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和市场化:谈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市场化、专业化、公众化和跨界合作,是中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方向和生存之道。...

机构简介
善与志(微信号shanyuzhi2015)旨在记录、观察、评论、探索高效慈善的战略和方法,组织海内外学者和行业精英策划和撰写关于有效捐赠和基金会管理的文章,为个人和企业等组织的捐赠带来最大的社会影响力。邮箱为contact@shanyuzhi.com。

编者按:4月13日晚八点半,何莉君博士、善与志联合创始人,在乐创公益|【一起学】NGO交流群”讲座,题为《何为公益,何为慈善》。下面是这次讲座的节选,由乐创公益微信订阅号转载,善与志做了文字调整

问题一:您提到了社工与公益的区别,那么怎么看待公益行为的专业性

何:公益行为专业性的探讨在美国现在也非常时兴,美国各大学MPA都陆续设立非营利组织管理,体现了这个行业专业性的趋势和特征。非营利组织管理强调组织内部的管理,比如筹款、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设计和评估。这种组织内部专业化管理20世纪80年代才兴起,而社工的专业性应该在20世纪初就已经在呼吁和建立。

非营利组织的专业性非常重要,它伴随着几个因素产生。第一是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缩减,现在很多组织资金紧张。第二是慈善捐赠不稳定,需要通过收费的方式来获得稳定的财务资源。如果你的组织想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 你需要在市场中提供收费服务,或者你要做筹款,竞争越激烈,专业性就越强。你不仅要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也要和企业竞争,专业性有利于保持竞争优势。

问题二:公益组织的发展对政府而言,是威胁,还是助力?政府该如何面对各处日益蓬勃发展壮大的公益组织呢?

何:公益组织的发展总的来说对政府是有益的。首先它能够帮助政府有效地提供服务,尤其是一些微小的、政府不能迅速实现的服务,公益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同时公益组织的发展能够为政府社会服务供给带来创新。其实威胁还是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公益组织的关系,即要学会合作,公益组织要学会和政府合作,政府也要学会和公益组织合作。当公益组织发展的时候,政府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职能,更好地履行监管的职能,公益组织则致力于创新和提升服务投递水平。现在西方包括美国政府的一个管理趋势叫做第三方治理,换句话说,政府不直接执行很多公共职能,而是完全交给公益组织,甚至还交给一些公司,只要他们能够做出满意的成绩,做出更好的公共服务,也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思维。

当然也会有对政府或社会存在威胁的组织,即便在美国也是如此,比如3K党,曾经宣扬种族极端主义。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你要允许这个国家人民的公共参与、构建社会资本、社会创新,就要允许不同的群体、角色存在,那么不可避免就会有一些坏人角色。这个时候政府其实不需要过多担心,美国的方式就是让组织之间来进行抗衡。当然,一个强大有力的政府来维持规则的公平、运作的有序、奖惩的分明是必要的,但大的原则是要放开。

问题三:目前公益慈善从业人员的收入是个敏感话题,困扰着很多人,包括公益倡导者。不知国外是如何解决的呢?

何:第一,通过收费的方式,如果你靠捐赠,捐赠人不愿意付高工资的话,你要开发多种资金渠道。第二,美国的公益慈善组织非常多元,有些的资金非常雄厚的,比如我最近采访的福特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工资都很优厚。有些公益资金的提供者对从业人员工作的价值是认同的,认为他们的工作对解决社会问题非常重要,这些问题甚至金钱都不能解决,所以他们应得更高的工资。除了这些大机构以外,还包括大慈善慈善家。让这些人和机构参与进来有利于够保证资金供足。换句话说,要增强他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同时要提升和体现出我们的价值、专业性、领导力、独特性。

我们还要教育公众。做公益慈善是价值倡导,其实本来就是公众教育。我们要让公众知道,我们做事是有成本的、以公益为目的,这就意味着要用我们的专业性来做事、要花时间,我们不一定要赚钱,但至少要保本,让我们的付出和我们的专业能力有所补偿。所以对于公益从业人员的工资问题,需要更多捐赠者、慈善家的投入,也需要公益组织体现公益性和价值性,同时教育公众。

问题四:您怎么看待公益组织收费的问题?

何:我觉得公益组织收费是必须的,是以后的趋势。首先你要体现出你的专业性。收费可以帮助你的机构提升你的专业性,促进机构更好的发展。你能收到费说明你的机构有能力,这本身就是你机构服务和产品价值的体现。大家认识到机构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才能吸引足够好的人才,才能去做更好的服务。关键是你的收费是否合理,要低于市场价格,同时你的服务是否匹配你的价格。从经济学角度讲,为什么有收费的公益组织呢?为什么它收费还是公益组织呢?这是因为你提供的服务可能是市场不愿意提供和政府不能完全提供的,这就体现出价值。我们现在所说的小额贷款,很多小额信贷机构不仅要收利率,甚至比传统的金融机构更高(服务成本高的原因)。因为传统的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这个领域的服务,但又是社会普通民众所需要的,所以小额贷款是有价值的,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

另一方面,中国的公益行业是时候走出以道德优越感生存的方式了。不要说我们做公益我们不要钱,更不要让观众、听众或社会有这种想法。我们公益性不是体现在不要钱,而是体现在我们所做的服务是政府和商业没有或较弱的领域,是我们在照看农民工子女、是我们在服务弱势群体。有些服务我们可以收低于市场的价格,差额可以通过慈善捐赠来补。要么你可以收同样的费用。举个例子,美国有些博物馆不要门票,是真的不要吗?不是的。预算是把每个人该付的票价都算进去的,如果原价20美元一张,你付5美元,其它15美元是慈善家或其他慈善机构来买单的。我们要充分挖掘不同的资金配置方式。

问题五:公益慈善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也就是说,面对当前井喷之势的发展状态,中国的公益慈善组织未来应该如何生存?

何: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大。就我看来,未来公益慈善组织市场化的趋势是比较大的。市场化体现在你的服务在市场中要接受优胜劣汰的过程,竞争可能很激烈;其次体现在你的商业收入可能会增加;再次你可能要去和企进行更多合作;最后你的组织一定要体现专业性,要建设和提升机构的专业组织的能力。

还有一个趋势是互联网。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实现更多的公众的参与。《哈佛商业评论》刊登过一篇文章,讲未来整个社会的变化都基于草根力量的兴起,比如Uber、Airbnb,都是自下而上赋权和参与的方式。公益更不能忽略这种方式,无论是冰桶挑战还是微博、微信,都是我们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参与度的方式,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是民心所向。要让更多的人支持你,同时要更加透明度,不透明是没有出路的。透明要以专业性为前提,如果透明了但大家发现很多错误就不好了,比如这个地方是标点错误,那个地方是小数点错误。希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公众不再问你的透明度了,现在需要透明,但是未来不在于你的透明,而是变成一种信任,你不需要给我看,我们都很信任你,大家会主动捐款。

未来中国公益慈善组织生存发展要通过跨界合作,不能仅在公益圈里一起做事。要去引导政府,和政府合作;要去引导企业和企业家,引入更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要让社会看到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我一直认为其实很多人有一颗做慈善的心,想去帮助别人,但是你怎样去挖掘他们的慈善冲动,把人们的慈善冲动引导到这个领域来?邓飞老师做的“易农计划”就很好。这个项目真实地体现出中国传统公益方式的特征,比如他知道中国人需要看到这个项目实实在在地做了事。他会告诉你,你要捐的钱就在这个地方。他知道中国人喜欢一对一互助,于是就提供了这种平台。所以我们要去认可,不要去否定中国的传统和做事方式。认可这种传统方式,基于中国现状,同时学习国外的理念和方式,然后是需要大家把中国的本土知识和文化与外国的进行整合、进行创新,真正的创新就在于此。总的来说,市场化、专业化、公众化和跨界合作,是中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方向和生存之道。

问题六:公益慈善组织与NGO、NPO、公民社会、社会组织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指不同的组织吗?这几种称谓的内涵与外延、共性与差异是什么?

何:NGO强调它以非政府方式从事公共利益。传统来说NGO指联合国这种跨国、跨区域的组织。在美国很少用NGO。用什么称谓取决于各国的社会文化形态,有时候选用这种称谓是刻意的。NPO主要用于美国或西方等市场经济国家,强调服务方式、服务行为、以及收费但盈利不分配。公民社会从开始就强调活跃的民间社会,包括个人、公司、家庭、组织和非组织,参与者是多元的、民间的。社会组织可能在中国比较常见,讲的是它非政府、非商业,属于社会行为。

它们都属于一个大的部门,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我们现在统称为“志愿与非营利部门”。志愿与非营利部门是一个非常好的称谓,因为它囊括了公民社会中正式和非正式的行为。其实,即使在美国也依然有很多人以为非营利就是不赚钱,但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大家都知道非营利是要赚钱的。比如美国的大学、医院、博物馆属于非营利机构,它们都是收费的。从美国整个行业来看,注册的组织里差不多有50%通过收费来维持,捐赠只占20%,社会服务性组织30%的经费来自政府,绝大部分靠收费来维持。

问题七:中国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是否可以参考美国的六个阶段?

何:我觉得美国1860年到1920年这个阶段是可以参考的,因为当时社会问题的丛生,巨额财富财富产生,有财富的和没有财富的差距很大,需要通过公益慈善来调节。但同时有不适合参考的方面。美国的治国方针是民主,允许宗教的多元性,国家和宗教分离,没有建立国教。这种治国方式允许甚至是鼓励宗教组织、公民组织、维权组织、倡导性组织的发展,这些可能不适合参考。可以预见,中国未来会有更多组织来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企业家等更多人会参与公益,更多的企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履行社会责任,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公益组织的特征,同时专业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和趋势。所以有些阶段可以参考,但是初期的可能不适合。

中国文化和宗教传统和西方也不一样,这些传统不会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反而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国的公益文也会伴随着整个历史发展而继续延续下去,会对公益组织的运作方式产生影响。无论你怎么学习西方和专业化,公益组织要在这个大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的话,需要我们在借鉴西方的同时,积极进行本土化。

作者简介:何莉君,现为纽约佩斯大学公共管理非营利管理方向助理教授、取得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慈善学博士(2015)、善与志联合创始人。研究和咨询方向:企业家公益慈善行为、战略慈善、基金会创新和战略管理、影响力投资、公益慈善伦理和教育等。联系作者请发邮件至lhe@pace.edu。主讲人:何莉君

主持人:犀牛

记录:张仪冰、杨美勤、江晨琦

编辑:杨美勤、江晨琦、王群

微信编辑:顾玥

引用和转载说明: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出处为乐创公益微信订阅号(lechuanggongyi),2016年4月18日,原文题目为《【课程记录】何莉君博士《何为公益,何为慈善》全程记录》。

下载本文及往期文章PDF版本,请访问http://pan.baidu.com/s/1c0FJjPY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善与志

了解战略慈善、基金会管理、影响力投资


    关注 喜安人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