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人性的,太人性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人,性而需,需而求。

我不知道人的真情里包含多少虚伪,慈悲里蕴藏多少假意,又或者,邪恶里能找到多少美好。我只知道,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这个被定位为最会讲故事的英国作家,对人性有着异乎寻常的洞察与解析。

但毛姆最大的特点是他只关注于了解人性,而从不判断人性。他不会将人性做空泛的夸张和放大,也不会试图在作品里进行某种道德审判,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来静观世事沉浮,任他人如何苟且与挣扎,他只给你摹拟出一种淡淡的紧张和浅浅的释怀之感,似乎要告诉你,喏,人就是这副鬼样子,你想对它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都是白搭。

事实上,他确实可以泰然视之,因为他什么都经历过了。传记作家特德·摩根说,他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

所以对人性,他冷静超然,对生活,他收放自如。

我喜欢毛姆的一个原因是,他很会通过爱情来表达人性。在毛姆看来,爱情只是更加真实地反映人性的一个侧面。他笔下的男人大都神情淡漠,理智又冷静,喜欢从匮乏和孤独中去寻求一种精神绝境,而女人大多世俗、愚蠢又背叛。男女之爱在他而言一点也不伟大,在人性面前更是不堪一击。无论是《面纱》里的凯蒂和唐生,《刀锋》里的拉里和伊莎贝尔,还是《人性的枷锁》里的菲利普和米尔德丽德,对他们的描写毛姆一般会跳出男女情爱怪圈,着力于对人性的探索上。《面纱》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便是在瓦特尔死后,凯蒂再遇到唐生,明知道对方是如此混蛋的一个人,却还是和他上了床。死生都没那么厚重,爱情也没有那么伟大,可是不经历这些残酷又浑浊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在人性里我们会那么卑微,那么下贱,又那么恶俗。

关于爱的体验,毛姆说他虽然爱过很多次,但从来没有体验过得到回报的喜悦。他无法完全敞开心扉,他爱的大部分人是不怎么在意他或者完全不在意他的人。但性对他而言却是身体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愉悦,因此,在他的价值里,欲望是在爱情和婚姻之上的。这种态度也多次体现在作品里。

很少有几个作家,在身前便能获得文学意义上和世俗意义上的双重成功。毛姆算是一个。我想这大概要得益于其写作和社交并行不悖的功力吧。可以说,在盛誉之下,他的出世与入世其实都做得很好。

他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望见了月光。初读《月亮与六便士》,我以为他追求的只是一种精神至上和对自由的渴望。后来看《刀锋》才恍然明白,对于偏执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两者其实没有太过本质的区别,都是活得太自我,换句话也可以说是太自私。因而你会发现,真的说不清道不明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该有的人生,精神追求好像也没那么高尚,世俗追求好像也没那么鄙俗。一切看似都合理,一切似乎都自成格调自有乐趣。

对毛姆个人来说,对世俗成功的追求为他收获了巨大的物质回报。随着年龄的增长,金钱也在多方面体现了重大意义:金钱能给他人身和艺术的自由,允许他愿意的时候出手慷慨,必要时换取宁静,他买得起最好的东西,也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他青年时候的匮乏,更在情感领域里给他和朋友、恋人的情谊带来了一种否则不会有的深度和质感。

只是唯一意想不到的是,毛姆一生取得了至高的成就,表现出了无限的智慧,却在晚年陷入了几乎无法自拔的痛苦之中。“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他始终没有逃开人性的枷锁,也没有越过刀锋,获得得救之路。

终究还是,人性的,太人性。


    关注 Wchannel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