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出微博的袁春望们

 

嘴上那么毒,心里是得有多苦?...

某些在互联网上看上去凶神恶煞的键盘侠,现实生活中很可能是彻彻底底的loser。
最近,《延禧攻略》《香蜜沉沉烬如霜》《如懿传》大热,这些剧中的某些反面角色也让观众恨得牙痒痒,比如《延禧攻略》的尔晴、袁春望,《如懿传》中的阿箬。不过有些网友似乎不懂得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他们动辄将对角色的怨气撒在演员身上。

《延禧攻略》中饰演“袁春望”一角的演员王茂蕾,因为太多网友涌到他微博底下痛骂,他不得不关闭微博评论。他表示:“因为被骂太惨了,才发现自己内心没那么坚强大,所以暂时关闭评论。希望大家喜欢延禧攻略,支持所有的真善美!”

周海媚在《香蜜沉沉烬如霜》中饰演大反派天后荼姚,因为人设不太讨喜,有网友把对天后的不满上升到对周海媚本人,并进行人身攻击,周海媚直接宣布退出微博,“陌生人你好,感谢你的爱意和乖张,微博再见,继续我的地阔与天长。”

为何那么多网友会将对角色的怒气撒在演员身上?





  那些被骂惨的“反派”演员  
事实上,因为反派角色被骂的演员,可不止王茂蕾、周海媚,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大热剧中的大反派,到了微博上都会被千夫所指,有的甚至会被各种毒咒淹没(往往顺带骂演员全家),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真的是不敢开微博评论。

曾在《甄嬛传》中饰演恶毒女安陵容一角的陶昕然,曾发布了一条喜获爱女的微博,一众网友送上了对孕妈和萌娃的祝福,但某网友因对陶昕然饰演的反派代入感太强,竟诅咒陶昕然的女儿没有好下场。



陶昕然在《甄嬛传》中饰演恶毒女安陵容。

去年热播剧《我的前半生》,剧中由吴越饰演第三者凌玲。现实中,各种针对演员本人的辱骂,在微博评论区大量涌现。吴越只能关闭微博评论。甚至剧中扮演凌玲儿子的小演员王天泽也被网友大骂心机Boy,王天泽的妈妈无奈地在微博上喊话:“我只能想说:按剧本演戏的孩子有什么错?!”

同样是在去年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俞灏明在剧中饰演大反派杜明礼,同样不断有人辱骂俞灏明本人,甚至有人戳俞灏明曾遭遇火灾的痛处,说“当年为什么你没直接被烧死”……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网友倒是骂爽了,但他们没有想过,这样的咒骂会对演员本人造成怎样的心理伤害。越来越多演员选择关闭微博评论,甚至直接退出微博。网友是真分不清角色和演员的差别吗?



  入戏太深?  
观众因为对角色的厌恶,上升到演员本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入戏太深。艺术史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即古希腊画家邱克西斯画了一串葡萄,天空中飞过的鸽子都要冲上去啄食,他不无得意地笑了;当他来到另一位画家帕哈修士的画室时,看到一块幕布,伸手就要去揭,帕哈修士抚掌大笑,原来他画的就是幕布。

将画上的幕布当作幕布,这是艺术欣赏中所谓的“幻觉”。俄国精神病学家康津斯基界定“幻觉”是一种与外界印象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于幻觉产生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的感觉印象。即幻觉源于“真实”,源于艺术之物与现实之物的极度相像。

观众的入戏太深,也是一种幻觉。观众在看剧过程中不免投入了真情实感,一晃神把角色跟演员混淆在一起,“爱屋及乌”“恨屋及乌”等情况都是有的。比如不少演员因为饰演一个正面角色便一炮走红,正是因为观众把对角色的喜爱投射到演员身上。

爱是如此,恨同样如此。

有一则旧闻,陈佩斯的父亲陈强是《白毛女》中恶霸地主黄世仁的扮演者,当戏演到结尾时,战士们怒吼:“打倒地主黄世仁!”有一位年轻战士边看边哭,准备开枪打死他,有此事后,部队被要求看《白毛女》一律不准带武器,陈强才得以安全演出。

当年《还珠格格》,李明启饰演的容嬷嬷拿针“扎”紫薇的一幕,成了许多人的童年噩梦。李明启曾透露,那段时间出门经常遭人议论,听到有人在身后嘀咕“快看,是容嬷嬷那个死老婆子”。她家的玻璃被人扔石子,去菜市场买菜都没人愿意卖给她,甚至还有人冲她扔鸡蛋。



2015年出席电影发布会,李明启老师还是忍不住一吐这么多年受的委屈,跟大家“澄清事实”。

梅婷和冯远征主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之一。这部剧的男主冯远征,当年好长一段时间出门被认出后到了人人喊打的程度。冯远征的妻子梁丹妮也是一名演员,因为冯远征角色的关系,长时间收到来自剧组工作人员的“问候”,甚至有人提出要为她“验伤”,查看她有没有在家里挨打。

正因为戏剧的“幻觉”,所以柏拉图会严厉批评戏剧摹仿。因为在戏剧摹仿中,摹仿者消隐自己的身份,化身为角色,就可能产生摹仿者与角色的身份混同。柏拉图意识到,当逼真的幻象运用于艺术创造时,它极可能成为传播谬误的温床,因此决意将诗人逐出理想国。

该如何避免观众入戏太深?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曾提出“间离效果”,通过“陌生化”的离情作用可以激发观者对感官对象的全新感受力,促使观众保持惊异的陌生化视角看待音乐、戏剧以及舞美的艺术手段。简言之,让观众看戏,却并不融入剧情。不过,这一策略对于影视制作和观众的审美水准,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幻觉导致“虚假”判断的产生,依旧屡屡发生。
梅婷和冯远征主演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不要沦为语言暴力的奴隶  
前互联网时代,演员如果少出门,遇到的困扰也就少了,但互联网时代,即便你足不出户,也抵挡不了滔滔的咒骂涌来,即便你关闭了微博评论,别人还可以转发、还可以私信、还可以到论坛上发帖,演员真是逃无可逃。

不管怎么说,纵然网友入戏再深,也区分得了角色和演员的区别,毕竟不是三岁小孩。退一步说,即便真的将对角色的厌恶投射到演员身上,也应该明白:讨厌可以是你的私人情绪,但网络暴力绝对应该被禁止。

网络暴力是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延伸。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暴力,网络暴力的特殊性在于借助了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危害也更大。比如针对“反派”演员的语言暴力,可能侵犯了演员的人身权、名誉权、隐私权等。而从深远的社会影响看,网络语言暴力将催生无数的网络语言暴民,催生出“暴虐为快”的病态心理,摧毁了人正义和平的内心秩序,破坏了对真善美等的信仰。
但许多网友还是口无遮拦地在演员的微博底下进行咒骂,这是对个人极端情绪的放纵,是一种情绪搭车。他们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什么挫折,满肚子火没处撒,正好借着对演员的咒骂,“痛快”地发泄出来。但他们之所以找演员,而不是其他人,因为他们是懦夫,在仇富情绪下,骂明星是种“舆论正确”;他们也知道成千上万的骂声中,他们只是其中的一个,演员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找上他。何况,找上他又如何?网络是可以匿名的。

因此,某些在互联网上看上去凶神恶煞的键盘侠,现实生活中很可能是彻彻底底的loser。诚如有人调侃的,“嘴上那么毒,心里是得有多苦”。他们学不会光明磊落,只会躲在阴暗角落上演精神胜利法。

问题是,纵然你是懦夫,纵然你心里苦,但这绝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口无遮拦、为所欲为,并化身为网络暴力的一份子。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办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诬陷。”《刑法》也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也有这样的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表面上你是在宣泄情绪,实际上也是在侮辱他人、挑战法律。别总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可能哪一天法律就找上你了。再者你的言语暴力,伤人更害己,它将让你沦为情绪的奴隶,让你在现实生活中无能得更彻底。

因此,颇为滑稽的是,不少观众讨厌反派角色的刻薄、狡猾、暴戾,结果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行径恰恰让自己活成了反派角色。



作者 | 余抗

编辑 | 蒙洁华 mjh@nfcmag.com

排版 | GINNY
 购买是最好的支持
点击发现更多好文
点击发现更多好物


    关注 南风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