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图说》(六)——制造匣钵

 

要把陶瓷烧到位,总共二十步,第四步:制造匣钵,原文摘录如下:四、制造匣钵瓷坯入窑最宜洁净,一沾泥渣便成斑驳,...



要把陶瓷烧到位,总共二十步,第四步:制造匣钵,原文摘录如下:

四、制造匣钵
瓷坯入窑最宜洁净,一沾泥渣便成斑驳,且窑风火气冲突易于伤坯,此坯胎之所必用匣钵套装也。匣钵之泥土产于景德镇之东北里淳村,有黑、红、白三色之异。另有宝石山出黑黄沙一种,配合成泥取其入火禁炼,造法用轮车与拉坯之车相似。泥不用过细,俟匣坯微干,略镟,入窑空烧一次,方堪应用,名曰“镀匣”。而造匣钵之匠亦常用粗泥拉造砂碗,为本地乡村、坯房人匠等家常之用。
陶冶图——制造匣钵


瓷器胚体入窑时一定要干净,一旦沾上泥渣,成品表面便会斑驳,并且在烧制过程中,受到窑内气流、温度等影响,容易使坯子受损,这就是为什么坯子必须用匣钵进行套装的原因。制作匣钵用的土,产自景德镇东北的里淳村,有黑、红、白三种不同颜色。另外宝石山这个地方,出产一种黑黄沙,将其与里淳村的土混合后,入火进行烧制。制造匣钵时使用轮车,方法和拉坯的车很相似。泥土不用太细,等坯子略干,稍微进行镟削,然后放入窑内空烧一次,才可以使用,这个步骤叫做“镀匣”。制造匣钵的工匠也常用粗泥制造砂碗,是当地人家常用具。

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而提到匣钵,这历史可就久远了,早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在烧制蛋壳黑陶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钵。在山东省诸城市杨家子遗址曾采集过两件烧制龙山文化蛋壳陶的匣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匣钵。后世发现的匣钵,则以盛装瓷器为主。
龙山文化大名鼎鼎的蛋壳陶


匣钵使用耐火性能较强的黏土制造,其形状依待烧造器物的形状而异,但有一定制式。以景德镇为例,衡量匣钵大小的单位叫做“圾”,当地土话念“jiàn”,这是一种容积单位。理论上来说,一圾是一个容积大约30毫升的小瓶,但由于瓷器的器型不同,所以不能完全按容积算。如烧制茶壶,嘴、柄都要计算。30厘米以内的算100圾,40厘米高度算作150-200圾。一般,匣钵的高度是固定的,而直径则根据所需要烧制瓷器的尺寸,有不同的大小。

单个匣钵
烧造好的匣钵
《陶冶图说》中阐述,制造匣钵的方法与制造瓷器时的拉坯方法相似,制好的钵坯属于生坯(俗称土匣),土匣还不能用于装烧瓷坯,只有将土匣镀(即焙烧)成响匣(熟匣)后,方可用它装烧瓷坯。使用匣钵烧制陶瓷器,不仅可提高装烧量、制品不致粘结、提高成品率,而且匣钵还具有一定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可保证陶瓷质量。

今天就先唠到这,下期我们来说说这第五步:圆器修模~~~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
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方法二:点击
右上角
查看
公众账号
关注
我们
方法三: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万壶堂陶瓷博物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