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还是不回 刘阳鹤

 

于是“回”与“不回”就成了他摆脱日常的生活哲学。...





回,还是不回
作者 刘阳鹤
题图 寇倩
文西按:对自我认同和民族身份的不断质询,是任何一个携带有自身民族文化基因的写作者超越其表达困境直面当下写作环境的必经途径。在刘阳鹤的文字中,“文化寻根”是最鲜明的特征:“渐渐地觉醒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伊斯兰教——及其观念下的世界历史与栖留于其中的人。”对回族身份带来的迥异于他人的写作特质的处理和利用,使文字发挥了诚实地描述与记录生活本质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在高度物质化和趋同化的现实中,我们需要用最本真的面貌来讲述生活,讲述自己。正如作者在他的诗作《清真寓言》中所言:“我们亟需从异化的符号,走向/生活本身。”

“回,还是不回?”

实不相瞒,一直以来他都左右两难而非逢源于艰辛的负重,但无论如何像这种极富宿命感的抉择也势必会在所难免。

近二十年前,他离开眷恋有加的故乡成了远方坚定的爱慕者,而他的儿女却依然在不堪回首的托付之中被滞留了整整一年。对他们来说,那段岁月简直太过煎熬,这迫使他时常挣扎于如何在生存与生活之间做出权衡。此后不久,他便毅然选择了拖儿带女奔波于关中一带,无疑他只是那批出走人群中并无二致的一个。自那以来,他开始整天与锅碗瓢盆争吵,吵到很凶的时候他会把柴米油盐洒在书页间以示悲愤,仿佛只有这么做他才能从未尽的理想中品味出过往的辛酸。

到如今,他依然困守在自己所应当庇护的狭小范围以内,即便那虚晃的时光早已拭去了他俊朗的青春,像一场又一场暧昧而粗粝的皮影戏。令人感慨的是,他似乎始终在巧借着艺术大师的高超技法辗转于怀旧般的岁月更迭之间,这使他在沧桑的砥砺中并没有耗尽自己余存的热情,更不用说他所歆羡的酣畅淋漓是多么叫人期许,犹如泡影中心有所向且前赴后继的白色蚁群。

事实远非如此!值得庆幸的,以及略有哀婉的,是他儿子同他一样被所学专业裹挟着,进而练就了一套蹩脚且带有礼赞性的诉说能力与写作技巧,比方有人在诵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他儿子会因其惯常表达而写道:我将加倍珍惜。除了平日里琐碎的絮叨,他和儿子偶尔也会时不时地聊一些不着边际的宏大叙事:家族起源、民族历史、宗教修养等等。然而每逢从他们有所顾忌的话语中蹦出“回回”这个关键词时,他儿子都会表现出一副倍感兴趣的模样,像是将要去探秘历史的民族学者,又像是在追溯词源的语言学家。

可遗憾之处在于他始终没有主动去教授儿子更多,似乎是在刻意纵容他儿子执着有加的好奇心。就这样,他儿子在日积月累中逐渐理解了口舌招认,并对先民们的迁徙、落难史有了初步的接触,而且还曾对宗教的想象进行过一番诗意的描摹:

那么,请在芦笛的歌声中/使我们足够清洁吧!后来,她特意写了首赞美诗,献给/丝绸与淡水,它们牵引着骆驼商队的/命脉如关隘。同时,它们还绵延着伊斯兰之光如灯油。

对此,他儿子遭遇过诸多有待和解的批评,比如何以才能在私人写作与公共空间之中,撮合出那么一丁点弥足珍贵的感动?

相对来说,他已经无暇顾及这些离生活颇为遥远的事物,但年复一年他意识到了一个四口之家散居在外的生存环境有多么不适。于是“回”与“不回”就成了他摆脱日常的生活哲学,而每当他陷入喜忧参半的再三辩证时,他儿子总会不失时机地重新逼问道:

“回,还是不回?”
作者简介
刘阳鹤,回族
1991年生于甘肃,客居他乡近二十载
目前倾心在诗与画的荣耀中
现于陕师大读研


    关注 文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