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是孩子不会画,而是你的回应方式错了!

 

毕加索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么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



导语 | 据小编的走访和统计,当孩子向老师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即“作品时刻”),老师最喜欢的回应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假大空”夸奖:“你真棒!”“你画得真好看!”
2
考问加追问:“你画的是什么呀?”“画的是…吗?”
3
“瞎指挥”:“再画点…会更好”“你可以再画些…”

想必大部分老师们在上述的回应中或多或少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不知道老师们是否有思考过,这样的互动是否是有效的呢?这样的回应能让孩子得到提升吗?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两位老师在“作品时刻”时的不同做法,看看不同的回应分别给孩子带来了些什么。
A老师的做法
幼儿园里,4岁的彤彤独自在一旁聚精会神的画画。

A老师走过来问彤彤:“彤彤,你画的是什么呀?”

彤彤没有回应。

A老师:“你这个画的真好看,能教教我吗?”

彤彤不耐烦:“我还没画完呢。”
B老师的做法
B老师蹲在小美旁边,认真看着她。

B老师:“这部分很有意思。”(老师指着小美画的一部分。)

小美:“这是我妈妈,这是她的嘴。”(小美把画笔停在画纸上,加了两条长长的柱状物。)

小美:“这些是她的腿。我现在正在画草地。”(她用画笔蘸了些绿色的颜料,沿着画纸的底边画了一条波纹线。)

B老师:“我看到你加了草地。”

小美:“现在,我准备在这儿画个太阳。”(小美蘸了些黄色颜料,在画面的左上角画了一个小圆。然后在小圆的右边沿着画纸上沿加了一串黑点,然后从每个黑点开始竖着画了一条条长长的黑线。)

小美:“圆的是太阳,黑的是雨。”

B老师:“下雨了。我很好奇,妈妈接下来会怎么样呢?”

小美:“她会被淋湿!”(小美笑了起来。)

小美:“这些是她的鞋。”(她在每条腿的底部加了一个黑色的半圆。)

B老师:“如果下雨的话,她会被淋湿,所以需要穿上鞋子。”

小美:“我们应该在这儿画一条彩虹。”(小美指着太阳和云彩的上面。并用画笔依次蘸了三种颜色,画出了一些曲线。)

B老师:“太好了,天空上有一道彩虹。”

小美:“现在,我完成了。”

B老师:“是的,你已经完成了。”

小美脱掉罩衣,把画放在桌子上晾干。


从案例中,我们能很明显看得出来,A老师的回应方式很快就“把天聊死”了,彤彤已经不想再继续聊天了;而B老师的回应方式不仅让孩子乐意分享自己的作品,而且在互动的过程中,让孩子对作品有了更多新的想法。那A老师和B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同呢?有哪些方式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 好奇表达,鼓励孩子分享

“你画的是什么”——作品不被理解和认同,容易把天聊死。

“这部分很有意思”——对作品表达好奇,感受被关注和认同,乐于分享,滔滔不绝。

▲ 客观描述,尊重创作意图

先问“你画的是什么”接着说“画得真好看”——孩子内心潜台词:既然不知道我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说我画得好看?,当然不会乐于回应。

“我看到你画了草地”——直接客观描述,尊重创作意图,孩子乐于分享和谈论作品。

▲ 少量问题,引导作品延伸

“下雨了,我很好奇,妈妈接下来会怎么样呢?”——开放性的延伸,引导孩子思考,拓展创作细节(如果直接告诉孩子“应该画上雨伞”,事实上是剥夺了孩子的思考机会)。

▲ 语言重构,支持有逻辑表达

“如果下雨的话,她会被淋湿,所以需要穿上鞋子。”——语言重构,让表达更有逻辑性。在跟孩子进行美术作品互动的同时,提升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结语 | 毕加索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么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想让孩子一直保持艺术家的天赋,老师的师幼互动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有效的师幼互动会让孩子们能一直天马行空的创作自己内心的世界;而失败的互动或许暂时能让孩子掌握某些绘画技巧,画出“惟妙惟肖”的作品,但却会让孩子永远丢失了艺术家的天赋和一颗热爱创作的初心……

读懂儿童教师专业素养培训

安老师15608008087

(微信同号)


    关注 儿童观察评价工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