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往事:那一年,福建人如何把老毛子干趴了?

 

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


1


现在,很多人喜欢称俄罗斯人为“战斗民族”,认为他们民风彪悍,勇猛好斗。
▲熊:我不要面子的啊。

这一形象日益深入人心。远的不说,就说2016年欧洲杯,俄罗斯球迷与英格兰球迷互殴,200名俄罗斯人打得上千名英国人头破血流。

事后,普京评论此事,还不忘讽刺说:“我很不解,200名俄罗斯球迷怎么能痛扁上千名英格兰球迷?”

最爱君想说,俄国人并非一直这么横,相反,他们曾经很怂。

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军西征,建立横跨东欧、西亚的钦察汗国。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日后统一俄国的莫斯科大公国不过是钦察汗国的藩属国,称臣纳贡,卑躬屈膝。

直到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才在其父的基业上,统一各族,加冕为沙皇,使俄国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俄国人摆脱蒙古人控制,比明灭元晚了将近两个世纪,“战斗民族”并非天生善战。

俄国人独立后,彻底放飞自我,世界那么大,他们想看看,开始向东扩张。明万历七年(1579年),一支由土匪头子雅尔马克带领的840人队伍,越过乌拉尔山,来到西伯利亚

之后,仅用了将近六十年,俄国人便几乎占尽西伯利亚这片荒土,得到的领土面积比其在欧洲的领土还大了一倍多。
▲16-18世纪,俄国扩张的历程。

尽管如此,俄国人还不满足。

1644年,神州大地变天了,闯王进京,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席卷中原,而在清兵倾巢而出时,满洲人的“龙兴之地”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这一年,俄国人将扩张的触手伸向黑龙江流域。
2
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勒拿河右岸的雅库茨克,是当时俄国向东南扩张的大本营。此地是名副其实的“冰城”,冷的时候,不是多穿几件秋裤,多裹几件棉袄就能解决的。

就在俄国人在西伯利亚喝着西北风的时候,他们的探子不断传来消息,说南边的黑龙江沿岸,土地肥沃,粮食丰收,盛产貂皮、银矿。

俄国人心动了,巴不得快点儿南下,抢钱抢粮抢地盘。

1644年,由雅茨库克督军派遣的波雅尔科夫远征队,越过外兴安岭,到达黑龙江流域“探险”。

波雅尔科夫这支队伍总共不过132人,其中有112名哥萨克骑兵

哥萨克是以俄罗斯人为主,并与少数民族构成的一个游牧群体,以骁勇善战著称,是俄国扩张时的特种部队。
▲俄国扩张时期的急先锋——哥萨克骑兵。

波雅尔科夫一行人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黑龙江支流精奇里江,才发现少数鄂伦春族人的领地。波雅尔科夫所带资源有限,便派人去跟当地人索要粮食,并请求入村。

鬼子进村,啊不,毛子进村了。

东北的鄂伦春、达斡尔等族都是跟着满洲人混的,偏偏这时候,老大哥入关干大事去了,只能靠自己。

在这次冲突中,俄国人蛮横不讲理,先行动武,鄂伦春人凭借地利,一直打到天黑,把俄国人拒之门外。

哥萨克小分队只好打起了游击。

随后几个月,俄国人继续在黑龙江一带流窜,有时抢到粮食辎重,有时遭到围追堵截。饥寒交迫时,他们甚至不惜以同伴的尸体来充饥,这给当地人留下了恐怖的印象。

在黑龙江一带过完冬,波雅尔科夫经由入海口北返。这次“探险”,被视为俄国人入侵东北的开端。

在波雅尔科夫之后,第二个率兵来到东北的是哈巴罗夫

这人是个富商,靠耕牧、制盐发家,脑海里盘算着大生意。他见到黑龙江流域的富饶后,当即向上级报告称,如果征服此地,可以解决雅库茨克粮食短缺的问题。

顺治七年(1650年),哈巴罗夫率军占领黑龙江上游左岸的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修筑城堡,并以此为据点,深入东北。

东北边疆的百姓不堪其扰,大量南迁。

次年六月,哈巴罗夫带着300名哥萨克骑兵,沿着黑龙江向下游进发。一开始,连续四天不见人烟,以为沿江的居民都已迁走。

第四日晚上,哈巴罗夫突然发现还未迁徙的吉瓜托村,不由得欣喜若狂。

此时村中只有50名轻骑,其余约一千人皆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哈巴罗夫趁人不备,下令进攻。

根据俄国方面的描述,这一晚,死于俄军刀枪之下的居民就有660人,还有三百多名妇女儿童被俘虏。

在吉瓜托村逗留一段时间后,哈巴罗夫打听到精奇里江口还有未迁走的居民,立马赶到这里,欲将他们一网打尽。

面对突如其来的哥萨克骑兵,当地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先假意投降,向哈巴罗夫献上貂皮,表示顺从。

九月,当地居民趁俄国人松懈,突然迁徙一空,仅留下之前被俄国人扣押的两名人质和来不及逃跑的两名老妇人。

哈巴罗夫勃然大怒,将村庄付之一炬,并将这四人一并烧死,随后向黑龙江下游进军,继续荼毒东北。

这样一名屠夫,俄国人后来居然还将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一座城市,命名为哈巴罗夫斯克,以此纪念他开疆扩土的功劳,而那里原来叫做伯力,也曾是清朝的领土。
▲哈巴罗夫,残忍的刽子手,俄罗斯人的“英雄”。

当时,深受其害的东北百姓对俄国人有一个狂拽酷炫的称呼,叫做“罗刹”。据清初《平定罗刹方略》载:

“鄂罗斯,僻处西北绝域,自古不通中国,其人率皆犷悍贪鄙,冥顽无知。所属有居界上者,与黑龙江诸处密迩,我达呼尔、索伦之人因呼之为罗刹。”

3


自顺治年间到康熙初年,大清都很忙,一直腾不出手来管东北老家的糟心事。

在顺治年间,清军与俄军只发生过几次小规模冲突,期间也曾肃清过侵入黑龙江流域的俄军,但俄国人还是以雅克萨为据点,屡屡进犯,剪不断理还乱。

一些东北老乡对频频掉线的老大哥颇有怨言,如鄂温克酋长根特木尔,本来世代居住在尼布楚一带,他率众南迁后,就因为对清廷不满,转头叛逃到了俄国。
▲为躲避俄国人,部分原住民不得不南迁,离开他们世代居住的家乡。

其实,早在入关前,满洲人的势力就已北达黑龙江、精奇里江,东至库页岛,却没有在边境驻军,被征服的其他民族只有少数被编入八旗,随清军四处征战,大部分还是留在家乡,过着樵采田猎的生活。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最靠北的军事重镇,仍是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黑龙江北岸,外兴安岭一带基本不设防。

中、俄双方也并非一直剑拔弩张,顺治年间,俄国曾三次遣使示好,可惜效果不佳。

顺治十三年(1656年),俄国使臣拜科夫到京后,不愿以“贡使”自称,不肯行跪拜礼,也不肯递国书于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回、藏各族事务,也处理对俄外交),想以平等身份与清朝交涉。

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廷指责他“不谙朝礼”,拜科夫一脸懵圈。

与此同时,俄国的哥萨克骑兵还在东北驰骋,实在看不出俄国讲和的诚意,俄国使节只能无功而返。

康熙九年(1670年),尼布楚督军又派哥萨克人米洛瓦诺夫为使,请求康熙准许双方自由通商。

然而,这个使者老米,他不识字!俄国人居然派一个文盲出使。对于俄国人的要求,清廷完全忽视,只是发了道敕谕,要求尼布楚督军不再侵犯边境。

康熙十一年(1672年),清廷派人到尼布楚去送信,要求俄国引渡叛逃的根特木尔。这信是用满文写的,俄国那一方,无论是尼布楚还是莫斯科,都没人能翻译。

俄国和大清,一个派了不识字的使者,一个写了看不懂的书信,牛头不对马嘴,这哪里像是要和好,没互相拉黑就不错了。
4
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之后,年轻的康熙皇帝终于意识到,对于频频进犯的俄寇,“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
▲康熙皇帝:不要给俄国人任何的机会。【剧照】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军发兵三千,由都统朋春和副都统郎坦的率领,北伐俄军,雅克萨之战爆发,这是由清军主动发起的围歼战。

此前,郎坦曾上书康熙,提出攻城方略:

“雅克萨不过是一座木城,发兵三千,拨给红衣大炮二十架,由水陆两路进军,即可攻取雅克萨。

在陆上,自大兴安岭出发,沿途草木密布,冬雪严寒,夏雨泥淖,要轻装上阵,才容易到达。

在水路,自瑷珲到雅克萨,可在黑龙江逆流行船,所花时间虽长,但运送武器、辎重较方便,且应该多造小船。”

朋春、郎坦出征后,正是用这一策略,分水陆两路,夹击雅克萨,又将红衣大炮排列在城前,在城下堆满柴火,形成烧城困敌之势,并围城打援。

这一战,郑成功旧将,福建人林兴珠的藤牌兵表现出色。

前一年,康熙召见林兴珠,谈及俄国“火器之利”,问有何制敌之策。

林兴珠给康熙推荐了藤牌。科学迷康熙不解,笑说:“这是啥玩意儿啊?”

藤牌是一种用藤条编织的盾牌,藤条本身坚硬而富有韧性,可以有效抵御砍、射,甚至连早期的火枪都打不穿。

林兴珠召集家中六人,为康熙演示。他们手持藤牌而舞,康熙命人射击,数发皆不能中。
▲在雅克萨之战中大放异彩的藤牌兵。

康熙大喜,决定组建一支福建藤牌兵,派人在驻扎于各地的福建兵中,挑选擅长使用藤牌的送往京城。

向雅克萨进军后,为保证福建藤牌兵能够按时到达,康熙还特地命兵部派遣马队将他们送至前线。

雅克萨被围后,沙俄援兵乘船从黑龙江顺流而下,企图与城中守军汇合。

林兴珠率藤牌兵在江中迎击。全军赤膊上阵,将藤牌置于头顶,手持片刀前进。

俄国人见了,惊呆了,称他们作“大帽鞑子”

藤牌军在水中,俄国人的火器排不上用场,刀枪也无法轻易击破藤牌的防御。而藤牌军在与对方短兵相接后,趁机掀开盾牌,迅速用片刀砍杀俄军。

前来增援的俄国人死伤大半,落荒而逃,林兴珠所部不损一兵。

在清军的猛攻下,镇守雅尔塔的阿列克谢·托尔布津只好请降,立誓不再来雅克萨。

俄军撤走后,清军将雅克萨的堡垒和房屋尽数拆毁,既没有布防,也没收走周边的粮食,便回师瑗珲,丝毫没有吸取教训,任由雅克萨重新暴露在俄国人的视野之下。

两个月后,俄国人背信弃义,卷土重来。

接到俄国人复返的消息,翌年(1686年)二月,康熙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副都统郎坦率所部两千人再攻雅克萨。

城内,托尔布津率领的826名俄军,装备精良,配有火绳枪100支,以及先进的燧发枪(一种前装滑膛枪)850支,城外,清军声势浩大,斗志昂扬。

双方激战,托尔布津被清军炮火击中而毙命,一直战到十月底,城中俄军仅剩115人。攻破雅克萨指日可待,可俄军仍不退不降,固守坚持将近一年的时间。

此前几十年一直在东北欺负弱小的俄国人,在这时可算有点儿“战斗民族”的意思了。
5
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都是凭借压倒性的优势教俄军做人。就在即将城破之际,仅剩66人的俄军,抓住了就命的稻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夏,俄国的使臣来到北京,请求停战交涉,康熙同意了。

那时,统治俄国的是罗曼诺夫王朝,沙皇是彼得一世

17岁的彼得一世刚刚亲政,在此之前,权力一直在其摄政的姐姐索菲亚手里,国内局势并不稳定,西边与东欧各国也常有摩擦,对远东采取的战略更多出自地方官员之手,并不是中央的本意。

而康熙也考虑过将争端付诸外交手段,当初,他一面派彭春率师进攻雅克萨,一面又致书俄国政府,作书两封,一封由传教士转达,一封由荷兰商人送出。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8月22日,清廷与俄国的代表到达尼布楚,针对中俄东部边境进行商谈。

清朝使团由索额图佟国纲带领,还带了俩传教士张诚、徐日升,作为翻译。此外,随团一同前来的还有北京八旗2000名,黑龙江兵1500名。

俄国使团由御前大臣戈洛文带领,他们迟到了20天才到场,看见清方军备甚严,还以为是来干架的,于是也拉了人马过来。

大兄弟,都别激动。双方冷静下来,商议会议形式,决定双方可各带760名士兵赴会,其中500名留会场外,260名可入会场,站在代表后面,俨然一副老北京人茬架的样子。
▲签订《尼布楚条约》场景还原。

来之前,康熙已经批准索额图等人的交涉大纲,谕令:

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

俄国人则另有盘算。彼得一世向戈洛文颁布训令,认为边疆应以黑龙江为界,实在万不得已,则以雅克萨为界,并要求在黑龙江及其支流通商,除纳关税外,取消其他限制。

居心叵测的俄国人一心只想多侵占领土。

那时的清廷,如日中天,还有和人家公平谈判的地位,自然不可妥协,据理力争。

最终签订的《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也就是说,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9月7日,条约签订后,双方代表手持约本,以各自君主的名义宣誓,之后军队鸣礼炮庆祝。

同时,代表们还祈求“无所不能的上帝”作为他们的监视者。张诚说,这是康熙下的命令,要代表们以上帝之名宣誓,以此希望俄国人永远遵守此约。
▲《尼布楚条约》划定的中俄边界。
6
可是,无论是俄国人还是清廷,都没有把《尼布楚条约》太当回事,一方仍是蛮横无理,另一方依旧爱答不理。

在索额图等将签订条约之事奏报到北京后,康熙命众臣商议东北边境的善后方法。

大臣们提议,应在格尔必齐河岸等地立碑宣示主权,勒满、汉字及鄂罗斯、拉丁、蒙古字于上,并于东北边境设官兵驻防。

这两件事,康熙都同意了,可是,办得很马虎。

据俄国传教士的实地调查,在格尔必齐河岸的碑上,匠人竟把“兴安岭以北属俄国”误刊为“以南属俄国”。

1844年,俄国国立科学会的科学家米登道夫到远东调查时,还发现中国所立的界碑,最北的也不是在外兴安岭,只是在激流河与精奇里江合流之处。

而东北驻军的重镇原来在宁古塔,本就距离边境甚远,后来还南移至吉林省城。

清廷满不在乎的态度,为近代俄国蚕食东北提供了可趁之机。

当年中俄交战的战场,将士们浴血奋战、捍卫主权的地方,大部分在清季时被俄国割去。譬如两军激战的雅克萨,现在叫阿尔巴津,该地于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中被割让,早已是俄国的领土。

正如蒋廷黻先生所说:

“咸丰以后的东北可称为半东北,残东北,因其面积缩小了一半有余,且因为她东边无门户,北边无自然防具——她是残缺的

清廷将自己的“龙兴之地”弃之不顾,福耶?祸耶?

延伸阅读:

清政府为何要与日本合伙干老毛子?

参考文献: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萧一山:《清代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年版

刘德喜:《论尼布楚条约的历史意义》,载《新远见》2008年09期


    关注 最爱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