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频繁"换脸"到产品刷新 资本眼色下的"教育迭代"隐忧

 

慢工出细活的教育,如今变快了,变火了,教育原有的规律被打破了。...






教育,一个基于人性的,慢工出细活的事业。特级教师、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张宏丽说,“27年来,深刻领悟教育的真谛——教育是慢的、个性的、符合规律的。”

技术为王的时代并非技术主导。资本、市场一股洪流汹涌而来,裹挟着技术奔流直下,教育亦在其中。今天的教育早已超出了红墙、课桌的范围,在各色代表着科技的名词的加持下,变成了我们不太熟悉的模样。但有人为这样的教育讲故事,阐释意义。

只是,他们阐释的对象是学校、老师、家长,更是身后的资本。资本无罪,教育更是伟大的世纪工程,当两者相遇,我们既看到教育资源的普惠化,但隐约又感觉哪里不对。

2018年5月中旬,某知名教育机构公布了小学数学暑期课的全面升级。从动手能力、与生活结合度、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调整,称由分数评价全面转型为多元综合能力评价。

3月,该教育机构的语文学科产品升级,推出大语文产品,在升级的产品介绍中,指出,将在未来的学习中为孩子的成长丰富更多经典文史内容,让孩子会读书、读好书,侧重激发兴趣。紧接着,该培训机构的英语学科发布了小学英语未来体系。

这一系列动作变换被业内看作是在教育部“减负令”后,机构采取的“自保”措施。

今年年初,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培训机构的主动调整似乎在向外界表示整改的决心。只是,“升级”后的产品能否真正能落到教学之中,让校外培训机构回归教学 “补充”的角色?那些曾经以“提前教学”和“强化应试”为卖点的业务作为营收的主要来源,转而所谓的“学科素质教育”,这种“自残”似的改变会不会造成培训机构的营收下降?这些都尚未可知。

“自废武功”也好,“自残”也好,校外培训机构正在因时而动,避免成为高压政策下被人攻击的靶子。但有句老话说“换汤不换药”,培训机构的动作变了,质疑却没少:“这不过是培训机构用以逃避追责的手段,实际课程内容并未改变。”

资料图。
未来网记者向不少家长了解到,虽然培训机构向社会公布了这些整改,但实际的课程体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原先的“小升初”改叫“新初一”,原先的“幼升小”课程,改叫“新一年级”课程,师资、课程等体系一切照旧。

事情正在其变化。校外培训之变,一方面着急改头换面,另一方面则热衷“产品升级”。一个月内频繁“发声”,发布会一场接一场,教育,从没如此热闹过。

某在线少儿英语机构于2017年6月底宣布上线为小学托福考试打造的备考课程。同年8月,对外宣布教育产品战略升级,其自主研发的科学分级阅读体系、“营队在美国”、小学托福课程,以及“家长V课堂”等新产品逐一亮相。此后,就在当月,宣布完成2亿美金的D轮融资并推出Lingo Bus在线少儿中文教育平台。

相隔一月后的9月,该机构推出产品升级,上线全新“学习中心”,推出“学习成长伙伴”服务体系。10月,上线安全应急响应中心声称用于保障该公司、用户及合作伙伴的信息&隐私数据安全,共建互联网安全生态。12月初,宣布完成了Homework系统的全面升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评练测”中“练”的环节。

12月下旬,该机构宣布上线Level1互动课堂,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和目光集中在课堂上,让孩子在图文并茂以及声律视频和游戏化学习的氛围中,吸取外教们所讲授的知识。最近,教育行业内传出,他们正在进行5亿美元的融资……

召开发布会,向外界展示新品,抛出新的口号标语,尤其在融资前动作最为密集。

一位在线教育机构的内部人员曾向记者透露,他们每年都会策划出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推出大的产品概念,进行大型发布活动,就是为了拿到下一笔的融资,而至于推出的所谓的研发新品,也不乏夸大的成分,有的只是为了融资造势。

上海一家做k12辅导的教育机构于4月下旬在北京举办了升级发布会,并推出了AI应用成果,声称是“k12在线教育领域首个落地AI应用成果”。

据发布会上介绍,该应用对学生面部表情进行情绪分析、对学生的眼球焦点进行分析,以此判断学生当前上课注意力情况,还能对学生、老师的语音进行转义分析,对其所说语义、语气进行判断。使老师本人更有成就感,也能让学生从中真正受益。

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了解到,此前就有其他多家教育机构称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课堂。借助摄像头捕捉学生上课时的举手、练习、听课、发言等课堂状态和面部情绪变化数据,帮助老师基于科学数据而调整、优化的教学方案。显然,这家教育机构声称“k12在线教育领域首个落地AI应用成果。”这里的“首个”言过其实,而产品的真实性也被质疑。

在发布会召开后,未来网记者向该教育机构咨询这种技术是否应用于课堂时,对方回复称,“没有”,在记者追问何时会应用于课堂,该工作人员不予回复。

一个月一场发布会,一个月研制出一款新的教育产品,这样的生产研发速度,用在教育上不免心生疑虑。

从虚拟现实+教育到人工智能+教育,从教育机器人再到区块链+教育,一个个新概念层出不穷,教育行业似乎在跟着信息化技术的潮流快速前进。诸多机构宣称研发出AI产品,并投入教学应用。但事实上所谓的“人工智能教育”被专家认为是“伪人工智能”。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线教职员工对这样的概念炒作嗤之以鼻。

华人科学家、人工智能顶尖研究者李飞飞曾提到,一个人工智能项目,在算法上的进步,如果是代数级的,而不是几何级的,那么就还只是机器学习而已,属于伪人工智能。而算法上的极速进步,需要海量数据作为基础。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阐述说,无论人脸识别还是语音识别,拥有海量数据的企业,国内外只有寥寥几家。

教育变快了,教育变火了,教育原有的规律就这样被打破了。

在线教育企业们展开了一场追逐资本的赛跑。为了获得资本垂青,不停地讲故事,造概念,推新品,而一旦成长速度放缓,融资上没有着落,就很容易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业内人士都知道,盈利是在线教育企业的痛点、难点。资本看重的数据,是行业未来。教育企业也多在谈论自己的未来,甚至是中国教育的未来。但谁来关注现在?

虎嗅发表的一篇题为《阿里“大马拉小车”》文章写道,当今资本市场最看中的已经不是净利润,而是营收增速。营收是客户用真金的银给企业投的信任票,与市场份额、规模效益、议价能力正相关。营收高速增长,即使利润率下降,仍然是资本市场的宠儿。而营收下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难逃“腰斩”。

这其实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上市在线教育企业即使净利润持续下降,持续亏损,也要不断地更新概念,推出新品。不得不说,这招能够吸引客户,做大营收,最终吸引资本市场的青睐。

资本也存在跟风的惯性。一般来说,投资人会根据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用户口碑等选择投资对象,而头部企业都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长期以来,势必造成市场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竞争态势。这就倒逼着企业努力的展现运营数据、用户规模、新品研发,谁的新品研发的多,谁的营收、用户、师资等数据好看,谁就能获得投资。虽然不能就此武断地认为头部企业所公布的数据就是注了水的,但抑制不住的数据冲动是显而易见的。

一位不愿具名业内人谈到,“资本市场中炒概念现象很多,谁的概念更先进,更能赢得投资人的青睐。很多教育产品的研发是为了取悦资本,而不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但是教育行业最终是面向公众的,如果也这样的话,最终受害的将是受教育者。”【精彩回顾,大家都在看】



点击上图查看:

《“雄安大学”横空出世!汇集中国最好资源,正在面向全球招募校长》



点击上图查看:

《校外培训病态繁荣?一项针对1.3万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得出惊人结论……》



点击上图查看:

《惊呆!孩子“幼升小”竟要核对家长学历证书,还是双方的!你怎么看?》


    关注 麻辣未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