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不停蹄的路上,需要一本爱不释手的书

 

 
  读书和旅行,
  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故事和风景,
  收获奇妙的人生体验。
  以下8本关于旅行的经典读物,
  将带你走进灵性目光所看见的世界,
  适合闲坐品读,也适合陪伴旅途。
 旅行书单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火车准确地表现出一国的文化:肮脏落后的国家有肮脏落后的火车;自信、有效率的国家,亦可从奔驰铁轨的各色火车中看出端倪。
保罗·索鲁(Paul Theroux),美国小说家,当代著名旅行文学作家。大学毕业后,游历意大利、非洲,并先后在马拉维、乌干达和新加坡任教。

本书记录了他从老家美国波士顿开始,独自乘坐火车一路往南,一直到美洲大陆的最南端——巴塔哥尼亚。这绝不是一本庸俗普通的旅行文学,作者用深刻幽默的笔触展现了南美的风土人情以及他对旅行的思考。从卖大蒜的小贩到边境的非法劳工,作者细腻的笔触切开南美风光之下有趣的人文内核,带你进入最真实的巴塔哥尼亚。
《横越美国》
我已经25年没有感觉过这个国家了。简言之,我一直都在写些其实我并不了解的东西,我觉得这对一个所谓作家来说,简直就是罪恶。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6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字热情而优美地表达着正义,在赞扬一个国家人民的美与善时,也会同时揭露这个国家危险的错误与失败。

斯坦贝克将近六十岁时,决定横越美国,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语言、观点、看法以及改变。本书讲述了他开着特制露营车,在法国卷毛狗查理的陪伴下,从美国东北到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横跨美国的故事。作者固执地关切着自己国家的特质和命运,但视角却与众不同。穿梭在州际公路和乡间小路上,与卡车司机和老朋友一起用餐,拜访各大都市与壮丽的原野,自由自在地与路上的陌生人闲聊……在书中你看不到热门的景点,它却是最有代表性的美国游记之一。
《在漫长的旅途中》


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会有所不同。


日本作家星野道夫(Michio Hoshino)不仅是举世闻名的自然摄影师,他纯净而洗练的文字,也让他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文学作家之一。19岁时,他在旧书店里发现一本《Alaska》摄影集,从此与阿拉斯加结下不解之缘。1996年8月,星野道夫于堪察加半岛拍摄棕熊,于户外遭棕熊袭击,不幸罹难。

旅居阿拉斯加的二十年间,星野道夫穿梭在山脉、冰河、冻原之间拍摄了大量野生动物,这本书是他的遗作。星野道夫的文字细腻而真诚,阅读起来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漫长的旅途中不妨去冰天雪地感受另一种生活。
《有待探险的世界》
我希望,对浪漫体验的向往和对冒险经历的向往,能够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推动力……


马克·詹金斯(Mark Jenkins),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档案室的历史研究员,擅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地球上的故事。

本书是马克·詹金斯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游记及探险美文中精选出这本文集。这些文章大多在五十年前,是在大航空时代来临前的探险。从非洲到中东,从中国边疆到阿拉斯加,还保持着封闭和传统的生活习惯,与如今的探险体验已大不相同。这一切使得这部文集中的故事拥有现代游记难以企及的新奇与刺激。阅读此书,不仅是在进行一场对地理空间的探索,也是一次对过往历史的回顾。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
我在半个世纪中游历了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观察许多历史事件,描写大多数的大城市,采样世界上的许多文化,从骨子里感受某些划时代的改变,并一直记录着世界对自己的影响。


简·莫里斯(Jan Morris),英国诗人、小说家、旅行文学作家。“二战”期间曾入伍,战后曾担任《泰晤士报》与《卫报》记者多年。后在卡萨布兰卡接受了变性手术,从此改名为简,并专职写作。曾被《泰晤士报》评选为“二战”后英国最伟大的15位作家之一。

跟着莫里斯的脚步,去喜马拉雅见证英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去耶路撒冷旁听“二战”后纳粹高官的审判,去和她一同经历在卡萨布兰卡进行的变性手术——她的每一次旅行、探访,都是“二战”后时局变化和世事变迁的写照,而这本书,就是20世纪50到90年代的政治历史地图。
《无知的游历》
新到一国而使我油然动衷的一刻,正是无知。


陈丹青,艺术家、作家、学者。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本书是陈丹青为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所写的长篇游记。除游记本身外,本书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书中散发着强烈的人文气息,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东西方历史、宗教、文化差异的思考和对美学的追求。
《走出非洲》
我发现,土著之伟大高贵,移民之枯燥乏味。


凯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丹麦女作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

《走出非洲》是凯伦·布里克森(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以小说主人公的角度讲述了她在东非17年的生活经历。本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非洲大陆的热爱,细腻的描写让原始土地上的阳光、水、空气仿佛都触手可及。小说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获198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主人公的肯尼亚故居“凯伦庄园”也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曾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从2001年开始长达七年的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像一个摄影机一样记录下中国高速发展的七年。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但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而是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他笔下的城墙、村庄、工厂,是连一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今·日·互·动·
  你最喜欢哪一本关于旅行的书?
作者|孤独星球杂志
图|图片来自网络
更 / 多 / 精 / 彩 /
· 猜 · 你 · 喜 · 欢 ·

《这个城市不仅离咱近,还好吃又文艺》

《每个躁动的灵魂,都渴望一场盛夏音乐节》

《这样跳岛,看见不一样的希腊》


    关注 孤独星球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