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医】樊民:高脂血症都是吃出来的吗

 

血脂是体检验血必查的一项,它和我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然而很多人并不重视,即便血脂水平升高,也不以为然,然而高...







血脂是体检验血必查的一项,它和我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然而很多人并不重视,即便血脂水平升高,也不以为然,然而高脂血症虽然不会立即让患者有明显的不适感,但其对身体的危害却是非常大的,因此切莫对血脂水平升高视若无睹,应积极对待,早日将高血脂降下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樊民教授指出,在临床上发现很多患者对于高脂血症有不少误区认识,这些误区易让患者在降血脂的道路上步入歧途。

误区一:高脂血症=甘油三酯高
樊教授指出,有部分人认为高脂血症就是甘油三酯高,其实并不是这样。血脂应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甘油三酯,另一个是胆固醇。胆固醇里面还可以细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有一些载脂蛋白等等。所以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中只要有其中的一项升高都算是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不仅仅和冠心病有关,还和全身整个动脉硬化都有关系,包括心脑血管问题,外周血管、下肢血管闭塞等等。国内外的循证医学都证实高脂血症,尤其是胆固醇升高的人,和血脂不高的人比起来,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要明显增高。

从疾病的发病机理上来讲,90%的冠心病起因都在血管的内皮,血管内皮本身是很光滑的,但当它受到其他外界因素影响时,功能受损,一旦受损后,血里面多出来的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会沉积到血管里面去,对血管壁来说这些多出来的胆固醇是异物,血管就会自行产生一些清道夫的细胞如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将多出来的胆固醇清除出去。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把多余的胆固醇吞噬掉、消化掉,并且排出血管,但是当胆固醇超过一定量以后就超负荷了,无法完全被清除,就变成了血管里的“垃圾”沉到血管壁上,从而形成动脉血管斑块,斑块体积越来越大,就会让管腔变得狭窄。一旦斑块破裂,在局部形成血栓了,就会把血管完全或者部分堵死,形成心肌梗死。对脑血管也是一样的情况。

所以说,看似不痛不痒的高脂血症却实实在在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误区二:高脂血症都是吃出来的
樊教授说,临床发现很多患者认为高脂血症都是吃出来的,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造成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的原因也是不同的,甘油三酯升高和饮食的关系稍微密切些。有人会发现,查甘油三酯的话,两次之间指标差别会很大。如果验血之前的两三天,出现暴饮暴食,吃得油腻的话,那么查出来的甘油三酯指标会比平常高一点;吃得清淡点的话,那么指标就相对低一点。所以严格意义上,若想甘油三酯查得比较准确的话,那么我们需要素食三天再查。

但是胆固醇和饮食的关系并不如大家想得那么密切。胆固醇主要是体内合成的,饮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按百分比来算的话,70%的胆固醇是体内合成的,而只有30%的胆固醇是和饮食有关系。所以现在针对饮食当中是否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国内外有不同的声音。胆固醇本身是组成人体非常重要的部分,人都是细胞合成的,人体的细胞结构、激素分泌又都是依赖于胆固醇合成的,所以胆固醇对人体来讲不可或缺。胆固醇主要是在肝脏里面合成,如果在合成胆固醇的通路上面,起关键作用的一些酶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可导致胆固醇的合成和降解出现问题,从而造成胆固醇水平的升高。

而且饮食上的误区还在于,有些人认为只有吃肥肉、油腻的食物才会使得血脂升高。这其实也不准确,因为所有吃进身体里的食物最后都可以转换成脂肪。因此要预防高脂血症不仅仅要控制食物的种类,还要控制食物的量,不要一次吃太多。

误区三:瘦的人不会得高脂血症
血脂水平和胖瘦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胖的人容易血脂高一点,但樊教授说,临床看到很多血脂高的人,其实本身体重并不重,也并不胖,这是因为血脂高更多的可能是体内代谢障碍引起的,和体型的关系并不是太大,更可能和遗传背景有关。相对来说,父母两人的血脂水平都很高的话,那他们的子女患高脂血症的几率就要比没有家族史的人高。所以说,体型瘦的人也不能轻视,应定期随访血脂,以便尽早发现血脂异常。

误区四:治疗达标就可以停药
樊教授说,从治疗的角度来讲,把血脂的水平降下来,那么患者得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就会减少,或者已经有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也会下降。

对于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只是单纯的血脂升高的患者,我们称之为高脂血症患者,那么他们的血脂水平可以参照化验单上最高值的水平。单纯高脂血症患者,一般治疗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最主要的是饮食调整,通过低脂的饮食,再加上辅助运动,那么对一些轻度的血脂升高的患者来说是能够将血脂水平降到正常的。若“饮食+运动”,确实让血脂降到正常了,那么就不需要药物治疗,但如果降不下来,则需要药物治疗。

针对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血脂水平又高的患者来说,那么血脂水平就不能单单以化验单上的结果为标准了,需要听从心血管医生的建议,将血脂控制到更加理想的水平,往往要比单纯的高脂血症患者控制得更加严格。

在临床,樊教授经常遇到一些患者问:“我血脂已经是正常了,为什么还要给我吃降血脂的药物?”一方面这些降血脂的药目的就是要把血脂水平进一步降低,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可以产生额外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他汀类的药物不仅仅可以起到降血脂的作用,它还可以对血管产生局部的保护作用,对患者是有利的;还有一方面,因为患者的血脂往往是通过药物才控制下来的,一旦停药,血脂有极大的可能会再次升高。所以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即便血脂降到正常了,也并不能立即停药,可以调整药物剂量后,再随访观察一段时间的血脂水平。降血脂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是终生的。

误区五:放大药物副作用
另外,樊教授在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拿着降血脂药物的说明书,指着上面的副作用来“兴师问罪”。其实说明书上会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都标注上,即便是百万分之一的可能都写上去,但在临床上极少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出现,绝大部分患者服用药物是安全的。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肝功能异常,肝酶受损,即便在随访时发现肝酶受损了,那么把药物停掉后,肝酶也是可以恢复的,是一过性的,并不会造成永久性损害。因此只要是在严格随访下,降血脂的药物是安全的。

在这里,樊教授非常强调定期随访的必要性。既可以查药物服用后是否有效,又可以查药物的安全性,有没有出现并发症。而且对于已经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复查不仅仅是查血脂水平,以及肝肾功能这么简单了,还需要一些常规的心血管方面的检查。

误区六:用药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有部分患者认为既然用了药物,那么就不用限制饮食,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其实这也是误区认识。樊教授指出,“饮食+运动”永远都是降血脂的基础。

虽然胆固醇异常,饮食占整体原因中比较小的一部分,但毕竟还是占一部分的,而且甘油三酯异常还是和饮食关系挺密切的,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完全需要低脂饮食。尤其是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有脑卒中病史的、放过心脏支架的,胆固醇水平还是要尽可能地降低。一方面需依赖药物,另一方面需要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中需要减少油腻的食物,减少胆固醇的摄入。

运动的话,对于高脂血症患者来说,只要是运动,都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耗掉多摄入的脂肪成分。但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讲,更建议进行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极,练瑜伽,跳广场舞等等。运动的量,最好由医生指导,我们暂且可以笼统地归纳为“1357”。“1”是指争取每天运动一次;“3”是指这次运动的时间要30分钟以上;“5”是指达不到每天一次运动的话,一周也要有5次运动量,至少一周有5天运动;“7”是指运动以后达到的每分钟心率“170-年龄”是最合适的。
总之,如果能将“饮食、运动、药物”三把降脂利刃运用好,将血脂控制达标,那么可以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概率,“少一点风险,多一点健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专家简介

樊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三届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熟练掌握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危重急症的处理,冠心病防治及介入心脏病学为主要专业特色。




    关注 健康财富订阅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