每盘一弯海拔就随之升高,倏忽间海拔就上升了1500多米。经历了一拐接一拐,一圈又一圈之后,再回头看看来时路,顿觉头晕眼花脚麻。

别迭里山口呈南北走向,宽约30米,海拔为4269米。两侧山峰耸立,峰顶即使盛夏仍有积雪。最后的几百米陡坡,我用了近两个小时才手脚并用爬了上去。站在山顶,凛冽的山风呼号着,即使盛夏依然刺骨。所谓山顶,不过是条几十厘米宽的山脊线,犹如鲫鱼的背脊,两边都是险峻的峭壁。依着3号界碑放眼望去,一山连着一山,一峰接着一峰,近处的山凹处、远处的山顶,尽是积雪。回看古丝路就在脚下蜿蜒,雪峰触手可及,雄鹰在头顶盘旋……

2000多年前,正是在这个山口古道,还曾发生过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件。西汉名将陈汤未报中央就联合西境小国从别迭里山口出兵匈奴,奇袭郅支单于的守城,康居国顿时灰飞烟灭。陈汤一战成名,留名青史。此役中,陈将军发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被后世评为中国历史上十大豪言壮语之首。陈汤此役,不仅为自己打出了名气,也为大汉王朝打出了半个多世纪的边疆安稳,令其他西域众国刮目相看,更加臣服于中原王朝。

站在别迭里山口的雄风中,背靠着我国3号界碑,望西域烽火,遥想陈汤大将当年义征匈奴,汉军以很小的代价就打败匈奴,郅支单于被杀,部众或死或俘或降。西汉中央政府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消除了匈奴在西北的威胁,此后半个多世纪“西线无战事”。至盛唐,高僧玄奘为求取真经,万里迢迢沿着先祖开拓的丝路一路散播中华文明的种子。现如今,又有多少年轻的军警们从全国各地来此驻边守防,使得祖国西部边境稳固、边民安居,历经一个世纪的边防守军老营房虽饱经沧桑已经废弃,但依然在夕阳中岿然屹立。



喀什老城。
万里东归一走廊 
西汉时,“丝绸之路”开辟后,有一条路线就是过葱岭南去印度西去波斯和罗马的,这是古代东方和西方陆路交通的要道。葱岭也就是现在的帕米尔高原,被认为是历史上中国西域和中亚的分界岭,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等大山在此交汇。

在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有一条狭长的东西向高山峡谷,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瓦罕走廊。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中国与阿富汗两国在狭长的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公里。这条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走廊,如今人烟稀少、山高路险、地形复杂,历史上却是古丝绸之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大唐高僧玄奘在印度修行佛法求取真经后,就是通过这条走廊东归回国的。



喀什老城。

追随着玄奘的足迹,我们从高原边境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出发,沿中巴喀喇昆仑国际公路一路南行,车窗外是蓝天、白云、雪山、草原、牧人、河流……不时闪过的塔吉克人聚居的小村庄坐落在树木葱茏、羊群漫游之处,塔吉克人的独特民居,在海拔六七千米的雪山映衬下,恍如世外桃源。

车行约莫四五十公里远,路边的高山草甸上一座两米多高、椎顶圆底的堆土建筑吸引了我们。这是一处被命名为“唐僧驿站”的地方,相传当年高僧玄奘从天竺取经东归,由瓦罕走廊一路行走,舟车劳顿人困马乏时曾在此处休整。驿站十分简陋,只能趺坐歇息,连躺卧都很困难。但即使这样一处所在,等经历了瓦罕走廊的奇难险峻之后,也感觉是一处宁静放松的空间。



喀什老城。

进出瓦罕走廊,必经海拔4250米的明铁盖达坂山口。山口视野十分开阔,莽莽苍苍的群山、荒原一览无余。1000多年前,玄奘从佛国印度学成归国,就行经此处。2005年,塔县政府在此树立了三座大石碑,纪念高仙芝将军和玄奘、法显两位高僧曾徒经此处。距“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纪念碑不远处,海拔4000多米的一座高山上,至今还保留着我国目前所知的最高古代城堡之一——公主堡。公主堡正处于古丝绸之路南段的咽喉地段卡拉其峡谷,是一处军事要塞。

玄奘大师东归路过此地时,听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有位波利斯国王,娶了一位汉族公主。迎亲队伍走到这里,因战乱遇阻只好找到一处孤岭危峰住下,周围严密禁卫,任何外人都不能上去,公主每天的饮食专门用一根绳子吊上去。不想过了3个月,公主却有了身孕。迎亲使团十分惶惧。据公主贴身侍女称,每天中午,有一个俊伟男子从太阳中骑马下来与公主相会。迎亲使团无法复命,就在孤峰上“筑宫起馆”。使者和卫兵们则在山岗附近的高原上就地开荒种粮。第二年,公主生下一个相貌伟岸的男孩,自此繁衍生息,成为玄奘途经时“朅盘陀国”的祖先。



喀什老城。

高僧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这个美丽的传说。当年这位公主避乱的地方,就被称为“公主堡”,孩子就是“汉日天种”的后代。一生中曾先后5次到中国探险考察的斯坦因是玄奘大师的“超级粉丝”,他曾测绘过喀什的古城墙,考察过公主堡和塔县的石头城,他的主要参考读物就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在这片贫瘠的高原上,生活着坚强的人民。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牧民是这片高原的主人。有“瓦罕走廊第一村”美誉的阿特加依里村就点缀在克孜库尔干山和红其拉甫群山簇拥的冰峰下,一座座红墙土房和金黄色的高原柳,散落在蓝天碧草间,在阳光下显得温暖恬静,有一种近乎圣洁的原生态美。生活在这里,一切都像是静止了,除了一年刮四季的山风。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民,则延续着几个世纪前祖先的生活方式。

瓦罕走廊大部分区域都是干旱缺水的高原荒漠,居民基本靠天吃饭。事实上,整个瓦罕走廊区域也是中阿塔等国最为贫瘠的地区。塔吉克族牧民艾沙江·艾迪买买提家的牧场就在瓦罕走廊的最深处,距离中阿边境不足10公里的地方,这里有父辈的老屋供他们在夏牧期间居住。放牧与守边是艾沙江每天最重要的两项任务,大多数时候二者都会同时进行。

我们跟随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喀什边防支队排依克边防派出所的塔吉克族警官木拉提来到艾沙江家。木拉提告诉我们,牧民们常年在这里放牧,对山谷的地形走向,甚至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对守边护边起到了很大作用。无论冬夏,木拉提除了每天与艾沙江电话联系外,他每周都要来辖区转上三四趟,检查一下护边员的巡边记录,给护边员送些米、面、盐、茶等生活必需品。

在瓦罕走廊一路几个小时的颠簸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当年玄奘大师东归必经的瓦罕走廊沟口。有幸去过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境内瓦罕走廊的我,被这里严酷的自然环境所震惊。除了风雪严寒、山川河流亘古不变之外,这里的草场植被稀少,林木罕见,与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境内的瓦罕走廊里草场丰茂、湖泊连缀、山川秀美相比,我国边民生活的环境相对恶劣很多。驻防在此的边防军警们与边民一起,守护着“鸡鸣三国”的瓦罕走廊,在这里爬冰卧雪、执勤巡逻、抗缺氧、斗严寒,驻守风雪边关,让这条古老而又神秘的走廊,这条历史上曾经传递文明、交流信仰的通道,未来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成为我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巴经济走廊”重大决策中的重要一环,重新辉煌起来。



历史文化名城喀什老城的花盆巴扎。
民心相通又一路 
贞观十九年,也就是公元645年,高僧玄奘历17年游56国行程5万多里,终得返回长安,时年46岁。17年间,玄奘大师学遍了大小乘佛教的各种学说,并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丰富的佛典,共计有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史载玄奘大师回到唐都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大家奔走相告,虔心欢迎这位得道高僧。

玄奘法师回国后翌年,即开始组织翻经译场,全心译经,直至圆寂前为止,共19年,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大师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他的译典著作主要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玄奘大师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也是我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是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主要塑造者。



中巴经济走廊中的一段。

事实上,玄奘大师还是丝绸之路上人类文明交往的杰出代表,时至今日,仍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的精神标识。在大师立志取经的那个时代,正是各种文明交汇融通的时代。玄奘大师在追寻梦想的同时,一路上与各城邦国家的各种文化进行交流,带去了中原的文化与思想,带回来佛经。他所行经的这条道路,自古至今就是交流之路、文化之旅和融合之途。

玄奘大师是中华文化基本体系的主要建构者之一,也是中华精神的重要象征。他从印度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但他带回来的又远不止这些经文。他带回来的佛经中关于生存、生命的哲思和理想,对真善美的追求,敬畏万物的精神,形成了一种哲学观和思维方法。在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对中华民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今,我们重走玄奘当年艰苦行进过的古西域之路,站在汉唐古城遗址之上,望西域峰火,念时空流转,生怀古之心!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玄奘,我们每个人都是取经路上的那个“玄奘”。我们所要求取的真经就是真正的“自我”,去降伏慢心、培养恭敬、体会感恩。只有当我们的人格完善了,拥有了谦卑谦虚的品质,慈悲博爱的心胸、无我奉献的精神和一颗清净觉着的平常心,我们才算是真正取得真经了。

因亲身所为,玄奘大师对西域的地理感知最为真切,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西行历游诸国的所见所闻颇感兴趣,让他详细记录下来。玄奘就把他游历诸国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及现状、土特产品以及传说故事等一一口述后,让徒弟们记录成《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翔实地记录了沿途百十来个国家及二十多处都邑、山川、物产和习俗,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大师所撰《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行记,虽为实录,但也是文学作品,其中的西域地理感知与生命体验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对西域世界的地理观察,使唐人对西域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唐人乃至后世的西域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代小说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历代民间广泛流传着的故事,如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等,均由玄奘事迹衍生出来。

最有趣的是,其中部分记载印度的内容,使印度一些没有历史记载的邦属,拥有了自己真实确凿的史料,也是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这使得唐玄奘在印度知名度极大,印度的小学课本里都提到过他。玄奘又奉敕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使得东亚、中亚和南亚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给印度等地的文化提供了营养。



喀什老城。

常有人问什么是修行,其实修行就是做一件事,不问结果,不辞辛劳,一日一日,直至如心,便是修行。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说:人生也就不过如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高僧玄奘就是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人。

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的人。高僧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以不畏生死的精神,兢兢业业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舍生忘死坚定跋涉,穿越丝路中道南道求取真经。他所具有的坚定信仰、坚强毅力,非常人所及。他的足迹遍布中亚诸国和南亚印度,影响远至日韩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成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如今我们重走唐僧路,一路越高山穿雪原,想要传承的就是玄奘大师求取真经的智慧,想要学习和继承的就是他的包容与多元化,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就是玄奘大师的西域之路,其实就是一条求索之路,开放之路和“走出去、引进来”兼收并蓄之路,是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之路,是民心相通之路。

延伸阅读

过去两年2100名学生在澳遭性侵,出国留学也要当心校园霸凌

“一线岗位二线心态”常见,“清水衙门”成香饽饽

日本终结亚洲“世界杯魔咒”,中国足球怎么办?

老龄化攻坚:一座城和一个国家的持久战

“卖天气”致富,出现“树保姆”…农村怎么了?

3万亩湿地成私家湖泊17年,有何利益纠葛?

这部小说有何魔力?竟化解母女30多年的恩怨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新华 | 校对:赵岑



求索开放之路


    关注 草地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